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热能建筑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que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利用人体热能的斯德哥尔摩中央火车站

  在巴黎市中心,一座乳白色外墙的七层转角建筑与波堡大街的其他建筑融为一体。而距它几步之遥的蓬皮杜艺术中心,一座有着20世纪奢华建筑风格的當代博物馆,让这里闻名于世。相比之下,这座位于波堡大街2号的建筑显得十分不起眼,从外面也看不出有何特别之处,但它却有着非比寻常的设计。2015年以来,这座建筑一直通过吸收附近地铁站内来往乘客的体热为整栋大楼供暖。
  地铁隧道内的温度通常比室外高10℃左右。该热量提取系统由社会住房建设公司Paris Habitat设计,其气候和能源策略师吉纳维芙·利托特表示,热量主要来自站内流动的乘客和运行的车辆。利托特说:“大楼地下室与地铁隧道之间有楼梯,所以装置可以利用现有的通道传输热量。隧道内提取的热空气会通过热交换器将水加热,为整栋大楼供暖。”
  这些余热满足了波堡大街20套公寓和楼下商业场所高达35%的供热需求。利托特补充说,这样的区域供暖系统要比独立供暖更有助于减少碳排放。
  巴黎的项目并非唯一,全球各地都在研发创新节能项目来实现碳减排。
  房屋和建筑设施占用了超过1/3的全球最终能源消费,并产生了高达40%的能源相关碳排放。而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目前只有1/10的供暖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因此,供暖工程存在巨大的节能减排空间。但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一直十分缓慢。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只有让清洁供热技术的覆盖率在2030年之前翻一番,才能有50%的几率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内。
巴黎波堡大街2号的建筑利用附近地铁站的人体热能供暖。

| 下一站,清洁供暖 |


  人体是建筑物内最常见的热源。那些常有人群聚集的建筑最适合将这些缺少流动、被人体温暖的热空气加以利用。熙熙攘攘的火车站已被证明是最适合利用人体热能的场所。
  瑞典繁忙的斯德哥尔摩中央火车站因利用人体热能供暖而出名。疫情前,那里每天的人流量约为25万人次。收集的热量被用于附近一座17层大楼的供暖,帮助该建筑降低约10%的能耗。
  大楼的投资人罗杰·比约克说:“我们用海水来冷却这座大楼和斯德哥尔摩中央火车站的通风系统。回水的温度很高,都是被人体热量加热的。之后,这些水会被循环利用于区域供暖系统。”
  除了人体热能,区域供暖系统还使用了其他可持续能源,包括地热、生物质燃料产热以及工业建筑的余热。这些热量会通过地下管道输送至全国各地的家庭和建筑中。
  隆德大学建筑服务部门的高级讲师乌拉·詹森表示,区域供暖已成为建筑供暖的有效方式。2017年,瑞典50%的住宅供暖都利用了热泵和区域余热。詹森说,上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推动了瑞典的能源创新。当时,中东战争促使阿拉伯产油国对美国和荷兰实行石油禁运,导致油价飙升。在政府的强力推行下,区域供暖最终成为瑞典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火车站并不是唯一一种适合利用人体热能的公共场所。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家购物中心自1991年开业以来,就没有安装过中央供暖系统。这是一个大胆的选择,要知道,当地1月份的最低温度可达零下15.5℃。
  但事实是,日均超过10.9万人次的顾客、约3.2万平方米的天窗、数千盏灯以及其他装置所提供的热量让购物中心在整个冬季都保持着舒适的温度。美国购物中心公关副总裁丹·贾斯伯说:“很多员工从一大早就要开始工作。当他们在早上6点至8点左右进入大楼时,整个购物中心已经非常暖和了。”
  如今,对建筑供暖的要求变得愈发细致而严格,这让那些依赖于捕获偶然热源的设计备受考验。以医院为例,热调节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医院里四处走动的人们和大批耗能设备都可以大量产热,然而,这些热量必须被精准分配,以确保院内拥有恒定、舒适和安全的温度——这对体弱的病人尤其重要。
  德国法兰克福霍希斯特医院就采用了这种供暖方式。整座大楼高六层,安装了1000多扇三层玻璃窗,这让它成为第一家使用该设计的医院。全院约有1000个床位,由于医疗设备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其能耗是同等规模住宅建筑的三至四倍。
  病房温度通过改善隔热设计恒定在22℃。三层玻璃窗可以阻挡室外冷空气的渗入,降低建筑的供热需求。此外,医院还安装了通风系统用来提前加热从室外流入的新鲜空气,以保持室内温度并防止出现异味。

