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j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置身于巍巍学府江西农业大学的黄国勤,因踏实认真、吃苦耐劳一举从人才辈出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从江西省余江县普通农民家庭出来的学子,到江西省农业高等学府的学术带头人,黄国勤以他特有的执着精神,通过多年不懈努力的历程,为我们上演着别样的农业科学的“求知、布道”之路。
  追求卓越
  “踏实、勤奋、吃苦、认真、肯负责”是同事们对黄国勤的印象。也正是这种骨子里透着的品质,让黄国勤在无数个不平凡的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心中的那个“理想”。
  1962年,黄国勤出生在余江县偏远山区的一个农村,父母都是非常勤劳朴实的普通农民。从小在艰苦环境中历练,塑造了他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他战胜了生活中的“苦难”和“不平”,投入到家乡农业生产之中。
  1980年,黄国勤从地处边远、条件一般,但当时是余江县最好的中学——余江二中考入到江西共大总校(现江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历史最悠久、以农为优势的高等院校。在这里,他开启了漫漫求知、探索之路。完成了本科学业的他,因成绩优秀留校任教。从1984年至1986年的实践教学工作,为他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不断培养出敏锐的感知能力、动手能力。
  为了进一步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1986年他考取了本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这期间,他参加了导师钟树福教授主持的“鄱阳湖区耕作制度调查与试验”科研课题。这是他第一次从事耕作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导师在科研工作中的一言一行和教诲令他终身受益。
  1989年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后,黄国勤毕业继续选择留校任教,但他不满足现状,边工作边学习,于1990年年底报考了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1991年3月入学,在导师章熙谷教授的指导下,于1994年4月如期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江西农业大学任教。
  凭着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和追求,在回校后不久,黄国勤又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农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赵其国院士、张桃林研究员的带领和指导下,对中国南方耕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试验研究,在《科技导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农史》等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因学术业绩突出,黄国勤于1995年4月在江西农业大学从讲师直接破格晋升教授,这在当时江西省并不多见。
  在这期间,凭着勤奋和用心,他完成了15万字的专辑《江西省冬季农业研究》,受到著名农业专家郭文韬教授的肯定,“这是一部研究多熟种植不可多得的杰作”。紧接着,他又完成了第一本系统全面论述江西耕作制度的科学专著——《江西省耕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当博士后出站时,他在导师赵其国院士、张桃林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了《中国南方耕作制度》一书,该书为南方耕作制度的改革和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重要参考。
  随着研究的深入,创作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从此他笔耕不辍,至今(截至2015年7月9日)先后撰写了《江西农业》《江西京九沿线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等一系列具有学术价值或实践指导意义的教材、专著和论文集,共计63部,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0余篇。
  心系农业
  享有“江南渔米之乡”的江西省,拥有我国南方较大面积的红壤土地,加之湖泊众多,形成以鄱阳湖平原为中心的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30多年前,黄国勤凭着对农业的一腔热情和对“红土地”的眷恋义无返顾地投入其中。早在1984年,他就利用自己所有的闲暇时间,到学校农学实验站测试、收集气温、日照辐射等相关数据,这为他以后主持完成的“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的优化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积累了最原始、珍贵的记录。1998年至2000年间,他对赣南地区山地丘陵可持续农业模式与关键技术进行了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和试验研究,提出以沼气为纽带,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形成“饲—猪—沼—果”“饲—猪—沼—菜”等多种多样的生态农业模式,并提出了开发紫色页岩等多项可持续农业关键技术。这些成果得到实施和示范推广后,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生态农业建设,也为广大农户致富、农村经济发展探索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这些成果就是被农业部誉为“赣南模式”的重要来源和主要内容之一,并在南方有关地区广泛推广应用。该项成果于2001年获“赣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从此,他走上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与技术的探索之路。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他认为,要有好的土地 好的种植方法,才有可能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要“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物(物质投入)、良境(生态环境)”——“六良”配套,方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他进驻进贤、永修、余江、安义、贵溪、万年等地,实地开展江西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模式及机理研究,并对南昌、吉安、吉水、景德镇、德兴、贵溪、金溪、进贤、崇仁、新干、上饶等地干部、群众进行培训教育,现已直接培训人数超过20000余人次,收效明显。在深入江西各地的调研中,他发现,长期的粗放式耕作和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红壤旱地农田生产力低,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尽快改变局面,他深入新建、安义、永修、余江等县进行调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他提出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的优化模式,并在当地示范推广应用,收到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
