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前进中的反思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e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已是大势所趋。无数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为之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理想与现实,理念与实际总是有着让人无法抗拒的距离,因此,对新一轮课程改革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深入反思,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一、关于学习方式的变革
  变革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亮点。然而,当我们被众多学习方式搞得眼花缭乱的时候,却不得不质疑: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学习方式变革?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人类一直在不断地变革着自己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不断地拓展人类的认识能力;另一方面,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新的学习方式的出现又在不断地完善人类以往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不能把变革学习方式简单地理解为新的学习方式否定或取代以往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与以往的学习方式之间更多地是一种互为补充、发展完善的关系。此外,个别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之一,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不能规定的,关键在于哪一种学习方式对他掌握知识更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显然,这是对已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学力和学习兴趣、学习方式,而采取“我说你听”,“我讲你记”,“我问你答”,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学习方式的否定。但是要走出这一误区,除了必须看到克服旧的观念、旧的思想方式、旧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之外,还必须看到,就我国国情而言,我们的中小学班级,往往都是大班制,平均每个班级学生都在60人左右。这样的大班,要采取开放式教学,要变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而为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其间的可操作性是可想而知的。课改专家们试图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思想,变机械的决定性教学为互动的交往性学习,学生不必坐得整齐划一,可以自由自主学习、发言和讨论,这种寓教于乐的开放式教学,对我们这样的大班制行得通吗?看似热热闹闹的学生提问、学生解答、老师不必统一标准答案,一节课里,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东西?我国传统语文学习理论中有许多真知灼见,对今天的语文教学仍然有着指导意义。例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死记硬背”的做法其实是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遗忘规律的。所以,语文教学应是实实在在的,在中小学打基础阶段,要使学生短时期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并能进一步得到巩固,主要应靠接受学习。而科学发明、创造,各种问题的解决以及有关能力及习惯的培养,主要通过发现学习来实现。正如美国当代著名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指出的,接受学习可以是机械学习,也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学习,判断学习是否有意义的关键不是看采用什么方法而是看是否具备了有意义的学习条件。所以,基于我们多是大班授课的条件所限,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除了应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之外,接受学习恐怕还不能偏废,不能完全否定,有些时候倒还是要倚重的。
  二、关于语文学习档案袋的建立
  课程评价的改革已成整个课改系统中最敏感、最关键、最具导向作用的一环。尽管目前考试仍然是课程评价最主要的方式。但不少学校根据课改新理念对语文考试、语文课程评价进行着改革尝试,一些学校改变了过去以卷面考试为唯一评价方式的做法,不少学校建起了学生语文学习档案袋或学习情况记载表,注意过程评价的人文性特点。
  建学习档案袋已经作为评价建议写进新课标,这种评价方式的可取性自不待言。其实建学习档案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课改前为学生建学习档案的老师也大有人在。如今大力提倡的“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等课改新理念似乎唯有这样的方式才能体现。笔者在这里无意对这种方式提出疑义,只是对我们有些地方所建的“档案袋”、“记载表”(或“评价表”)的实际意义心生疑虑。如有一套“初中学生语文发展性评价”表中的一张《教师评价表》,列出了“学习态度及习惯”、“朗读”、“课首说话”、“读书笔记”、“手抄报”、“习字”、“日记”、“综合性学习及活动”、“口头作文”、“期中测试”、“期末测试”、“特长发展”等十多项,每一项都有评价标准,还要逐一填写“评价时间”、“优点”、“不足”、“努力方向及建议”、“等第”等栏目。 此类表格固然可见设计者的煞费苦心及良苦用心。无非想藉此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及其可能产生的效应作一粗浅的分析。我们姑且不论其评价项目的设置是否合理、科学,但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准确的等级界定实非易事,况且,就某一个具体学生而言,他可能对语文学习中的某些活动有热情,对有些活动则不感兴趣,难道可用数学的加减法来加以评定吗?可以断言,教师也只能凭印象给出大致的、模糊的评价。何况好差印象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非圣贤,偏袒、成见在所难免。这种表格似乎操作性很强,但这跟工厂的记件不一样,教育不可能通过仪器来检测。缺失乐趣的学习生活无疑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再说,定期填写此类名目繁多的表格,将占用教师很多宝贵的时间,加重教师本已难以承受的负担。一旦成了负担,往往只能疲于应付。在课改的新目标下,一线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提高能使自己适应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教师素质,尤其是语文教师,每天都要阅读新的文本,每天都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你才可能有效地整合、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才能做到将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成长真正融为一体。再说,语文课堂要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离不开热爱语文教育的、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快乐的语文教师的引领。那种机械的、繁琐的、“记账员”似的事务,将使语文教师本应不断丰富、不断繁茂、不断超越的精神园地变得渐渐荒芜而少了活气,当然,更无快乐可言。语文教师只有体验着丰富多彩、诗情画意的生活,才能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充满诗情画意的语文世界。
其他文献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是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数学发现都是经过合理猜想这一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例如:著名的“歌德巴
【摘要】通过分析技工学校教育现状,对学生的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培养较为注重,德育工作方面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全面要求。本文对技工学校的德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技工学校改善德育工作这种状况的解决办法,以引起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由于技工院校的学生特点以及学校德育工作的不科学性,技校工作的实效性未能得到根本提升。因此,通过探索实践,完善健全教育机制,德育和技能的有效结合途径,从而提升技校工作的实效性。
通过分析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提出高等师范院校需要应对的八大对策,力图使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逐步规格化,适应新课程对师范生的正常需求.
<正>医用耗材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医用耗材收入在医院收入中占比也越来越大。随着"两票制""营改增""零加成"等综合改革措施的逐步实施,医用耗材采购模式正在转变,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然而,在小学低年级的练习册和考试题目当中,关于日常生活的考题存在着一些不大适宜的地方,本文以三个例子进行说明。  一、考察目的不明确  在小学生的练习册或试卷中的每一道题,都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某种能力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是否
【摘要】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在何处,应如何有效地施导?结合实践谈谈我的作法和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导;作用;落实  一、“导”在设疑激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 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
为了定量评估埋地金属管道腐蚀泄漏的风险,将贝叶斯网络和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用于计算管道腐蚀泄漏及扩散范围概率。建立了埋地金属管道腐蚀泄漏贝叶斯网络,量化了各事件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