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艾默生与孔子人性观的契合点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q1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爱默生与孔子在人性观上有很大程度的契合。他们都重视人,承认人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他们有对人共同的期许,希望通过“君子”“美国学者”这样的理想人格教化他人,承担社会责任,建造和支撑他们的理想社会;他们同样拥有乐观坚定的信念,相信人本身是可教化、可提升的。相信这些思想将引发当代中国的教育者对教育目的思考,进一步深化对受教育主体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 艾默生 孔子 人性观 契合点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干,虽然三教主张不同,但是作为成熟而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它们都是为人服务的,解决人的困惑,指导人的生活。这些古圣先贤们都不约而同地关注人,关注人的幸福,关注人生价值的实现。与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在一种个体与社会及他人分离的过程中追求最大限度的自由的道家和追求超世,彼岸极乐,度己度人,成就佛果的佛家不同,儒家主张积极入世,治国、平家、修身,达到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的内圣外王的人格境界。这种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和十九世纪新英格兰杰出的超验主义思想家和实践家,被林肯誉为“美国精神的先知”的拉尔夫·华尔多·艾默生建立的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在基本方面达到了契合。
  本文从人的重要性、人的可完善性和人的理想人格三个方面分析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和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孔子”爱默生之间思想的契合之处,以促进现代社会教育者对受教育的主体认识的深化。
  一、人的重要性
  孔子虽然主张“克己复礼”“长幼有序”,为统治阶级代言,约束人的行为,但是他的核心思想“仁”恰恰反映了孔子对人的重视。“仁者爱人”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对“始作俑者”的愤怒与无情批判,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孔子对“人”的关注与爱护,同时强调“人治”也就是重视具有个性的人的特殊性。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的“忠恕”之道,也体现了孔子对人的尊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礼记》的《礼运》篇中,孔子描述了一个他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社会中社会和谐,人民和乐,各得其所,深刻说明“人”能获得物质的幸福与精神的安定是孔子在艰难中执著向前的动力。
  “人不是在自然里,而是在自身中看到一切都是美好而有价值的”,艾默生在《神圣的规律》中用这句话赞美了人自身的美好。爱默生在《神学院献辞》中宣讲人的至高无上,强调人的中心地位。超验主义精神的基本观点就是人能够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入视真理、精神,强调人类灵魂和直觉的重要性,是宇宙间最重要的角色。艾默生曾说:“一个人如果有一颗正义之心,他便因而是上帝。”事实上,在他看来,人本身就是拥有道德、伦理和正义的上帝。“人是社会中最重要的因素”,社会的发展通过人的修为和完善体现人身上存在的特殊意义。这就是儒家思想的渗透体现,美国文学评论家劳伦斯·布尔在《艾默生传》中说,艾默生与他的学说,是美国最重要的儒家思想。
  由上述分析可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孔子还是两百年前的爱默生,远隔时空的两位思想家都怀着对现世的热情,书写了对人的人的爱护与慈悲,也提出了对人的发展方向的要求。
  二、对人的期许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些理想的人格支撑和建造的。孔子的理想人格典范是“圣人”和“君子”。孔子希望“君子”树立日常行为典范。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四不: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君子行事能坦坦荡荡,孔子称赞颜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也是因为颜回处于穷困的条件下,还能够固守自己的志向,还能够坚持自己的操守,还能够坚持自己的追求符合君子安贫乐道的准则。在《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俯拾皆是,可见孔子在不断补充并加深对君子的认识,并且通过自己的宣讲让世人向君子的标准靠拢,实现主体的自觉与超越。
  无论君子还是更高层次的“圣人”境界都应该讲求修身养性,培养气节,锻炼意志,重视品德操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执著地追求真善美;要以天下为己任,有救邦国于危难、拯民生于涂炭的理想,并应该努力地践行“仁者爱人”“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社会重任,即孔子崇尚的理想人格不仅表现为对道德的自主选择,而且表现为一种社会责任感。
  爱默生的理想人格典范是“诗人”和“美国学者”。在爱默生看来“诗人”代表着完整的人:“诗人就是这些力量在他身上得到平衡的一个人,就是一個没有障碍的人,能看见、能处理别人梦想到的一切,跨越经验的整个范围,由于是接受和给予的最强大的力量,所以他是人的代表。”“诗人”是和“圣人”一样很难企及的最高境界,这里还是着重论述爱默生对美国学者的理解。
