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做人与道德教育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r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本质就在于它的社会性、实践性,道德人格是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道德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教育是培养人们道德品质和人格的重要途径,使个体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它是为人的实践活动。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做人道德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1 人及做人的阐释
  
  人是什么?古希腊哲学家说:“认识你自己”,中国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都反映了人类认识自身的迫切愿望。马克思第一次科学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人的本质就在于它的社会性、实践性,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个体必须也只有生活于一定的现实社会中,才能实现其做人的根本。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下进行的,所以人的主体性也是社会的、历史的,人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②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社会联系之中,而社会是个有机联合体,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社会的存在等同于人的存在。“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③人对于人具有最高的价值,因为每个人的一切利益都是人类社会给予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④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不过是个人之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这是道德关系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人是万物的价值尺度,利己、善待自己增进了自己的利益,同时也增进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总量。
  做人之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所表现和形成的思想自我,是一个人的长期行为所表现和形成的稳定、恒久、整体的心理状态,标志人和主体是什么样的人和主体,人的人格虽然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生存环境的影响,但一般说来,它形成于个体自己的行为,是个体长期的、一系列行为造成的:“人从事什么,人就是什么。”⑤你若经常做坏事,你就是一个坏人(人格坏),你如果常常做好事,你就是一个好人(人格好),因此,人的人格形成于人的行为,同时,它又决定人的行为,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道德人格是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个体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它的培育是一个人在自己内心深处进行吐故纳新的过程。净化个体品德,形成优良的品质,是个体遵守道德的伦理行为的积累,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努力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品质和行为,或者说像别人那样看待它们。”⑥我们要做到换位思考,反求诸己,才能形成高尚人格。
  
  2 道德与道德教育分析
  
  思想家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论语·述而》)认为“道”和“德”是个体仁爱做人的基础。荀子将“道”和“德”合用为“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认为个体都按社会规范做人、做事,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朱熹在《四书集注·学而篇》中把“德”注为“得”,认为德是个体按照道德规范行事而心有所得:“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古希腊人所讲的“德性”,也即“道德”,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个体在社会中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作为有理性的社会存在物的精神需要,也是个体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的高层需要。它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历史性、特殊的规范性和主体性,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
  道德教育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了把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过程,是使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成为个体道德意识,形成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是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人们道德品质和人格的重要途径,就象哲学家爱尔维修所说智慧、天才和美德是教育的产物。
  
  3 道德教育是属人的,主旨是教人做人
  
  道德的沉沦,伦理的失范,精神的贫困,灵魂的迷失,社会转型期的个体精神生活的空虚,现实生活中到处碰壁的沮丧遭遇,使得道德教育显得分外迫切,道德教育正是基于个体的生活需要而服务于个体的做人处事。使个体进行“自我立法”,健全个体人格,构建个体精神支柱。
  道德教育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育人活动,它的本质是以人格的健全发展为本位,构建人的精神家园。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对社会也具有特殊意义的精神价值。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独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⑦道德教育的多重价值远远大于具体的才智,它能够给个体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促进个体思想进步,教育个体“内得于己”,“以善念存乎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同时“外得于人”,“以善德施之于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人的德行主要是由教育和行为习惯形成的,他说:“德性非生于天性,但也不违反天性”,⑧同时,他还说:德性是“由于先做一个一个简单的行为,而后形成的,这和技艺的获得一样……由于实行公正,而变为公正的人,由于实行节制和勇敢而变为节制,勇敢的人。”⑨道德教育通过言教,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身教,以形感人,以行省人;榜样,以志激人,以境育人,使其养成道德行为习惯,进一步深入个体内心,就象普罗泰戈拉所说教育如果不是深入到灵魂深处,就不能在灵魂中生根成长。
  道德教育是基于个体的生活需要,是培养道德人的实践性主体活动。道在伦常日用之中,道德教育具有生活实践性,它作为一种实践精神,只能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需要道德的德化,它不是外在于人的身体,它根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它不仅能够为人提供一种相对确定的交往规范,而且它本身就能够激励和促进人的发展。个体生活中处处和他人交往,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才能形成社会的安定有序、和谐的生活环境。德谟克利特指出:“用鼓励和说服的言语来造就一个人的道德,显然是比用法律和约束更能成功。”⑩充分肯定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教育人民使其具有礼节,依道德规范生活、做事,天下就太平,人民心服口服而归顺之,经由道德教育,提高个体道德修养,内化个体道德,因为“改变自身也就改变自己的社会这一道德要求”个体道德在实践生活中改变自己社会、内化社会道德,实现其作为社会成员的存在的内在规定性,达到自我涵育,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道德教育之目的。
  
