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活动设计探析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ey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概述初中英语的学习活动观,分析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节初中英语听说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旨在促进教师开展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本文提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应整合教材,分析主题要素,设计一系列基于主题语境的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迁移创新类等的听说学习活动,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英语学习活动观;核心素养;初中英语;听说活动
  【Abstract】By summarizing the concept of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activity design of a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lass in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eighth grade of the people’s Education Edition, aiming to promote teachers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las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eachers should integrate teaching materials, analyze the theme elements, and design a series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arning comprehension, application practice, mig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theme,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in English subject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concept of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 key competencies;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ctivities
  【作者簡介】郑雪秋,厦门市第三中学校。
  一、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学生通过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课堂学习活动,唤醒自身已有的知识基础,用英语参与课堂活动实践,使语言知识与技能,对中外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判断力,思维的发散,批判创造性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不断得到提高。
  英语学习活动可大致地划分为以下三类:基于语言学习的理解类活动、基于语言应用的实践类活动、指向迁移创新的活动。这三类学习活动的有机融合应始终贯穿整个英语课堂,架构起英语学科教学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之间的桥梁,为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以下是本文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节听课为例,进行的教学设计实践。
  二、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
  本课取材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 SectionA(1a-2c),其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语篇类型为对话。教材听力语言材料是两段讨论时下热门电视节目的个人观点的表达,谈论对影视节目的喜好以及原因。以下是笔者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三类活动对本课教学活动设计的分析。
  1. 学习理解类活动。学习理解类活动是基于语篇语言学习的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
  (1)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激活旧知。课初,笔者通过让学生观看一段《美国达人秀》视频,引出本单元的学习话题——谈论电视节目,并抛出本课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即在班级就电视节目的喜好问题展开调查。基于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向学生提出本课学习的目标,即掌握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名称,能就电视节目表达喜好及原因。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唤醒学生已知的电视节目的英文表达。
  [设计意图]英语学习应基于一定的语境基础,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理解语言,进而学习和运用语言。课初,借助视频,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头脑风暴的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电视节目名称的旧知识,在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获取梳理信息,形成新知。本环节教师首先展示不同电视节目的图片,让学生复习所学节目类型名称,学习新的单词sitcom, cartoon, soap opera, cultural program 等;接着在屏幕上闪现图片,让学生辨认并说出节目类型名称,巩固学生的记忆。在扫除单词障碍后,教师通过两段听力材料,引导学生获取目标语言。
  第一段听力材料为Mark 和 Jack 两个同学谈论电视节目。教师在听力播放前,呈现主题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预测Mark 和Jack 将要讨论的内容。接着,教师播放听力材料,第一遍,要求学生获取所听的电视节目名称;核对答案后,教师再次播放听力材料,要求学生填空,获取表达喜好的目标语言,并完成表1(表1,表中划线的词即为空缺的词)。   听力结束后,教师利用不同表情图片,引导学生猜测教师对不同节目的喜好,呈现表达喜好的不同句式。(图1)
  第二段听力材料为Lin Hui 和Sally两个同学对电视节目的讨论。听力前,教师让学生依据Lin Hui 和Sally 两人的性别和性格特点推测两人影视节目的喜好:What kind of TV programs do they like or dislike? 在学生猜测过后,通过听力验证答案。紧接着,教师播放第二遍听力,引导学生获取表达原因的目标语言,并完成表2(表2,表中划线的词即为空缺的词)。
  针对空缺的词,教师让学生通读句子,尝试填空,然后通过听力验证答案;之后,教师播放听力,核对答案。听力活动结束后,教师播放听力,要求学生跟读表格中的目标语言,进一步感受目标语言。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总结表达原因的不同句式,如Because they are…/Watching…is a great way to …/You can learn…from…/ You can’t expect to…等,并鼓励学生开拓思维,生成更多的句式。
  [设计意图]英语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学生的心智与认知水平。此环节,教师选用学生常看的影視节目图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完新词后,教师设计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中巩固并检测新词汇的掌握情况,寓教于乐,且通过图片闪现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围绕两则对话语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听力内容进行预测,为学生创造了激活思维的平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接着,设计表格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听力微技能,提升学习能力。听力结束后,让学生跟读录音,帮助学生积累地道语言,为后续口语输出奠基。同时,听后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整合目标语言,加强对语篇语言的理解巩固。
  2. 应用实践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为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类学习活动,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
  (1)阐释描述信息,巩固新知。在梳理整合信息后,教师呈现具体的节目作品,让学生看图与关键词提示,描述不同的人对不同节目的看法及原因。根据提示,学生能够使用语篇中的语言,完成活动,如:Lin Hui doesn’t like soap operas. Because he thinks people can’t expect to learn much from them.
