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购房落户”的历史与现实

来源 :百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fe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北京大学教授杨开忠建言北京出台“购房落户”政策,刺激房地产市场需求,拉动住房市场消费。一场围绕“购房落户”的争论也由此展开。
  
  “我当时有单位的工作证件,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这个证件在我眼中就是护身符,每天都带在身上。”
  多年之后,高占强(化名)对那段时光仍旧记忆犹新:他刚来北京闯荡的1997年,收容遣送制度还没有废除,外地人在北京要“三证”。那时,在他全家所居住的城乡结合部,“经常看见警察开着警车“呜呜”下来抓人,像抓坏人一样,给你强制遣送回去。”
  6年之后,通过在北京郊区城镇投资并买房,高占强一家三口终于获得了北京户口,那段惶恐不安的经历成为历史。高占强也成为1997年到2005年里通过投资和买房,成功落户北京的数万外地人之一。
  然而,2005年底之后来京的外地人,则没有高占强那样幸运,北京郊区一度火热的“投资、购房落户”政策,在这一年悄然停止了。直到2009年2月9日,北大教授杨开忠通过媒体,建言北京考虑实行“购房落户”政策,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站在2009年的关口,回顾像高占强这样昔日受益于“购房落户”者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民间意义上的北京“购房落户”政策,始终存在异于国内其他城市的特殊性。
  
  “投资+购房+户口”
  
  “购房落户”政策的兴起,始见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尤其以经济发展迅速的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为代表。深圳和上海分别在1996年的1月和明推出了自己的“购房入户”政策,其他城市不久也相继跟上。
  而对于2005年之前即居住北京的人们来说,“购房落户”这一词汇尽管从未在北京官方文件里被正式提及,但却不影响人们对它的认识。
  在2000年前后,人们开车途径北京各远郊区县,总能在路口看到诸如“投资XX镇,户口进京城”之类的大字标语。
  对外省市在京个人来说,拥有北京市户口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因为这可以解决找工作、婚姻、子女入托入学以及心理上的归属感等诸多由户口带来的问题。
  “纯粹的购房落户政策,北京其实从来没有实行过,”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处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一度实行过的投资落户政策,确实有连带购置房产的要求,但是性质归结到底还是重在投资”。
  据了解,民间交口相传的北京“购房落户”政策,都源于北京市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的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
  1997年7月17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郊区小城镇建设试点城镇户籍管理试行办法》(下称《户籍办法》),规定外地人士只要在加入试点的小城镇投资50万元现金,再在指定的小区买一套两居室以上的房子,然后按每人两万元的标准交纳小城镇建设基金另加1000元就可以办理最多一家4口人在当地的户口。这种“投资+购房+户口”的组合公式,形成了北京迥异于其他城市的“购房落户”政策。
  “政策是让你先在50万,放在银行里5年不能动,就算你投资了。除此之外,还得买一个房子,他们说你没有房子在这块儿的话就说明你不是在这儿投资,”享受过这一政策的高占强曾向记者回忆当时的情况,“他们提供的房子都是20万到30万左右。但这个房子实际不值这么多钱,要打五折才能卖出去,不是为了办户口谁也不会买。而且那房子无论地段还是质量,都不能让人满意,我们是根本不想要的。”
  “不过话说回来,那房子也是专门给我们这种人建的,盖的时候根本就没打算好好卖过,反正有人买。”
  来自北京市规划委200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北京市政府事实上从未出台过“购房落户”政策,《户籍办法》所允许的落户途径,准确提法应为“投资落户”。而且,这一政策的实施,吸引投资是唯一目的,人口的户籍转换倒是无关紧要的。
  该报告指出,“每年北京市政府下发到试点小城镇的户口指标平均每个镇大约为1001、近郊平原镇能达到150个左右,每年2000万左右的新增建设资金,对于大多数城镇特别是处于起步阶段的城镇固然非常重要,但每年增加100多人对于小城镇聚集规模的提高却无异于杯水车薪。”
  北京昌平区北七家镇是适用《户籍办法》的33个小城镇之一。该镇小城镇办公室主任夏建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无遗憾地说,“办理户口的外地人几乎全是为了子女可以在北京上学,参加高考,平时基本上不住在镇里,很难见到人。”有统计表明,在投资买房落户者当中,近80%的家庭投资的最大理由是为了让子女享受良好的教育条件。
  就这样,凭借北京户口的强大吸引力,如高占强一样前来投资买房,进而获得户口的人,络绎不绝。据报道,2002年底,北京市户籍政策改革已引来59亿元资金,而代价则是有1.6万外地人落户北京郊区。
  在停止审批“投资购房落户”的2005年之前,按照每年5000个指标计算,至少有4万以上的外地人借此落户北京。
  