| 被动房 |


  像医院、车站这样繁忙的大型公共建筑可以借助很多人的热量供暖,那么人数很少的私人住宅怎么办?这种供暖方式的设计可追溯至几十年前。1990年,德国建筑师沃尔夫冈·费斯特建造了第一座“被动房”,其设计旨在大幅缩减热量损耗。“我们在20世纪70年代末意识到,欧洲超过1/3的能源都消耗在了建筑供暖上。在我曾从事研究的物理系,每个人都知道,好的隔热设计几乎能节省以上所需的全部能耗。”费斯特说。
  被动房设计对保温的要求极高,要配有外墙保温、双层或三层玻璃、有热回收功能的通风系统,还要避免“热桥”。“热桥”会使热量透过导热性较好的建筑材料流失到室外。将尽可能多的热量留在室内能够降低建筑的供暖需求,让像日光照射、室内人体散热和设备产热等“被动”热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在被动房的设计中,人体热能虽然只是众多元素中的一个,但却是很重要的一个。费斯特称自己的丹麦同事曾开玩笑说:“天气预报说周末要大降温。不如我们邀请一些朋友来暖暖房子吧?”
瑞典拥有发达的区域供暖基础设施。
美国的一家购物中心自开业以来,就没有安装过中央供暖系统。

  费斯特创立的被动房研究所称,这类房屋相较传统建筑可节约90%的热能,比新建建筑节约75%的能耗。据费斯特估算,家庭式被动房设计需要额外投入8%的成本。自20世纪90年代被动房诞生以来,很多国家都采用了这种设计。

| 设计中的“人”|


  虽然人体热能是一种创新、可持续的能源,但它的使用也有局限性。利托特表示,利用基础设施开展的人体热能供暖项目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没有合适的实施空间。“这类项目最适合那些靠近地铁扩建线的新建筑,因为它们在规划初期就可以结合地铁的改造方案。”但这样的前瞻性规划很少见。目前,利托特的公司还没在法国找到第二个可以开展此类项目的地方。
  除了位置因素,麻省理工学院建筑技术与机械工程学教授利昂·格里克斯曼还提出:“有些人很注意节约能源,有些人对此却不太在意。而且,即使我们设计出了非常节能的建筑,但若人们不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也无济于事。”格里克斯曼建议各国政府制定节能标准,建立可实施的示范项目,并对其进行监测以观察节能效果。
德国法兰克福霍希斯特医院采用的保温设计降低了建筑的供热需求。

