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友邱少云》释疑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R66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笔者教过多遍,在教学中,学生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中又没有答案。笔者根据所查阅的一些资料及自己的看法,解答了一些学生的疑问。
  
  一、为什么火只烧邱少云
  
  据当年和邱少云同一个连队、参加攻克“391”高地战斗的抗美援朝老战士谭景培称:我方部队在进入“391”高地一片开阔地的茅草丛中潜伏前,为了预防敌人使用燃烧弹,连长命令全体战士跳入水中,将身上的棉衣湿透。而邱少云是连队通迅员,身上带有重要军事文件,不能将全身湿透。
  当“燃烧弹打在邱少云前面六米左右”(邱少云的战友李元新回忆)时,分散性燃烧弹的燃烧剂落到了邱少云的身上,因此,邱少云身上的棉衣烧着了。“我”和其他战士因为身上没有溅着燃烧剂,加上棉衣浸过水,周身是湿的,即使火燃枯草,大火蔓延,烧到“我”和其他战士身边,身上的棉衣也不会着火。
  
  二、“我”在什么位置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写道:“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昧,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而据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的副班长李元新在1953年回忆说:“……当时我伏在他(指邱少云)身后五米左右……”既然“我”是伏在邱少云身后,为什么要“扭转头”看邱少云呢?难道是作者的口误,或是事隔久了,作者对当时的细节已记不大清楚?作为邱少云战友的“我”,是在1952年10月亲眼看到大火把邱少云活活烧死,印象应该是非常深刻的,怎么可能那么快就记不清楚而产生口误呢?那么,“我”当时究竟在什么位置呢?
  从各方面情况分析,“我”确实是伏在邱少云的身后,但邱少云并不在“我”的正前方,而在“我”的斜前方五米左右。这与课文第二自段所说的邱少云“伏在我身边不远”也相吻合,“我”也会如课文第五自然段所说的“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在茅草丛中潜伏的“我”,在一般情况下是望着正前方的,要看斜前方的邱少云,当然要稍微扭转头才能看见。
  
  三、敌人闻不到“浓重的棉布焦味”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说明邱少云潜伏的地方与敌人还有一段距离。课文的插图表明,风是从邱少云的前面刮向后面的。敌人在前面,当然闻不到“棉布焦味”,而在邱少云身后的“我”却能“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即使风不是从邱少云的前面刮向后面的,由于“我们的炮兵不断地轰击敌人的阵地,山顶上腾起一团一团的青烟。敌人阵地前沿的地堡一个接一个被掀翻了”,“敌人突然打起炮来,炮弹一排又一排”,战场上到处充满着火药味,即使有浓重的棉布焦味,敌人一时也是辨别不出来的。
  
  四、“扭转头”和“纹丝不动”不矛盾吗
  
  课文第二自然段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而在第五自然段却说“扭转头一看”。“我”怎么可以随便地扭转头呢?难道不怕暴露目标被敌人发觉吗?
  其实,战士们从天还没有亮一直要潜伏到黄昏,要真正做到一点也不动,几乎是不可能的。文中说“纹丝不动”,是为了强调潜伏部队必须尽量不动,以免暴露目标。“都可能被敌人发觉”也说明只是“可能”被发觉,而不是“一定”会被发觉。再说,“我”先“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才“扭转头一看”,说明这时火已经烧到邱少云的身上,必然产生大量的烟火。如果“我”慢慢地稍微转动一下头,由于有烟火的掩护,加上“我”离敌人有六十多米远,敌人一时还是不会发现“我”的扭头动作。
  
  五、邱少云身上的弹药为什么没爆炸
  
  课文第八自然段说“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他身上手榴弹之类的东西怎么不爆炸?如果爆炸了岂不暴露了潜伏部队?
  据邱少云生前的排长曾纪有回忆说,邱少云是尖刀班战士,负责战斗打响后剪断敌人的铁丝网,所以较靠前。当时邱少云并没有带武器,只拿把大钳子,他的任务不是冲锋,而是扫除铁丝网障碍。但课文中的插图明显画着邱少云右手握着枪,这可能是绘图者认为,既然是战斗,身上肯定带有枪、手榴弹、爆破筒及炸药包之类的武器。如果邱少云的身上真的有手榴弹、子弹之类的东西,又会怎样呢?有可能邱少云在烈火烧身之前已将手榴弹、子弹之类的东西悄悄放在了上风没有火焰的地方或压在自己的身下,作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即使没有将弹药移走,也不会爆炸,这是因为:手榴弹、子弹、炸药包等武器内装的火药不是一般的炸药,而是梯恩梯(TNT)炸药。这种炸药的性能比较稳定,必须靠雷管引爆,即使子弹穿过也不会引爆,遇到一般的火焰也不会爆炸。所以,茅草、棉衣烧着后发出的火焰不会引起弹药爆炸。
  
  六、烈火为什么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
  
  邱少云是藏在“枯黄的茅草丛里”,“身上披着厚厚的茅草作伪装”,身上是穿着没湿透的棉衣,而棉衣又溅到燃烧剂,应该很快地燃烧才是,怎么会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呢?
  这是因为过去的棉花质量比较差,棉衣穿久了,会结板,不易燃烧,烧的速度也慢,火烧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是可信的。加上“我”不忍眼巴巴看着自己的战友邱少云慢慢地被火烧死,觉得火在邱少云身上烧很长时间了。文中的半个多钟头是个大概时间,并不是准确的时间。试想,在那个年代,“我”怎么会有怀表、手表这类的东西来看时间呢?
  虽然课文中出现了些令人费解之处,但是邱少云其人其事是真的。不管怎样,瑕不掩瑜,邱少云那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遵守纪律而英勇牺牲的伟大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他文献
就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构建作一探析.
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甚至还未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在学习了.然而家长真的了解孩子的学习过程吗?“学习故事”——一套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体系——提倡从相信和接纳儿童的
为改变过去应试教育下学生高分低能、综合素质差的弊端,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由过去单一的专业教育向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学生各种能力的高低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找着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5-6岁幼儿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跟着下面的步骤图,边唱歌边做动作,让时间的小马车跑起来吧!
教学境界是以教的境界为起点,以学的境界为结果的统一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创造者,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呼应程度是其标志.教学境界的表现多种多样,其中凡是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
春夏时节是植物们最忙碌的时候,它们要抽枝、长叶、开花、传粉、结籽.种子有很多神奇的旅行方式,比如飘在空中(蒲公英),或者粘在动物的身上.
夏日里,宝宝肯定对各式各样的冷饮感兴趣,我们可以让宝宝利用家里的材料,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冰淇淋哦!
你家附近有没有彩色地砖呢?找到它们,我们来一场“占领地砖”游戏吧!根据口令,手脚并用,快速找出并占领这些地砖.
随着以病人为中心整体护理的开展,对护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护理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