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在中语文教育中利用课程内容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关键词】语文课程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语文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利用课程内容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一、借助课文内容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美感教育
课文既然是语文教学的载体,自然学生要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感知。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和思想意识,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联想丰富。因此,在教学中力求学生能准确地把握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情感的线索,并能感受到作者创作时那种亢奋的情感,激发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中的各种美,获得启迪和教益,掌握丰富的知识内容。用作者的感情来触发学生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感知到美,以至产生美感,获得作品艺术美的享受。在教学中,可通过细致的分析、讲解、循循善诱,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
如教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一文,学习课文前,先介绍李公朴先生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然后交代他和闻一多的深厚友谊。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讲叙李公朴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行径而惨遭杀害的情况,描述闻一多先生伏在李公朴尸体旁悲痛欲绝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到闻一多的悲愤,并产生憎恨国民党反动派的情感,领略其中爱与恨交织的悲痛心情,由此使学生产生对闻一多先生那种敢于在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刺刀面前仗义执言的崇高品质的敬仰和钦佩。这说明优秀的作品给读者美感的乐趣是无穷的,给读者美的教育是深远的。
二、利用优美的课堂设计,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美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感爱美、鉴赏美之外,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必须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感染,通过它来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取决于教师的表情。教师的表情如同直观教具,学生不难从中读出教师的各种心态,并能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心里反应。“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马卡连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使用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是吸引学生的最好手段,亦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能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言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形成旋律,体现出不同调式特征,课堂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板书是老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以简明的文字、线条、图表等,将课文内容提纲直观地表现在黑板上,好的板书有利于帮助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笔记能力,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应不遗余力的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板书,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再创美的氛围。
三、引导学生鉴赏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语文教学中力求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去鉴赏美。讲析文学作品,要使学生在对于形象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因此,要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中遨游一番,这样学生才能鉴赏美。如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在反复阅读,弄清作者写此文的背景和家庭境况后启发同学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里?通过联系、比较,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尊重之情。进反启发学生再联想到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这种现象将唤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此时,在心灵和道德上也进行了净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接触最多的艺术美的形式即是文学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文美。借助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美是独特的,不同的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如:散文、诗歌的意境美;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美,心理描写的细腻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说明文的准确美;应用文的规范美等。
又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就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文中有一段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根据学生平时的观察积累,通过想象,把这些描写构成一个具体而完整的画面,学生会感到那是多么的美;再引导学生由此而联想到社会上下具有这种高贵品质的人,如此使学生又生产另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美的加深,既有形象美,又有社会美。如:《木兰诗》中代父从军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魏巍的《我的老师》中蔡芸芝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温柔美丽、教导有方。《周总理,你在哪里》是首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怀念、崇敬、爱戴的深厚感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优秀作品的语言,都是简洁优美,寓意深长的。因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首先应加强朗读教学,通过教师范读,听录音朗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鉴赏课文中语言的音乐美。
中学语文课文里蕴含着的美学因素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美的探索亦是无止境的,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在感受、鉴赏、品评、借鉴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借助课文内容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美感教育
课文既然是语文教学的载体,自然学生要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感知。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和思想意识,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联想丰富。因此,在教学中力求学生能准确地把握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情感的线索,并能感受到作者创作时那种亢奋的情感,激发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中的各种美,获得启迪和教益,掌握丰富的知识内容。用作者的感情来触发学生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感知到美,以至产生美感,获得作品艺术美的享受。在教学中,可通过细致的分析、讲解、循循善诱,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
如教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一文,学习课文前,先介绍李公朴先生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然后交代他和闻一多的深厚友谊。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讲叙李公朴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行径而惨遭杀害的情况,描述闻一多先生伏在李公朴尸体旁悲痛欲绝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到闻一多的悲愤,并产生憎恨国民党反动派的情感,领略其中爱与恨交织的悲痛心情,由此使学生产生对闻一多先生那种敢于在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刺刀面前仗义执言的崇高品质的敬仰和钦佩。这说明优秀的作品给读者美感的乐趣是无穷的,给读者美的教育是深远的。
二、利用优美的课堂设计,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美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感爱美、鉴赏美之外,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必须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感染,通过它来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取决于教师的表情。教师的表情如同直观教具,学生不难从中读出教师的各种心态,并能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心里反应。“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马卡连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使用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是吸引学生的最好手段,亦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能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言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形成旋律,体现出不同调式特征,课堂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板书是老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以简明的文字、线条、图表等,将课文内容提纲直观地表现在黑板上,好的板书有利于帮助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笔记能力,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应不遗余力的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板书,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再创美的氛围。
三、引导学生鉴赏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语文教学中力求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去鉴赏美。讲析文学作品,要使学生在对于形象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因此,要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中遨游一番,这样学生才能鉴赏美。如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在反复阅读,弄清作者写此文的背景和家庭境况后启发同学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里?通过联系、比较,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尊重之情。进反启发学生再联想到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这种现象将唤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此时,在心灵和道德上也进行了净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接触最多的艺术美的形式即是文学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文美。借助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美是独特的,不同的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如:散文、诗歌的意境美;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美,心理描写的细腻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说明文的准确美;应用文的规范美等。
又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就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文中有一段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根据学生平时的观察积累,通过想象,把这些描写构成一个具体而完整的画面,学生会感到那是多么的美;再引导学生由此而联想到社会上下具有这种高贵品质的人,如此使学生又生产另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美的加深,既有形象美,又有社会美。如:《木兰诗》中代父从军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魏巍的《我的老师》中蔡芸芝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温柔美丽、教导有方。《周总理,你在哪里》是首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怀念、崇敬、爱戴的深厚感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优秀作品的语言,都是简洁优美,寓意深长的。因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首先应加强朗读教学,通过教师范读,听录音朗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鉴赏课文中语言的音乐美。
中学语文课文里蕴含着的美学因素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美的探索亦是无止境的,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在感受、鉴赏、品评、借鉴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