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fuwe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4
  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让教学信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1.多媒体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初中历史教学的渠道得到极大的拓宽,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空间、动态概念,激活其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果。
  1.1科学性强、实效好
  初中历史教材侧重趣味性,以历史人物事件过程性知识为主,理论分析要求不高,它的编写符合初中学生重直观感、逻辑分析能力不足的生理、心理特点。多媒体教学有容量大、节奏紧、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为教师灵活机动的教学、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创造了条件。学生不再是一个书橱,而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1.2直观、形象、生动
  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通过展示文物图片、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历史纪录片等多种信息,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满化,缩短时空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见其人、睹其物、闻其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极大地优化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3丰富有趣
  学生注意力集中与否是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传统的单一死板的接受性学习,容易使学生厌倦,丧失对原本兴味盎然的历史学科的兴趣。而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多媒体演示教学,可将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图片绘画、新闻报道、知识竞赛、游艺活动、影视的收听收看等融入历史课堂,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察感悟历史,进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探幽索隐、深化知识、发现规律。在调动学生有意注意的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以直接兴趣为基础的无意注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4创设教学情境
  精心创设的历史情境,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使学生跨越时空、地域的鸿沟,拨动学生的情感,从内心自然接受和形成历史观感。过去单靠教师的语言讲授创设历史情境,有点苍白和单调,如今多媒体演示教学可图文并茂、声情兼具地再现历史情景,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多了些内心体验和感受,更利于将形象与思维融为一体。
  1.5节奏紧,容量大
  历史课内容多、头绪杂,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忙于板书,忙于描述那些学生看不到的人和事,忙于讲解那些学生费解的概念,结果也只是完成基础知识的传授,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利用多媒体事先准备好板书、法律资料、图像图形、影视音乐等信息,不仅省出了板书的时间,而且直观形象的资料、图文影视、图示板书将教师费尽口舌描绘讲解的人、事和概念以形象化、简单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大大节省教学时间,知识容量增大,加快课堂教学节奏。
  2.历史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
  多媒体手段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和观摩了多堂初中历史课后,发现一些历史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存在一些误区,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有时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2.1教学还是“满堂灌”
  过去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
  2.2从接受者到观赏者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
  2.3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但有的教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另外,历史的多样性常常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来,但有的教师往往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很深,但仅此而已,不能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还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點很难有所体现,整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轻重难辨,缺少一个“拎起来一条线,撒下去铺满地”的教学主旨,这样的课件真是“绣花枕头稻草芯”。
  2.4盲目使用,效率低下
  素质教育要求“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有的教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越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从而忽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明显增强。
  3.小结
  总之,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确实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教师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要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工作经历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对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且对如何在高中音乐中对学生审美能力进行培养进行探究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培养策略,旨在提高高中生的审美能力,激发高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高中音乐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广大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音乐;审美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摘要:“创造教育”就是“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教育”,“登攀”是海南小学特有的一种“信”与“行”的文化现象。海南小学携手“创造教育”,建设“登攀”文化,其主要路径与举措有:创生“办学思想”,启建“登攀”文化;创立“校本共识”,奠基“登攀”文化;创设“给力机制”,夯实“登攀”文化;创优“教育行动”,丰厚“登攀”文化;创新“建设举措”,彰显“登攀”文化;创积“学校成果”,增亮“登攀”文化。  关键词:创造
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心.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
摘要:英语课堂教学策略与设计对于教学有效和成功无疑十分重要。策略与设计的背后是教学目标,优质的教学策略与设计可顺利充分地完成教学目标。按听、说、读、写或者教学方式等方面来划分的话,英语课堂教学有多种策略和设计。大的策略与设计运用得当与否,肯定影响教学的成败。另一方面,中小层面的策略设计,包括微策略微设计,也会影响甚至左右大局,因为,有时候 “ 细节决定成败 ”。  关键词:教学策略;问题实例 英语
认真审视当代十七年文学研究,“史”的意识的缺席使“当代”几乎成了随时代潮流而变的游离于历史之上的概念,在这种意识操纵下,“十七年”一旦失却了历史的坐标,本应极富历史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0-013.9]  一、多维发展,确立教育目标新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
期刊
面对快速变化的人力资本市场和教育服务市场的双重约束,以需求为导向、从培养机构自身优势出发的教育质量转型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应向
中图分类号:H319  “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一种计白当黑的构图方法。如只画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即使如此,却能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让欣赏者和作者共同完成了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进行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高中英语新课程理念,探讨如何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调整,以及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材;创造性;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71  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的教学需要,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教育部,2001)。可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可变的、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