  落户政策悄然落幕
  
  就在北京的“投资+购房+落户”高歌猛进时,上海在2001年率先宣布,取消“购房落户”,转而推行“上海居住证”制度。而以此为标志,在全国各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户籍制度改革后宽松的局面开始日渐紧缩,曾经一度引领风气之先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也纷纷关上了“购房落户”的大门,
  2004年9月,中部城市郑州市“户籍新政”突然急刹车,倒退到一年前的老标准。由于户籍改革步子迈得过大,3年不到的时间,超过25万人口涌入郑州,人口激增带来的交通拥挤、教育资源急剧紧张等压力,将郑州逼退到了旧路上。
  宽松的政策带来人口压力,似乎成为户籍改革的通病。很快,同样的情况开始在北京出现,2005年底,由于极大的人口和住房压力,北京市“投资+购房+落户”的政策悄然停办。
  2006年1月5日,北京两会上,市发改委社会发展处处长梁昌新低调地向媒体宣布,鉴于北京市户籍人口的增长压力较大,北京市在2005年底已暂停小城镇户口的办理,并将清理相关的规定,还将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区域合作等办法,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
  值得玩味的是,除了人口压力,北京“购房落户”政策的特殊性,使得它停办的原因也显得特殊——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加上今非昔比的北京郊区,当年引资为目的的落户政策,现在已经显得分外多余。
  北京市人口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匡时便认为,在1995到2005年的这十年间,北京市政府更多的是出于发展郊区的考虑,用户籍政策来带动投资。
  显然,相比户籍人口增长带来的公共财政的压力,郊区对于资金的渴望已尽落下风,从此,民间意义上的“购房落户”,在北京成为了历史。
  
  地方再起波澜
  紧随北京的脚步,当年加入“购房落户”队列的城市,纷纷退出。
  2008年4月9日,珠海市突然宣布,暂停包括“购房落户”在内的一切形式的户口迁入。曾有6个城市实行“购房落户”政策的珠三角地区,至此仅剩惠州、江门两地仍在坚持。业内专家惊呼,“一个时代结束了”——单纯以拉动房地产销售为目的的“购房落户”政策,已然终结。
  然而,抛物线顶点的那一头,则是一个新阵营的诞生。
  2008年10月17日,一支约80多人的温州购房团以及一支约100多人的义乌购房团,出现在“浙江省第十五届房地产博览会”的开幕现场,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焦点。
  3天前(10月14日),杭州市对外公布了24条“房产新政”,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对“购房入户”政策的调整。杭州市宣布,该市将“购房落户”政策实施范围由原来的三个郊区扩大到西湖、江干等主城区。杭州在国内一片叫停中逆势而上,竟得来了中西部城市的呼应。
  自成都市2008年12月12日正式开办“购房落户”新政后,武汉于今年1月19日发布了“购房落户”新政的细则。重庆紧随其后,于1月20日推出“2009年房地产市场刺激新政17条”,其中包括了放宽外来购房者入户限制的内容。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与10年前那波“购房落户”潮单纯以拉动消费为目的不同,新阵营里的城市,多是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目的。“例如成都在重庆的极大竞争压力之下,必须采取一切方法来与之竞争,否则很快就会沦为重庆的附庸。杭州则是处于上海和江苏极大的压力之下。”
  
  “公交车”式纷争?
  