  詹森表示,尽管人体热能项目的推广困难重重,但这种能源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她说:“人体热能也许无法满足空间内全部的热量需求,但仍是一个很重要的热源,常被用于热交换器中预热空气或在热泵中重复利用。在建筑的能源模拟实验中,人体热能从未缺席。所以,未来已经来了。”
  我们通常认為,建筑设计就是要适应人类,但却不易想到,当我们自己也成为设计中的一部分时,这些建筑物将变得更环保、更舒适。
  [编译自BBC网站]
  编辑:马果娜
其他文献
| 推特“标签”战争 |2020年6月的一天,大概是乔治·弗洛伊德死亡事件一周后,“白人的命也是命”标签逐渐成为推特大热门。这一白人至上主义的标语呼吁支持匿名者Q——一场散布阴谋论、旨在协助特朗普获得权力的网络右翼运动。但推特上对“匿名者Q”这一标签的反应却出乎意料。在推特上点击或搜索上述标签,跃入眼帘的并不是种族主义相关内容,而是一连串韩国男团表演的视频合集。视频中的年轻男孩,眼神脉脉含情,头发
去年七月,墨西哥卫生部副部长洛佩斯–加特利在访问南部贫困州恰帕斯时提出,碳酸饮料是“瓶装毒药”,是致使人们死于新冠病毒的罪魁祸首。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他提到,每年有约4万名墨西哥人死于过量饮用碳酸饮料,与当时记录在案的新冠病毒受害者人数相当。这些产品让人们觉得“碳酸饮料就是快乐”,加特利称,如果人们没有被这些营销套路欺骗,那么整个墨西哥的健康状况“会截然不同”。截至今年一月中旬,墨西哥新冠肺炎
美军占领伊拉克城市费卢杰三年后,当地儿科医生萨米拉·阿拉尼开始注意到产科病房中的奇怪现象:女人们生下内脏露在肚皮外,或是全身就像裹着一层蛇皮,又或是像美人鱼一样双腿粘连在一起的孩子。没有人知道这些小婴儿到底怎么了,当然也几乎没人费力去寻找原因。那是2007年,正值伊拉克的政治和宗派暴力达到顶峰之时。阿拉尼生活和工作的费卢杰市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动荡的城市之一。关于这些婴儿的新闻从医院走廊传播到城市庭院
| 殖民地的孤儿院 |1944年4月,在科特迪瓦蒂亚萨莱市,亨利耶特背着刚满周岁的让娜从辖区执行官夫人面前走过。夫人叫住了她,语气生硬地问道:“你为什么背着一个白人孩子?”“这是我的女儿,她的爸爸是法国人,叫雷纳克。”亨利耶特答道。随后,她被监禁了48小时,以便辖区通过电报核实她的话。因为在当时,一个像雷纳克这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白人与一个非洲女人有孩子是件太不可思议的事了。在法国曾经的殖民地科特迪
不久前的一個深夜,在塞内加尔的渔镇姆布尔,阿卜杜·阿齐兹和马里克·尼昂两兄弟挤进了一只破旧的木船。与其他50人一样,他们希望避开警方的巡逻艇,并在1500公里的航程中幸存下来,抵达西班牙加那利群岛——一旦到达了那里,就能继续前往欧洲。几周后,他们的母亲阿米玛接到了一个电话,阿卜杜到达了目的地,但马里克在航海途中去世了。这个消息使她的声音颤抖了起来,她喃喃道:“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母亲愿意看到自己的儿
在美国人看来,凯伦已成为极端自私的白人女性的同义词,表征包括名为“叫你们经理出来跟我说话”的波波头发型。在美国,有1107736个人叫凯伦(Karen),但绝不会有第1107737个。原因很简单:“凯伦”成为了一个贬称,渐渐套用在利用白人特权为自己获取权利的中年白人女性身上。凯伦因此被打入了与负面特质相关或和千古罪人挂钩的名字行列,心怀善意的父母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顶着这些名字长大。| 不可取的
由于遭受到严重的网络暴力,“德国超模新秀”大赛选手利加娜·卡格瓦不得不退出节目录制。去年,利加娜·卡格瓦在150万电视观众前登上舞台。那之后没几周,她站在了卡塞尔市一所小学的健身房中。该小学4a班的17个孩子坐在黄色地垫上,睁大眼睛望着她。卡格瓦参加了综艺选秀节目“德国超模新秀大赛”。她成为了明星,但并不是因为赢得了选秀比赛,而是因为她失败了。在决赛的直播中,她决定退出比赛,原因是她无法继续承受在
去年四月的最后一个周日凌晨三点左右,科林·巴克–克吕格尔爬上停在奥斯纳布吕克火车站的一辆火车。16岁的他并未接触架空导线,但是几千度高温的电流还是突然击中了他。火车上方的高压电线,就算不直接接触,也可能放电。电流将车厢顶部烧了一个洞,科林从车顶跌落。他20岁的朋友在试图帮助他时被活活烧死。急救员赶来时,科林还有意识。他的右脚几乎烧成了碳。医生为他做了膝盖以下截肢手术,对头、胸和腹部的烧焦皮肤进行了
洛依丝·琼斯20来岁就开始在麦当劳工作了。“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很喜欢。”那时她说,“将食物迅速变成一顿周日晚餐的过程,总是让我感到开心。”如今,20年过去了,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一天,一名男同事从她背后贴上来用胯部摩擦她。“我大吃一惊,”她说,“感觉那么怪异、恶心和害怕。”自那以后,这一幕不断重演。几乎每次见到她,这个同事都会出言骚扰,比如说她的屁股很大,还动手动脚,扯她裤子,她每次都成功逃离了
“垃圾堆里的门”是圣彼得堡库尔良茨基大街一家工作室的名称,这家工作室设在原卡林金啤酒厂催芽室的砖楼里。那些被欧式装修爱好者弃之不顾的老旧门窗和家具在这里重获新生。这些破烂物件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但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去听,而瓦连京娜、安德烈和亚历山大三位热血青年却痴迷于此。尽管他们不是当地人,所学专业也跟修复工作无甚关系,但对圣彼得堡及其历史的热爱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让他们懂得了什么才是值得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