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和腹腔镜下淋巴结切除术在早期子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4636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和腹腔镜下淋巴结切除术,在早期子宫颈癌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2001年8月至2003年5月,对12例Ⅰa期至Ⅰb2期的子宫颈癌患者,施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切除的盆腔淋巴结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无淋巴结转移者,随即行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保留子宫体.结果 12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淋巴结检查均为阴性;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均经阴道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42 min(115~178 min),术中出血量约180 ml(120~230 ml).术后无感染及出血,平均住院时间6.7 d.经随访3~28个月,1例患者妊娠,无一例肿瘤复发.结论对于未生育且强烈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子宫颈癌患者,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和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是可行的;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合并二次脑损伤患者的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对8例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合并不同程度二次脑损伤患者行内减压手术,留取32份脑组织标本,透射电镜下观察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变化,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1例,中残2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 良好和中残的患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基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胃癌患者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2001年经手术治疗的345例女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及Cox回归分析胃癌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结果同时性卵巢癌患者22例,转移率为6.4%;根治术后卵巢转移的患者24例,2年累计卵巢转移率为8.9%(24/271).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7个(相对危险度9.186,95%可信区间3.77
实验研究已证明骨髓基质细胞(MSCs)可以分化成多种神经细胞,脑实质内直接注射、脑脊液内注射或血管内注射移植后能促进脑损伤修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可影响移植细胞进入脑内.MSCs移植的作用机制主要为替代受损细胞和产生内源性因子两种途径.对移植治疗效果的评估可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虽然仍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但MSCs移植治疗脑损伤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目的 利用反向点杂交技术检测胶质瘤相关基因谱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这些基因在胶质瘤恶性进展中的作用提供依据并找出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基因,同时对基因芯片结果进行验证.方法分别提取正常脑和胶质瘤标本中的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随机引物法标记探针,与点于带正电荷尼龙膜上的基因片断进行反向杂交.用复日SmartView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将各个基因的表达强度和β-actine进行比对,根据
目的 分析比较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TCVSD)与外科修补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优缺点,为临床提供优选依据. 方法外科组包括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45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采用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VSD;TCVSD组包括同期接受TCVSD术的45例膜周部VSD患者,采用新型偏心状Amp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VSD.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和费用等情况. 结果 TCVS
目的 探讨DNA切除修复鼠缺陷交叉互补基因2(ERCC2)蛋白、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DG)、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不同肺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法测ERCC2、UDG、PCNA在良性病变、癌周组织、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Ridit分析。结果 肿瘤组织、癌周组织ERCC2、UDG、PCNA表达与良性病变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