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电池用硫系玻璃电解质材料研究进展

来源 :硅酸盐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aohu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述了锂/钠离子硫系玻璃或玻璃陶瓷电解质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基于硫系玻璃电解质材料的全固态电池应用中存在的与电极材料界面稳定性、固–固界面接触性以及锂穿刺等关键技术问题,并展望了新型硫系玻璃/玻璃陶瓷电解质材料关键技术研发策略和全固态电池应用探索的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近年来,垃圾焚烧发电补贴的准入标准逐步严格.针对可能的补贴退坡带来的投资回收期延长的问题,提高主蒸汽参数、蒸汽再热等方法是提升发电效率、降低投资回收期的有效途径.由
宏电池腐蚀普遍存在于混凝土结构中,当其与微电池腐蚀共同作用时会显著加速混凝土结构劣化。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钢筋宏电池腐蚀引起的耐久性问题愈发突出,相应的防护需求日趋迫切。钢筋宏电池腐蚀影响因素众多,成因复杂,是腐蚀领域的一项难题与挑战。本综述探讨了宏电池腐蚀的机理,详细介绍了其影响因素,概述了混凝土中钢筋宏电池腐蚀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宏电池腐蚀的研究方向。
切圆燃烧锅炉不同配风方式对锅炉热效率和NOx排放浓度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其对炉内整个燃烧区域高温腐蚀的影响特性的报道较少。以某660 MW超临界机组锅炉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测试,研究了不同配风方式对NOx排放浓度和炉膛水冷壁高温腐蚀的影响特性,并给予了炉内水冷壁高温腐蚀运行防控方面的指导。额定负荷运行工况下,建议AA托底风风门挡板开大,有利于控制冷渣斗区域水冷壁的高温腐蚀;开大周界风门挡板以及关小紧凑燃尽风(CCOFA)和分离燃尽风(SOFA)风门挡板,将缓解主燃
玻璃具有良好的耐热性、优异的电绝缘性、灵活可调的膨胀系数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光电器件的密封和连接。详细介绍了封接玻璃与玻璃、陶瓷、金属和硅片等基质材料的作用机理,重点阐述了封接玻璃在新能源、光电子元件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涵盖硅太阳电池电极材料、有机发光二极管、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并分析了封接玻璃的应用研究热点和目前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封接玻璃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荧光微晶玻璃是一类由晶相和非晶相构成的光功能复合材料。低温共烧法为该类复合材料的有序-无序结构调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使得“自下而上”的“按需设计”成为可能。本文概述了低温共烧法制备荧光微晶玻璃的材料体系;重点介绍了结构调控、构效关系研究、性能优化方法的最新进展;列举了在先进光电器件中的最新应用情况;并探讨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包括新型材料体系研发、界面化学键合作用和离子扩散微观机理、光学模拟和仿真技术、新应用探索等。
观察了不同MgO掺量的补偿收缩水泥浆在高温高压环境中的自由膨胀率,并结合显微形貌、浆体孔隙率等微观测试手段,分析了高温高压环境中MgO膨胀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掺加适量适当活性MgO膨胀剂,可以在对浆体强度影响不大的前提下有效补偿油井水泥浆在高温高压环境中的收缩;在150℃、20 MPa下,宜使用低活性的S型MgO膨胀剂,掺量应控制在3%左右;在高温、高压环境中,Mg2+的迁移速度更快,Mg(OH)2晶体的生长范围更广,体积更大;除扩张微裂缝外,Mg(OH)2
针对有机钢筋阻锈剂在混凝土模拟液与混凝土中作用效果偏差大的问题,搭建了基于混凝土模拟孔溶液与温湿度可控的钢筋阻锈剂干湿循环加速评价试验箱,研究了4种加速试验制度对钢筋锈蚀的加速效果及试验偏差。结果表明:通过精确控制试验环境参数与优化干湿加速制度,可明显降低钢筋阻锈剂试验结果的偏差,且模拟液与混凝土中钢筋的干湿循环加速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同时,有机阻锈剂咪唑啉、羧酸胺、氨基醇均可有效抑制氯盐干湿循环环境钢筋锈蚀的快速发展。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仪观察纤维前驱体酸沥滤前后的形貌和结构变化,通过ICP分析Na+的沥出过程,研究了盐酸浓度、温度以及沥滤时间对纤维前驱体Na+沥出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硅氧纤维前驱体在90℃的3 mol/L盐酸溶液中沥滤12h后,纤维中的Na+沥出率达到85%以上;当盐酸浓度为5mol/L时,沥滤后纤维的强度保留率最高。在酸沥滤过程中纤维中的Na+与盐酸中的H+置换,在热处理
硫系光纤具有优良的宽红外波段透过性能和高非线性特性,是目前唯一能产生覆盖中、远红外波段超连续谱的非线性光纤,近5年来国际上在2~16 μm中红外超连续谱的产生取得了重要进
新时代背景下,建设和发展智慧电厂成为火电行业追求的目标和发展趋势。基于当前火电厂现状,在锅炉、汽轮机、发电机三大主机中,因输入条件和燃料变化快、系统庞杂、辅机众多等特殊性,锅炉的智慧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某厂针对锅炉智慧化升级改造进行了研究与应用,借助若干智能化模块,通过改变原有的检修运行模式,提高了机组的安全性、环保性和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