  爱默生认为“大自然以它一切平和或教训的图画劝导他,人类的历史教育他,未来则邀请他”,真正的学者是掌握了自然奥秘的大师。学者理应成为“思想的人”学者的职责是去鼓舞、提高和指引众人,使他们看到表象之下的事实。他要求学者从事迟缓、无名而又没有报偿的观察工作时,必须忍受公众的忽视,也不会有及时的名望。美国学者必须接受贫穷与孤独,背起十字架,历经苦难寻求自己的出路。作为社会的人格典范,他能将自己从私心杂念中提高升华,充当这世界的眼睛这世界的心脏。“他要保存和传播英勇的情操、高尚的传记、优美的诗章与历史的结论,以此抵抗那种不断向着野蛮倒退的粗俗的繁荣。人类的心灵在一切紧要或庄严时刻,无论它对这行动的世界发表何种评判意见——我们的学者都应该切记于心,并且予以传达。无论理性在它权威的宝座上发布何种对于古今人事的判断,他都应该倾听和宣扬”。   在爱默生看来,美国学者应该通过行动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自觉地接受各种磨炼和考验;能力改造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要有能力改造世俗的物质世界,这样的人才具有真正的改造社会的伟大力量。
  一句话,无论是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与还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无论是要寻求社会秩序还是要寻求民族的独立与自由,孔子和爱默生都主张立己并立人。孔子强调培养真正的君子实现他的理想社会,爱默生强调培养真正的美国学者去改造美国的世俗生活。
  三、人的可教化可完善性
  子曰:“德之不修,字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孔子看到了“众人”与圣人、君子之间的差距,也看到人有求仁向善的追求;虽然爱默生说“公开的和隐秘的贪婪使我们呼吸的空气厚重而污浊”,但是他也发现“有着远大前程的青年人,诞生于我们的海岸,来自群山长风鼓动他们的胸怀,上帝的众星照耀着他们”。由上述可知,两位哲人知道“君子”“美国学者”其实都是从云云大众中产生的,但是他们能坚信君子和美国学者必然出现,必然能肩负大任,正是源于他们对人虽有缺陷但能向往美好的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因此,两位哲人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宣扬教化,满怀希望,从不懈怠,从不怀疑。
  (一)人的可教化可完善的思想
  “人之初,性本善”,孔子坚信人的纯善是人之天性。虽然“习相远也”,但可贵的是“性相近也”,这一命题高度概括了人性的共同性和少许差异及后天的可塑性。“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求仁”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天生本质;“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孔子相信人本身就具有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及一种神圣的使命。可见,孔子充分肯定了每个人开发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艾默生对人也有同样积极乐观的理解:“人身上却有着整体的灵魂;有着明智的沉默;有着普遍的美,每一点每一滴都跟它保持着平等的关系;有着永恒的‘一’。”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可能达到和上帝那样至善至美的完美境界。在《论自然》中,艾默生写道:“谁能限制人的各种可能性呢?”“亚当所有的一切,恺撒所做到的一切,你也都有,你也都做得到。”可见艾默生深信,每个人的发展潜力无可限量;只要积极向上、潜心修养、完善精神,就能成为完人。
  孔子和艾默生都因崇尚天赋与人以人性进而相信人的可完善性,并把“人的可完善性”观点作为个人进行道德修养的理论依据。
  (二)人的完善自我的途径
  每个人都具有共同的人性,普通人与圣人仁人有共同的内在本质,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仁人的内在依据,那么,一个人应该也可以通过转向自我进行修身以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外部的影响对人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孔子更强调人的自觉自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特别看重人的自省。认为“克己”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内在自觉性。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至矣”,并实践于日用伦常之中,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了。
  艾默生在《论超灵》中写道:“最单纯的人在真心诚意崇拜上帝之时就变成了上帝。”可见艾默生相信人只要洞察自己内心的灵魂就可以找到内心的上帝。艾默生认为“行善”是道德主体的自主选择,他在《神学院致辞》中写道:“行善者立刻会变得高贵,作恶者立刻会变的渺小。抛弃不洁,便是增添了纯洁。”“当人做善事时,他就会拥有大自然的全部力量,因此强大无敌。”在艾默生看来,一个人必须进行自修以充分发挥心中的善性。艾默生特别提倡“道德感的直觉”“求善”与“行善”“人的自化”。所以,他在《自信》一文中热情鼓励人们做到自知与自爱:“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是正确的,对所有的人也是正確的——那就是天才。”
  两位都特别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选择,都认为一个人应该转向自我寻求内心的力量与真理以不断完善自己,都非常重视道德品质的不断完善,即通过修身完善自己。
  综上所述,我们在这两位社会背景、时代风气、人生经历、精神气质完全不同的两位思想者身上看到了他们的人本主义思想,对人的认同,对人的热切的希望与期盼,对人的提升与完善的探索贯穿其思想的始终。在更关注人的权利、平等、幸福、自由的今天,人们往往会忽视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当今的教育者应该立足于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对象,重新调整教育的重心。