  4 做人离不开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属人的,它教化个体为人,同样,做人也离不开道德教育。
  人的发展进步需要道德教育。人是对象性存在物,做人是个动态的、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便转化成关系人,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一方面确立了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确立了人的存在和活动的基础。做人是复杂而丰富的人生问题,涉及到个体人生观、价值观,亦关系着个体的幸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至善对我来说是可能的吗……都是个体必须深思的问题,就象亚里士多德所说:“一个人的无知,在于对自己是什么人,在做什么,在对什么人或什么事物做什么的无知。”教育无知之人,使其回归道德思维生活,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立志、躬行、自省等道德修养教育,才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具有社会属性,个体自然而然地与其周围生活环境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尤其是和他人之间形成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关系,也是说“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在一种需要互相帮助的状况之中,同时也面临相互之间的伤害。在出于热爱、感激、友谊和尊敬而相互提供了这种必要的帮助的地方,社会兴旺发达并令人愉快”。道德品质高尚的个体利于社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也有利于自身的成长,道德教育促进个体的生活与发展,是个体生存发展的有力抓手。
  人的本质属性离不开道德教育。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的唯一有机构成要素,人性从内容上讲,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等。人需要道德正是人性的一种需要、一种表现。人的自然属性造成了道德的直接基础,它实质上是道德与人化或社会化了人的自然属性。“只有在人的社会属性中才能说明人在自然属性中如何区别于动物,才能找到人类如何由生物存在过渡到文化社会存在的中介。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相互依存性、人际交往和伦理道德性等多种属性的总称。”因此,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需要道德教育,个体的精神属性更是道德教育的领地,它是个体追求高级生活的独特形式,因此道德是人性的、属人的社会需要。
  
  5 道德教育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导之以德”、培育道德人,促进个体精神情操的健康发展,就象马克思所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是属人的,它的产生、发展同人类的精神生活相关联。道德教育使个体由他律—自律—自律和他律相统一,到逐渐成长为“社会人”,从他律的“道德人”到自律的“道德人”,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道德人”,也即是“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实际上是个体的本性不断得到改变和完善的人生旅程。道德教育伴随着个体的全部生活,在生活中渐渐趋向文明与高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志向,达到内心宁静与外在厚重的统一,向人难于做到的美德伦理靠近,美德也是个体利己的手段,阿尔奇 J.巴姆(Archie J.Bahm)说:“应该乃是一种迫使我们不得不选择的最为合算的利益。应该的根源就在于它是一种显然更大的利益。应该决无其他根源。对于应该根源可能有其他说明,但是,这种说明不论如何,都在某种程度上固有这样的见地:一个人应该做的,就是长久说来对他最有利的。”因此道德教育培育个体的美德,利于个体的生活、发展,所以说“没有接受美德教育恰恰就是还不能对什么于自己是善的或是最善的作出正确判断的真正原因。”通过道德教育使个体认识到美德之善的标准,把美德作为利己目的的需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从而使自己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享受道德人生。
  
  注释
  ①马克思因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6,235.
  ③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89.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⑤[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87:288.
  ⑥[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钦北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42,105.
  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39.
  ⑧⑨⑩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91,292,80.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2.
  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8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74.
  Archie J Bahm: why be moral? Albuquerque World Books 1992:10.
  麦金太尔.谁之正义?谁之合理性?[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56.
其他文献
摘要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新课程变化的重心,为此,本文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对象,研究其在新课程中的变化。  关键词新、旧教材元素化合物变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理念上都有一定改变,本文主要从课程内容角度进行分析。    1 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元素化
瓦屋山,在句容县境内,素有江南“小九寨沟”之称.rn听闻有如此幽雅之地,一千文友早就蠢蠢欲动.一个周末,终于成行.rn清晨,天空刚刚透亮,漾潆细雨便不期而至.推开窗户,湿凉的
介绍了软X射线光栅分束镜Mach-Zehnder干涉等离子体诊断系统调整用双频光栅线条平行度的衍射法测量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激光器,准直镜,待测光栅,精密转台(含角度测量仪),直线
期刊
为适应煤田地质工作调整的需要,中国煤田地质局制定了地质勘探与多种经营同时并举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全国煤田地质系统在发展多种经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工作
我本散淡,平素不欲写些无谓文字,然宏昀兄四十华诞,又欲举办金石书画展览,自家兄弟,不能无言,思量着写几句,即便不爽,想宏昀兄亦不至怪罪。 I originally scattered light,
事件回放:1月4日,在2008年宣布涉足娱乐圈的郭敬明正式接受聘书,这个只有26岁的年轻人,成为长江出版集团北京中心副总编辑,享受副处级待遇.他也成为“80后”青年作家中担任出
今年是孙炜兄的不惑之年,趁着过四十岁,热闹一下,想要办个画展,同时再准备出个小册子,命我写几句话.我本不想应命,因为我实在说不出关于美术评论的一些行话,而这些写在画展或
摘 要 社会上对诸如“范跑跑”和“杨不管”等现象产生的强烈反响和争论,表明人们对于社会转型时期教师道德失范问题的反思。为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部制定了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此举并未平息人们对此问题的争议,赞成者认为该规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新的要求,有助于规范教师的行为。反对者认为加重了教师的道德负担,出现了泛道德化的现象。为此,本文尝试对教师的道德义务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分类工作中存在的分类粗略,过分注重综合分类法,淡化自身特性和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图书分类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性、针对性、实用性、技术性人才,高职院校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几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迅速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