  学者无涯,行者无疆。对于热爱“红土地”的农民科学家来说,让土地活起来就是使命。他以红壤生态学为中心,创新性地开展了红壤旱地多熟种植系统综合效益研究,结合当地气候特征,他选取蚕豆、豌豆、棉花、玉米、大豆、甘薯、花生、绿豆、芝麻等一系列多元多熟粮食和经济作物组合成红壤旱地多熟种植方式。他认为,旱地三熟种植模式,因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耕地复种指数,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他不断创新种植结构,优化复种模式,通过近二三十年不断试验、示范,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这些年,他对红壤旱地农业生态系统的一系列结构创新与模式优化技术,在推广应用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反响好。同时,他在余江、永修、安义等县示范推广了水稻直播、抛秧、免耕覆盖、秸秆还田以及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技术,在示范区取得了增产、增收、减灾、扩流等多方面成效,累计示范推广面积30万亩,增产稻谷10000吨,经济效益共计8000余万元。该项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在江西省双季稻地区得到广泛推广,而且可推广至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31年来,黄国勤在耕作制度、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共取得通过专家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10余项,研究水平分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成果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后,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黄国勤也因此获得多项荣誉。
  当记者问及,在当今经济大潮中他是如何心如止水,埋头钻研,取得成就的?他只淡淡地说,“我深深感到当老师、搞科研、做学问之不容易。不仅要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闯劲’,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韧劲’,还要有不计名利、甘于寂寞的‘冷劲’。要学习‘井冈山精神’,才能不断前进、有所作为”。
  江西出生的黄国勤,用他的成长经历和累累的研究成果,表达着对家乡山山水水和红土地的深切挚爱之情。
其他文献
“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世界里,对世界的观察是三维的,与世界的交互也是三维的。我们的生产生活对数字化三维世界的表达与交互需求正不断升级,未来一定是三维数据的天下。”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徐凯教授肯定地说。作为一位计算机图形领域的科技从业者,他对这样的趋势很兴奋。  “计算机图形学研究已经接近饱和”——自20世纪90年代起,这样的论调就一直存在。徐凯却不这么想,他认为,图形学当前的一个主要瓶颈就是“三维
水,是地球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之基,更是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就目前来说,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每当温度达到0℃或更低温度时,会使江、河、湖、库的表面形成冰。冰将会影响防洪、供水、发电、通航等工程,也可能引起冰塞,导致河渠行洪时的洪水漫溢,特别是在春季解冻期,冰可能会严重危害沿岸建筑物,我国高纬度地区如黄河、黑龙江等冰凌冰塞现象时有发生,大型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中线、引黄
自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工兴建,六十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汽车企业在不断地引进、吸收、创新中,时至今日,已跃居成为全球最大新车市场。而在能源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在环境保护的呼声里,在节能减排的号召中,电动汽车逐渐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新宠,越来越多的汽车人才加入到这一创新发展的洪流之中,袁一卿就是其中的一位。  袁一卿现任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银杏树叶  我们都谈到银杏树叶的黄  秋天正在来临  叶子还在绿,没有提前褪色  是去年的黄  或是更远的  那时我们伏在树下  没有向上望,也没有向下  闭上眼睛,到处的黄包围  到处的叶子都是待飞的机身  今年秋天如何,已没有关系  保持的热烈  延续了时光 ,好像仰望一样  一树的芳华依旧那样  我们都谈到银杏树叶的黄  不是落幕,是开启一个过去  迎接不远的未来  两块铁烙在一起了  分不
他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在自己所在的研究领域里脚踏实地,以更高、更好的标准要求自我;他习惯于忙碌的工作状态,但在研究工作中却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所以他的维度不断扩大;他亲身经历了21世纪再生医学的重要发展时期,做出过许多创造性业绩;他阅历丰富,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和许多优秀的科学家一样,关心社会与人类的命运,他就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周光前。  20世纪90年代,周光前出国深造,立志学成归来,报
2015年11月26日,由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为挪威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烟台完工并命名“维京龙”号。这是我国建造的第一座适合北极海域作业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拥有80%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交钥匙”总包建造。该平台最大工作水深500米,可升级到1200米,最大钻井深度8000米;配置了DP3動力定位系统和8点系泊系统;最低服务温度为零下20℃,满足冰级需求,适合北海、巴伦支海海域
2018年8月,在素有图形学领域奥斯卡盛会美誉的SIGGRAPH大会上,来自深圳大学可视计算研究中心黄惠带领的研究团队“发出了中国强音”——他们投稿的6篇长文因在几何建模、形状分析、纹理合成、点云处理、场景理解、三维感知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同时被SIGGRAPH 2018收录并在大会宣讲。这一成绩创下了该大会自1974年举办以来中国高校单年发表的最高纪录,为深圳大学在国际图形领域插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
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于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获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日,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的代表分别介绍了该奖得主屠呦呦以及另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的获奖成就后,瑞典國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屠呦呦颁发了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由疟原虫引
看似偶然,三位光学超分辨成像领域的科学家摘取了201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在这一领域的新原理、新技术还说不上“瓜熟蒂落”之时,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就迅速做出了抉择,着实出乎一般人的意料。  然而,同行学者都明白,突破光学衍射极限,解决了光学显微成像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难题,这将为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等领域带来根本性变革,科学意义非同一般。  于是,一个让国人焦虑的问题随之而来——在这块刚刚进入公众视野的
关于南亚语系人群的地理起源和史前遷徙方向,几十年来一直有较大争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宿兵团队与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等合作,在柬埔寨、泰国和中国云南系统采集了22个南亚语系人群的646个男性样本,并详细分析了这些人群的Y-染色体DNA遗传多样性。其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自然系列刊物《科学报告》杂志上。为东亚人群早期的起源和迁徙历史提供新的证据,同时也为肤色基因的进化和抗疟疾的遗传基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