  [设计意图]语言是在使用过程中自然习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条件,让学生使用语言。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图片,有助于学生在使用英语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熟悉巩固语言。
  (2)分析表达观点,内化新知。教师呈现不同类型的影视节目图片,并设置What do you think of…?/Why do you like /dislike…? 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结对活动,针对不同影视节目,展开讨论,谈论各自的观看喜好,并用与话题相关的语言知识陈述理由。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选取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看的电视节目等图片为每位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与同伴结对,表达个人的观点及感受,体会有关语言文化的知识,进一步实现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内化,巩固新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辨析能力,助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 迁移创新类活动。迁移创新类活动一般为超越语篇的指向迁移创新的学习活动,如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
  (1)分析解决问题,探讨主题意义。本环节,教师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其中一人为采访者,其余为被访问者,以时下抖音小视频街头采访为原型进行角色扮演,并录制小视频。通过小组合作,针对四类影视节目: talent shows, soap operas, game shows, cultural programs 进行调查,采访者要记录下其余三人对以上四类影视节目的观看喜好及原因,并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并用英文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汇报。每组准备5分钟,准备之后,自愿上台展示录制小视频,课堂上录制的小视频将上传抖音app,最终获得点赞最多的小组将为优胜组。此外,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最终呈现在黑板上,为讨论评价活动做准备。
  [设计意图]主题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因此,笔者在设计小组任务时,借用了时下大受学生欢迎的抖音小视频的街头访问形式,通过录制抖音小视频,并引用评比机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有助于学生养成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充分运用所学的新的语言知识,综合运用语言技能,培养用英语理性表达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2)评价观点,实现迁移创新。在主题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针对小组合作调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Why do most of students like watching talent shows, soap operas and game shows, while few students like cultural programs? Can you give some suggestions on TV programs’ watching? 教师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之后,分别请学生分享个人观点,并评价其他同学的观点。最后,教师总结评价,并向学生提出忠告:Don’t watch TV too much! It’s bad for your health and study!
  [设计意图]课堂中设置评价类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通过让学生思考讨论现象背后的原因, 进一步探讨当下青少年对电视节目的价值取向,深化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对同学选看电视节目提出建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向学科素养的转化。
  三、结语
  初中英语听说课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之一。经过实践分析表明,立足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听说课活动设计更有利于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组织和设计听说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整合现有的听力教材,分析其主题语境要素,设计形成一系列基于主题语境这一关键要素的体现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教学特点的初中英语听说课堂学习活动。听说课的教学活动应该具有一定的梯度,活动的设计应考虑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多个维度的整合,要贯穿课堂始终,使得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发展其语言知识技能,提高其学习能力,同时增强其文化意识,提升其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79-86).
  [4]康淑敏.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经典案例评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5]陈则航.英语阅读教学与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是英语学科的重点环节,它在教育领域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阅读能力是中学阶段学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包括领会大意、分析内容、提取信息、判断解释、发散思维等几个方面。然而据调查发现,初中生在英语阅读方面出现了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英文文本能力较弱的情况,所以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手法,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联系生活,最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拓展能力。本文
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培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利用历史史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对历史有真实感,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还能提高学习效果。  一、利用有教育价值的历史史料进行德育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合理使用历史故事作为教学辅助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线教师,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做到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做到为学生服务。通过多科老师的反馈,我发现很多学生思维模式单一,思路打不开,不能从多角度、多元化的发散性的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学习与探究为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逐步开启智慧,达到巧思妙解。  一、以教材为根本,夯实基础  1.理解
与《愿你与自己温暖相依》一书相识源于单位组织的书香校园活动,说实话对这类鸡汤文学以前并不感冒,因为办公室女同胞强烈推荐只好一读。关于作者余儒海在此之前也从未听闻,读了开头的几页书,感觉还挺有意思,就专门上网搜索了下才知道這个80后却是如此的才华横溢,如此的温润如玉。我想,我是遇到了同龄人中的榜样,遇到了人生导师。或许他的经历、他的风生水起我们做不到,但我们可以学习他坦然处事的态度,可以借鉴他的人生
达摩传说是江苏省非遗项目,与达摩传说有关的南京胜迹是不可多得的地学考察好去处。  一、“东来弘法”与达摩洞  相传梁普通七年(526年),古印度达摩祖师渡海来到我国南海郡(今广州)弘扬禅宗佛法。大通元年(527年)秋,笃信佛教的梁武帝派人将达摩迎到首都建康(今南京)。据说达摩到达建康后,就在长江南岸的幕府山达摩洞中面壁禅修。  从地学角度看,幕府山是由元古界震旦系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的,在亿万年流水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人格健全者应在教育条件的作用下形成统一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高中生在高中阶段的成功离不开自己良好的人格,人格的作用大于智力的作用。如何利用历史教学情境优化学生的人格,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用历史教材中的名人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态度  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出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
【案例背景】  新课改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活动设计,以活动为引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优化政治课堂的教学。  【案例描述】  我在设计《经济全球化》这节课时,一直在思考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正好央视在播放《寻找最
地理学科是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为学生揭示地球的奥秘,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热情和研究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当今教育体制下,许多学生认为平时学不学地理都无所谓,只要在考试前背一背就行了。这种错误的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而且也给地理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这种状况下,要想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政史地课时少,教学任务重,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教授完基础知识,又很好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是政史地教师的共同期盼。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学生根据原有的经验对外部信息做主动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些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诱发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具备“三度”——视野拓展要有广度,知识构建要有效度,思维培养要有深度。因此,在进行每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都会在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践行着自己的课堂教学理想,渴望通过引导来构建学生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节课包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点较多,课程标准仅仅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