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如何防止官吏“带病提拔”

来源 :凤凰资讯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元璋起自民间,目睹元末政治腐败,深恨贪官污吏害民,因而于建国之后大力整顿吏治,不仅设立章程,禁止官吏玩忽职守、不务公而务私,而且制定严刑峻法,制裁贪官污吏,纠正贪墨之风,同时还廉洁自律,身体力行。应该说,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明王朝惩治贪腐的效果最好,官吏“带病提拔”“边升边腐”的现象基本没有。朱元璋是如何多管齐下,防止官吏“带病提拔”的呢?
  健全法规制度 朱元璋深知,要防止官吏“带病提拔”,得先让他们不敢“带病”。而不敢“带病”的条件,就是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
  一是修订《大明律》。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亲自主持修订《大明律》,加大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力度,其内容之详尽、手段之严酷、态度之坚决,前无古人。朱元璋通过制定《大明律》,给官吏们画了一道红线,申明敢逾越红线者,严惩不贷。
  二是编纂《大诰》。朱元璋在制定法规的同时,更考虑到法规的贯彻落实。如何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他在修订《大明律》的基础上,又亲自制定了《大诰》。《大诰》是朱元璋采集一万多个罪犯案例,记录其犯罪过程、处罚方式的小册子。其性质属于判例法。与《大明律》相比,《大诰》的内容更丰富详细,语言更通俗易懂,宣传效果也更为明显。可以说,《大诰》是《大明律》的通俗版,或者说普及版。在朱元璋看来,要官吏、百姓去背诵枯燥的《大明律》,颇为不易,采取生动案例来告诫官吏百姓,方法简单、效果明显。
  三是亲自敲定标准,为“带病”官吏画像。为官吏“把脉”,寻找“病灶”,让法规制度更易操作,是朱元璋乐此不疲的事。工部左侍郎韩铎上任后的一年内,伙同他人先后贪污数万贯,朱元璋下令凌迟处死韩铎。在处理完韩铎事件后,朱元璋讲了一通话:“朕以为,不仅仅贪钱,贪物者为贪官,贪声贪色者,贪权势者,贪奉谀者,贪享乐者,都是贪官!廉能之官犯有过失,朕能宥免,其余之贪者,摇政害民,罪虽小也要重惩!”言下之意,贪官也分种类,千面万象,不一而论。官吏可以“带病”,但必须是过失类的“小恙”,而不是贪腐类的“大病”。
  完善监督机制 为防止官吏“带病提拔”,朱元璋在监督方面下足了功夫。
  一是建立有效的官方监督机构,并务求恪尽职守。朱元璋称帝后,精选了一大批人担任校检,专门监视重要官员。有意思的是,这些监察官吏的成分颇为复杂,不是纯职业性的,而是多为兼职。如在这种特务组织中,既有文官,也有禁卫军官,甚至还有和尚。在行使监督权上,朱元璋也一再要求务必恪尽职守,不许讲人情世故。
  二是重视监督举报的内容,不求形式。朱元璋打破只有大员才能上早朝的规矩,规定不论朝廷官员品级、隶属,均可参加早朝,上殿言事,有隐情还可单独召见。朱元璋还对各级握有实权的官吏进行监视,校检一旦发现官员有贪赃枉法等问题,即可随时上奏。哪怕是深更半夜,朱元璋也会起来接见。因此,有的贪官晚上受贿,第二天早晨就遭到查办,动作神速,令人咋舌。连远离京师之地,郡县之官也悚心震胆,不敢稍有放肆,以免被人举报而遭制裁。
  三是充分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朱元璋深知官场官官相护的黑暗,为了使下言能上达,民苦能尽知,他广开言路,在午门外设立“鸣冤鼓”,民间若有冤屈,在地方无法讨个公道,可以击此鼓鸣冤,由他亲自审理过问案情。为打消百姓怕举报遭报复的心态,他破天荒地准许百姓密封奏事,直接向他上奏。朱元璋深知,防止官吏“带病提拔”,仅靠监督和个例处理还不够,还应扩大处理范围,尤其要倒追责任,把后台连根拔起,让推荐者和利益相关者不敢、不想、不能保护“带病”官吏。
  营造清廉氛围 有人说,朱元璋是靠残酷的杀戮手段来遏制腐败、防止官吏“带病提拔”的,未免有失公允。事实上,朱元璋深知釜底抽薪远比扬汤止沸的效果好,因此,他竭力营造良好的官场氛围,力图增强官吏的“免疫”能力,保持健康躯体,客观上形成官吏不想“带病”、自觉远离贪腐病毒的清廉风气。
  一是廉洁自律,率先垂范。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后来坐了皇位,深知奢侈之风不可开,故对自己要求一直很严格。二是苦口婆心,谆谆教诲。朱元璋并非不教而诛,他一直注重对官吏廉洁的教育。登基伊始,他就谆谆告诫官吏:“现天下刚定,百姓财力乏困,比如初飞之鸟不能拔其羽毛。”他还屡次召集群臣,说道:“朕过去在民间,曾见到县官儒生们多因疏阔而废事,当胥吏的多因奸诈而弄法,导致百姓无法生存。”“贪赃枉法之弊不除,要想成善政,那是万万不能的。卿等要体察朕言:若守己廉而奉公,有如人行坦途,从容自在;如贪赃枉法有如在荆棘丛中穿行,寸步难行,纵使能侥幸逃出,也会体无完肤,卿等切切牢记。”为唤醒官吏的良心,他还把农民的痛苦编成一本书,叫《醒贪简要录》,赐给官吏,人手一册。用心良苦,可见一斑。三是褒奖廉吏,树立榜样。朱元璋为防止官吏“带病”,肃贪的同时不忘正面引导,褒扬清廉。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始终把官吏廉洁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铁腕肃贪,雷厉风行,刚柔相济,双管齐下,明朝初期官场风气为之一新,百姓乐业,河清海晏,鲜有官员“带病提拔”,廉吏清官倒随处可见。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明朝宣宗宣德年间,长达百余年。
其他文献