  北京在新一波地方政府救市浪潮中,一直巍然不动。
  然而,2月9日,北大教授杨开忠向媒体表示,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以拉动房地产市场的消费需求。
  “在我国目前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下,(购房落户)不仅能够刺激房地产市场需求,有效拉动住房市场消费,而且可以加快户籍体制改革,使户籍管理更公开、透明和公平,也使人们对生活更有奔头。”杨开忠的一番讲话,引发了舆论新一轮关于“购房落户”的讨论。
  与1997年的《户籍办法》中主要关注落户者的经济因素、单纯强调投资金额等形成了比照,杨开忠针对北京市的现实情况,设想了“购房落户”三项准入条件:首先,在北京市购买单套房产在规定金额以上,学历在本科以上,在北京市常住年限达到两年以上的外地居民,购买单套房产可解决一个户口;其次,个人购房款达到房产总价50%以上的外地购房者,方可落户;第三,通过“购房落户”政策获得的居民户口实行与一般居民户口的区别管理,居住一定年限后方可转为一般居民户口。
  这样的“多条件,高门槛”,使得建言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但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北京既无需像成都、重庆那样利用户籍来延揽人才,也无需像杭州、天津那样担心在一个区域性经济圈里被边缘化。”因此,对于北京的“购房落户”是否实施,业界专家普遍不看好。
  根据搜房网的调查,截至2月12日零点,在参与调查的463522名网友中,有59.7%的网友表示赞成在北京实行“购房落户”政策。
  然而,反对这一政策的网友,也占到了30.47%,除了对于房价上涨的忧思,更多持反对意见的人都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户籍政策的任何一个松动,都有可能带来无法估量的后果。
  关于“购房落户”讨论的众声喧哗,或如网友的戏言——“购房落户”讨论就是拥挤的公交车门口常常发生的一幕,挤上车的人和还在车外使劲的人,对于车门的开、关问题,必然抱着不同的看法。
  相比北京,上海关于“购房落户”的态度十分暧昧。这个实施着极具前瞻性的“居住证”制度的城市,一度否认所谓上海将出台“蓝印户口政策”刺激楼市的传闻,但同时表示,“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研究出台新的政策”,因此舆论普遍认为,上海“口径仍留有余地”。
  在落户北京两年之后的2005年,高占强曾有这样一段由衷的话语:“虽然对我们来说,拿不拿到北京户口已经无所谓了,但是踏进北京这块土地的人谁都想拿到一个合法的身份,那户口就是一个最显著的标志。”
  “因为拿到北京人的身份,你才能畅通无阻,心理上也觉得自己终于成北京人了。”
  也许就是这样的心理预期,让北京的“购房落户”想象,得以延续。
其他文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离不开思考与质疑。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著名物理教育家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的企业制度逐渐完善,建立健全成本约束机制的观念深入人心,企业的眼光逐渐由原来的只注重“增收”变为“增收与节支”并重。同时,随着国家税制的不断
在截拳道的功夫中,低位踢腿的入门非常重要。训练时,踢得高是很容易的,但在实际格斗中却是高不过腰部的,其实,快速出高腿更难一些,这种突然一击,很容易使自己受到攻击,失去平衡。
在复习课中,大多数教师贪多贪全,眉毛胡子一把抓,情景变化繁多,问题缺乏针对性,以致学生的思维跳跃非常大,甚至无所适从,教学效果一定程度上变得不可控制和难以估测.为了避免学生思维
我国的建筑行业安全生产形势十分的严峻,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也比较高,给施工企业及其业主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实行全面的安
笔者的这个文章题目虽然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但请反思一下,今天的截拳道怎么能仍然停留在李小龙初创时的水平上呢?所以,笔者冒天下之大不韪,谈谈数年来研习截拳道和其它武道后的一些改革截拳道的观点。本文先叙述在训练体系和技术体系方面的改革意见。  截拳道是一种无规则的综合性格斗术,以实战为出发点,精简、直接。而如果按原来的训练体系,截拳道已经很难超越自身,必须引入新的元素,同时找到新的市场热点,对截拳道的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大力提倡自主、探究、创新学习的今天,我觉得巧设“探究”,着力提高科学教学魅力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探究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
“无冕之王”带给记者的不仅仅是荣耀,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辛酸,有时候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媒体倒闭让记者为生计奔波,如花女记者遭遇身体侵犯,战地记者血洒硝烟弥漫的疆场——记者
植根于大连地区的五行通背拳之所以名播海内外,是与威名赫赫的韩鹏尧先生分不开的,韩鹏尧为大连五行通背拳的形成与传播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其一生颇为传奇。  韩鹏尧(1900—1974年),山东莱西县人,自童年时随父亲来到大连,在西岗区东关街菜市场开了一家磨坊,吃穿有余,按现在的话说,应为小康之家。韩鹏尧从小就喜好听武林游侠故事,整天嚷着要练武,其父便出资将他送到在大连设场专教通背散手的挚友吴振东门下。吴
在散打训练中,速度与力量的训练属于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两者结合所产生出的更快、更猛、更具攻击性的劲力,我们称之为爆发力。每一名散打运动员经过孜孜不倦的勤奋练习,苦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