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在多媒体课件中,既可以插入音频、视频,又可以播放动态的FLASH画面、影片,因此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还能够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勢
1.多媒体教学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能够使学生通过想象、理解,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如《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课文,很多学生对景泰蓝并不是很熟悉,学习起来会枯燥、难理解。但是,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其中插入景泰蓝制作的流程,那么就会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说明顺序的把握。又如《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陕北生命力的精美散文。如果在脑海中没有陕北民俗民风的印象,很难真正领会到那黄土高原承载的力量。如果用多媒体展现陕北腰鼓舞动的雄壮的场面,可让学生由视觉到听觉,由鼓到人,再到生命,真切的感受课文,感悟生命。再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可是西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她的富饶和美丽,对于生活在北方的孩子们来说比较陌生。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很容易使学生如临其境、触景生情,能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2.在复习课的时候,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增大信息量,其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复习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交互性强的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复习的知识点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探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便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思维能力。
的确,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课件内容是课前预设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连问题都早已安排好,很难随机调整,于是教师只能按照事先的预设,机械性地操作鼠标,引导着学生按照事先预设好的思路走,而如果学生的反应和预设不一致,教师就会把学生引导到预设的内容上。它也少了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这样,一方面会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不能自由表达,思维得不到扩展,很容易造成“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却空空洞洞”,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难以提高。
2.部分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汇集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于是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了,读书声变得越来越小了。诵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在诵读课文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同样,也会领略到作品中的美。因为语文的美感蕴藏在文字中,可以说语文的美是通过读来感悟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地读,精心地读,学生才能充分领悟文本,才能更好地形成理解和运用语文文字的能力。语文也是提供综合能力训练的基础学科,听说读写缺一不可。所以,多媒体的视听永远都代替不了学生的朗读。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读书声朗朗。
3.从多媒体课件的来源看,有网上下载的,有教师自制的。从网络上下载的课件,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但是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制作者的设计思想,只是简单地照搬照用,也不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如果教师制作课件会花去很多时间,有的老师甚至一味地花时间在课件制作上,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备课,他们错误地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可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备课包括备学生(研究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备教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备教法(在充分把握学生情况和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而制作课件只是设计教学方法的过程,并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备课。
4.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忽视了黑板板书。黑板是教学中最普通,但也是最重要的教具。板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启发、点拨、引导而提炼的精华内容,也是对整节课的归纳,哪怕是一个字、一个符号、一个图形,对学生的分析理解、总结归纳都有很大的帮助。黑板板书随写随看随擦,内容删减方便;随圈随点随画,信息提示灵活。教师可以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突出重点,顺应学生思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多媒体的局限性,影响了板书的整体性和持久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粉笔板书的过程中的身体语言、师生的情感交流等,也是计算机无法实现的。
总之,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教学带来便利,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作为教师,要适时、适量、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勢
1.多媒体教学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能够使学生通过想象、理解,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如《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课文,很多学生对景泰蓝并不是很熟悉,学习起来会枯燥、难理解。但是,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其中插入景泰蓝制作的流程,那么就会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说明顺序的把握。又如《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陕北生命力的精美散文。如果在脑海中没有陕北民俗民风的印象,很难真正领会到那黄土高原承载的力量。如果用多媒体展现陕北腰鼓舞动的雄壮的场面,可让学生由视觉到听觉,由鼓到人,再到生命,真切的感受课文,感悟生命。再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可是西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她的富饶和美丽,对于生活在北方的孩子们来说比较陌生。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很容易使学生如临其境、触景生情,能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2.在复习课的时候,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增大信息量,其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复习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交互性强的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复习的知识点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探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便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思维能力。
的确,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课件内容是课前预设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连问题都早已安排好,很难随机调整,于是教师只能按照事先的预设,机械性地操作鼠标,引导着学生按照事先预设好的思路走,而如果学生的反应和预设不一致,教师就会把学生引导到预设的内容上。它也少了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这样,一方面会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不能自由表达,思维得不到扩展,很容易造成“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却空空洞洞”,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难以提高。
2.部分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汇集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于是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了,读书声变得越来越小了。诵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在诵读课文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同样,也会领略到作品中的美。因为语文的美感蕴藏在文字中,可以说语文的美是通过读来感悟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地读,精心地读,学生才能充分领悟文本,才能更好地形成理解和运用语文文字的能力。语文也是提供综合能力训练的基础学科,听说读写缺一不可。所以,多媒体的视听永远都代替不了学生的朗读。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读书声朗朗。
3.从多媒体课件的来源看,有网上下载的,有教师自制的。从网络上下载的课件,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但是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制作者的设计思想,只是简单地照搬照用,也不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如果教师制作课件会花去很多时间,有的老师甚至一味地花时间在课件制作上,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备课,他们错误地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可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备课包括备学生(研究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备教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备教法(在充分把握学生情况和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而制作课件只是设计教学方法的过程,并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备课。
4.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忽视了黑板板书。黑板是教学中最普通,但也是最重要的教具。板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启发、点拨、引导而提炼的精华内容,也是对整节课的归纳,哪怕是一个字、一个符号、一个图形,对学生的分析理解、总结归纳都有很大的帮助。黑板板书随写随看随擦,内容删减方便;随圈随点随画,信息提示灵活。教师可以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突出重点,顺应学生思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多媒体的局限性,影响了板书的整体性和持久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粉笔板书的过程中的身体语言、师生的情感交流等,也是计算机无法实现的。
总之,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教学带来便利,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作为教师,要适时、适量、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