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血气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6年9月~2007年9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70±8岁,平均病程16±4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71±9岁,平均病程17±5年;对照组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69±10岁,平均病程15±6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常规治疗,抗炎、平喘、祛痰、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同时使用BiPAP治疗,模式S/T,呼吸频率12~16次/分,吸气压力(IPAP)16~20cmH2O(1cmH2O=0.098kPa),呼气压力(EPAP)2~4cmH2O,面罩有鼻罩和口鼻罩,尽量减少漏气。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后24小时的呼吸、心率、血气分析(pH值、PaO2、PaCO2、SaO2)变化,以及肺部啰音、呼吸困难情况。如果患者昏迷、呕吐、气道分泌物多且排除障碍等,甚至呼吸或心跳停止,应果断选用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以保证足够的潮气量和供氧。
疗效标准: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肺部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血气分析PaO2>75mmHg,PaO2<50mmHg,SaO2>90%,pH7.35~7.4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 果
治疗组患者呼吸困难于呼吸机使用24小时后改善,24小时以后明显改善9例,改善5例,无效1例;双肺啰音完全消失5例,明显减少6例,减少3例,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94.85%。对照组呼吸困难明显改善4例,改善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69.8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气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通气后24小时的PaO2、SaO2均有明显升高(P<0.05),两组PaCO2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
讨 论
据报道,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效果较明显,与本研究结果一致。BiPAP采用压力支持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通过改善通气和氧供,使呼吸肌疲劳得以缓解,并设法减少DPH及其不利影响,通过建立人工气道以利于痰液引流,在降低呼吸负荷的同时,为控制感染创造条件。因而患者的RR、HR、PH、PaO2、SaO2均较对照组明显好转。
综上所述,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时,应在常规使用抗炎、平喘、祛痰等药物基础上,尽早应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准确掌握操作方法,合理地调整各种参数,特别是吸气支持压力,减少漏气,可防止病情恶化,迅速改善缺氧,缓解呼吸困难,改善呼吸肌疲劳,减少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避免了脱机困难的弊端,且有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病人耐受性好、减少痛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等优点,可作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机械通气指南(2007).
2 向平超,杨诏楠,郭伟安,等.無创正压通气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重度呼吸衰竭的临床探讨.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6.
3 廖秀清,李琦,林科雄,等.早期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
资料与方法
2006年9月~2007年9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70±8岁,平均病程16±4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71±9岁,平均病程17±5年;对照组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69±10岁,平均病程15±6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常规治疗,抗炎、平喘、祛痰、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同时使用BiPAP治疗,模式S/T,呼吸频率12~16次/分,吸气压力(IPAP)16~20cmH2O(1cmH2O=0.098kPa),呼气压力(EPAP)2~4cmH2O,面罩有鼻罩和口鼻罩,尽量减少漏气。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后24小时的呼吸、心率、血气分析(pH值、PaO2、PaCO2、SaO2)变化,以及肺部啰音、呼吸困难情况。如果患者昏迷、呕吐、气道分泌物多且排除障碍等,甚至呼吸或心跳停止,应果断选用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以保证足够的潮气量和供氧。
疗效标准: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肺部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血气分析PaO2>75mmHg,PaO2<50mmHg,SaO2>90%,pH7.35~7.4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 果
治疗组患者呼吸困难于呼吸机使用24小时后改善,24小时以后明显改善9例,改善5例,无效1例;双肺啰音完全消失5例,明显减少6例,减少3例,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94.85%。对照组呼吸困难明显改善4例,改善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69.8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气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通气后24小时的PaO2、SaO2均有明显升高(P<0.05),两组PaCO2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
讨 论
据报道,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效果较明显,与本研究结果一致。BiPAP采用压力支持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通过改善通气和氧供,使呼吸肌疲劳得以缓解,并设法减少DPH及其不利影响,通过建立人工气道以利于痰液引流,在降低呼吸负荷的同时,为控制感染创造条件。因而患者的RR、HR、PH、PaO2、SaO2均较对照组明显好转。
综上所述,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时,应在常规使用抗炎、平喘、祛痰等药物基础上,尽早应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准确掌握操作方法,合理地调整各种参数,特别是吸气支持压力,减少漏气,可防止病情恶化,迅速改善缺氧,缓解呼吸困难,改善呼吸肌疲劳,减少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避免了脱机困难的弊端,且有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病人耐受性好、减少痛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等优点,可作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机械通气指南(2007).
2 向平超,杨诏楠,郭伟安,等.無创正压通气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重度呼吸衰竭的临床探讨.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6.
3 廖秀清,李琦,林科雄,等.早期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