  参考文献:
  [1][美]吉欧·波尔泰.赵一凡,蒲隆,任晓晋,等译.爱默生集——论文与演讲路(上)[M].北京:三联书店,1993.
  [2]钱满素.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3]游唤民.论孔子的“性善论”及在其学说中的地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5):5-8.
  [4]欧阳祯人.论孔子的政治思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32-38.
  [5]徐炼.孔门乐教——诗教思想今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01-107.
  [6]雷香火.从修身视角论孔子学说与爱默生思想的契合[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45.
  [7]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营养不良患儿机体血清锌、铁、钙微量元素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自2018年1月至7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营养不良治疗的患儿中随机抽选出50例作为本研究观察组,再选
优质护理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展的一系列护理措施,不仅能满足患者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同时也能为患者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
目的:探究在临床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应用阿托伐他汀的临床现实意义.方法:随机抽选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依照不同治疗方式分组.
摘 要: 哈耶克是二战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在《通往奴役之路》这部使他闻名遐迩的著作中,强烈地批判了战后主流思想中的反德倾向。通过对近代以来德国思想渊源的分析,指出暗含其中的历史因素和时代特征。最后他在书中针对干预论导致的种种危害进行了深刻分析和诠释,强调了计划对经济生活的威胁最终会蔓延到社会其他领域,成为干预主义的温床。  关键词: 哈耶克 反计划 自由主义 政治哲学  作为二战后声名鹊
角膜疾病是目前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包括角膜瘢痕、变性、外伤、炎症在内的多种角膜疾病,都可能导致视力完全丧失。穿通性角膜移植术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开展的治疗某些顽固性角
摘要 目的:探究振动排痰护理对慢阻肺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慢阻肺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振动排痰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慢阻肺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24h内的排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4h内的排痰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014年6月7日11点30分学生满脸委屈从考场一出来,就质问老师:“老师,没有考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标点,考的全不是复习的内容,三年的积累,不是白耗时间吗!”“有点满意的就是名句默写和作文!”“老师说:学语文要多读多背多写。我读了,背了,写了。结果考试奈何不了A、B、C、D,叫人历尽辛苦而不得好报的臭语文。”  后来在网上有了这么一句话:“揣着希冀,怀着梦想,来到可以实现梦的地方;敬了他(她
期刊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正风靡语文教学界。如何才是高效?怎样才能高效?下面我就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过程谈谈自己的反思。  1.优化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教师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发动者和学习空间的创造者。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动态过程,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实验、表演等,过去那种形式主义的教师“灌”学生“喝”的单向交流方式或者教师问学生答的双向交流方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室护理方式。方法:选取收治的186例自愿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9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手术室护理干预。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7.84%、79
目的:研究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0月我院接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90例患者分作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抽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