大凡娱乐圈女星,大都渴望嫁入豪门,一旦如愿,便马不停蹄开始造人计划,以求早日传宗接代,顺利坐稳其在豪门地位,不过,豪门毕竟是大富大贵之家,有身份有地位,女星们生个孩子不是几万几十万就能轻松搞定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哪家豪门更阔绰,更有诚意?  梁洛施 梁洛施在美国三藩市生下双胞胎儿子后,她的生子奖励已经让很多女星羡慕不已,其中包括两栋价值千万港元的美国旧金山豪宅,一栋价值1亿港元的加拿大多伦多
期刊
袁世凯死后,曹汝霖继续在北洋政府中任职,后因巴黎和会失败,“五四运动”中他被视为是亲日派领袖而被举国痛骂,从此离开政坛。时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蒋介石在庐山开会部署对日战略,听闻曹汝霖寓居上海,便令曾经留学日本、任教于北京法政学堂的吴鼎昌致信邀请曹来庐山一见。  吴鼎昌的信写得极客气,并未强求,只道“君如有意,可嘱新之(即钱新之,也曾留学日本,是曹的老部下)陪同,挈眷来此避暑,借图良晤”。
期刊
综合韩国《DAUM》杂志、《自主国防》等媒体报道,中国的前一两艘国产航母将采用常规动力,未来将建造核动力航母。核动力系统可确保航母拥有庞大的载荷,解放军可以为它装备大量导弹,其中包括弹道导弹。中国航母由此可以成为弹道导弹移动发射平台,它相对于美国航母攻击力不足的问题将得以解决。  中国能建造核航母 据印度《商业标准报》报道,在外界对北京建造核动力航母纷纷揣测之际,中国持续发展核动力船舶的核心技术。
期刊
日本自卫队向来装备精良,武器装备更新频率颇快。长期以来日本更多依仗日美同盟,搭防卫“便车”。随着美国希望日本“小伙伴”在亚洲发挥更大作用,日本抓住重新成为地区军事大国的契机,愈发加速发展自卫队军力,除了从美国引进最先进的战机外,日本独自研制的先进直升机航母和潜艇也陆续在自卫队服役,记者带您看看日本自卫队都有或者将有哪些“王牌”的高技术武器。  海军 日本海上自卫队近年来的装备服役最为引人瞩目,而且
期刊
美媒称,中国在扩充军力的行动中研发了各种各样的新型武器系统,令中国的邻国、美国及其盟友感到担忧。从河内到华盛顿,歼-20等第五代新型战斗机和东风-21D“航母杀手”等导弹在各国首都引发了不安。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日前报道称,不过,人民解放军还有一整套其他“武器”理当引起同等的忧虑。有些是难以探知的;有些就近在眼前。不过,还有些武器之所以有用,是因为美国缺乏对抗能力,或者体现了该国各地的社
期刊
美军驻北约部队日前表示,美方向土耳其调派了6架F-16战机,以帮助后者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美军在一份声明中说,这6架战机以及大约300名美军士兵当天从意大利阿维亚诺空军基地飞抵土耳其南部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以执行打击“伊斯兰国”目标的任务。  在西方国家施压下,土耳其上月底对“伊斯兰国”发动一轮大规模军事行动,并授权由美国主导的国际联盟使用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以打击这一极端组织。因吉尔利克空军
期刊
据美国媒体文章称,2015年8月中旬,有眼尖的中国司机发现了一种新型中国军车,这款军车的存在,可能暗示着中国正在发展一种新型导弹发射车。  文章称,与长剑-10导弹发射车相比,新型发射车车体更长,体形更大,可能是为鹰击-18导弹研制,也可能将用于发射远程地对空及反弹道导弹或射程超过4000千米的超远程巡航导弹,或是其他大型超音速巡航导弹。可以肯定的是,新型发射车更先进,可能携带体形更大的导弹。  
期刊
综合美国《创新日报》等媒体报道,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授权波音公司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发XS— 1无人空天飞机,它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美国工程师将让XS—1验证快速入轨技术。美国军事专家亚科斯预测,XS— 1无人机在军事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它有望成为美军的主力太空补给舰。未来战争中,它能及时为美军补充卫星,或为空天战斗机补充弹药。  与美国现有的卫星发射模式相比,使用XS—
期刊
据俄罗斯《新闻时报》报道,由于“中日钓鱼岛对峙火药味浓”,五角大楼给美国佐治亚大学安排了一项任务一升级该大学的战争预测系统,对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势进行预测。佐治亚大学的一个大型计算机组加装了预测程序,用于对战争进行预测和评估,该系统被称为“战争预测机”。  据悉,“战争预测机”已运行多年,曾对二战后爆发的120多场军事冲突进行分析。它积累的数据显示,美国、俄罗斯(苏联)、英国和法国等国都曾与实力明显
期刊
“中华帝国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它能用一个很小的官员编制,来统治如此众多的人口。”(《剑桥中国晚清史》)清朝在编官员名额很少,但是幅员辽阔,要维持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从地方到中央,在各级衙门里衍生出一个巨大的辅助处理日常事务阶层,这就是“吏”。“吏”在古代本指替天子管理臣民、处理政务的人,即“官”,如封疆大吏;但是汉代以后“吏”逐渐专指小吏和差役,即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一般有书吏、吏员、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