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堂公开课如何上呢?翻开语文课本第四册,我仔细咀嚼小说单元的学习重点:鉴赏古代小说人物形象。四篇课文,如何能各有侧重,教法上不显雷同呢?我翻来复去阅读比较,《林黛玉进贾府》:宝黛、王熙凤、三春等人物的肖像描写显个性;《失街亭》:马谡的“三笑”和诸葛亮的“三哭”鲜明对比中树形象;《杜十娘》:情节发展波澜中完善女主人公性格;最后,我把目光盯在了人物性格迥异,故事情节错综,环境描写典型、多角度的《智取生辰纲》上。左思右想,4500字左右的《智取生辰纲》中,按照常规从小说的三要素方面设计?不行!“面面俱到,等于面面未到,要一课一得”。再反复推敲《智取生辰纲》文前阅读提示:“围绕‘智’字,看看双方是怎样斗智斗谋的”,一丝灵感的火花从我心头闪过,确定本文教学重点为:衬托——以智衬智,以智斗智的刻划人物的手法。对,语文教学的艺术就在于从平淡中提炼精髓,在繁烦里寻求简练,我不妨也来个深入浅出,长文短教。当一切准备均已就绪,我胸有成竹地走进了课堂,看了看教室后面坐着的一排排来自校内外的嘉宾,心中充满自信。
我首先按惯例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一张讲义,内容包括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字词、明暗两条线索和人物关系),学生完成情况良好。在出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智取’?”话音刚落,学生Y脱口而出:“黄尼冈酒中下药那一段。”不少学生纷纷赞同,我顺水推舟领着学生从课文中间开花先欣赏这一部分。我请一名学生朗读了“饶酒”精彩片段,又播放了黄尼冈这部分录相,当图片定格在“倒也倒也”画面时,小组讨论展开了。学生们兴致勃勃,借助于刚才的视觉形象,议论之声充溢着教室。我在走道间巡回,适时抛下问题:“想一想,为什么一定是卖酒呢?”、“能说说,为什么选在红日高照的白天,而不是月黑风高的夜晚?”、“又为何要在黄泥冈呢?”集中发言时就比较踊跃了,大家各抒己见,学生W有理有据的侃侃而谈还赢来了掌声一片。
我将发言的内容归纳整理,形成三点:①智用天时。天气炎热,军健们必定疲惫不堪,想歇凉,想解渴,所以以酒为饵;②智用地利。黄泥冈上有松林,既可引诱杨志一行歇脚,又可模糊他们视线,便于好汉们行事。③智用计谋。扮刺客,先买下一桶吃尽,饶酒过程中巧下麻药,均体现了起义英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掀起了第一个高潮后,我又开始蓄势:“同学们,好汉们智劫生辰纲,写得惊心动魄,我们不妨想像一下,作为反面人物的杨志他们是不是很蠢?”这时,不少同学都在点头,我知道,他们认同了我的说法。
于是,我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杨志他们是因为蠢才上的当,那是不是不足以说明梁山好汉的智?”教室里一片寂静,从同学们沉思的神情中,我感到了思维的火花在绽放。
“其实,押送生辰纲的杨志也非等闲之辈,请看大屏幕。”我敲动鼠标出示200字左右的杨志的出身、人生经历。学生看完后,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文中是如何体现杨志的‘智押’的呢?”学生们埋下头迅速钻回课文开头寻求答案去了。
经过启发诱导,学生讨论明确杨志的“智”主要体现在:①变更作息时间。怕有人在晨光或暮色时偷袭;②逼赶要行。怕有异常情况难以应付,尽量减少途中休息;③选择难走之路,想避开抢劫之人。至于在黄尼冈详问刺客,提防卖酒人,无不可以看出杨志精明能干和处事谨慎,希望通过“智押”来完成任务。
至此,本文明暗双线结构特色一目了然。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精神,我提出了第三个问题:“《水浒传》是梁山英雄们的颂歌,文中不惜笔墨写杨志的‘智押’和写起义英雄的‘智取’有什么关系呢?”学生C眼睛一亮,举手回答:“衬托。”我随即追问:“如何衬托的呢?”C想了想,说:“以杨志的‘智’衬托起义英雄的‘大智’。”我十分满意C的回答,即兴式地评价了几句:“说得好,如把杨志写成草包一个,夺取生辰纲易如反掌,那就没意思了。文中越是刻划杨志的聪明,就越能反衬起义英雄的棋高一着,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我略带幽默的点评使课堂气氛又一次活跃起来。为了加强人物性格比较,扩大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我又因势利导进行了这样的训练:打开多媒体,播放了《水浒传》中“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那一回鲁智深和林冲首次见面比斗的片段,要求学生分析其中刻划人物形象上与《智取生辰纲》有何相似之处。接着我又鼓励学生从其他文学作品中举出运用衬托手法写人的例子。进行这样的训练,是为了强化课堂新授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我顺利地对课文作了小结,并要求学生写一篇小小说,用衬托的艺术表现手法刻划一个人。这时,当、当、当,在师生满意的笑容中,下课铃响了。
课后反思,有三点体会:①长文一定要短教。面面俱到的教法表面看很全面,其实收效甚微,因为它不符合“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启发提问,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产生学习内驱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③当堂训练、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我首先按惯例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一张讲义,内容包括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字词、明暗两条线索和人物关系),学生完成情况良好。在出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智取’?”话音刚落,学生Y脱口而出:“黄尼冈酒中下药那一段。”不少学生纷纷赞同,我顺水推舟领着学生从课文中间开花先欣赏这一部分。我请一名学生朗读了“饶酒”精彩片段,又播放了黄尼冈这部分录相,当图片定格在“倒也倒也”画面时,小组讨论展开了。学生们兴致勃勃,借助于刚才的视觉形象,议论之声充溢着教室。我在走道间巡回,适时抛下问题:“想一想,为什么一定是卖酒呢?”、“能说说,为什么选在红日高照的白天,而不是月黑风高的夜晚?”、“又为何要在黄泥冈呢?”集中发言时就比较踊跃了,大家各抒己见,学生W有理有据的侃侃而谈还赢来了掌声一片。
我将发言的内容归纳整理,形成三点:①智用天时。天气炎热,军健们必定疲惫不堪,想歇凉,想解渴,所以以酒为饵;②智用地利。黄泥冈上有松林,既可引诱杨志一行歇脚,又可模糊他们视线,便于好汉们行事。③智用计谋。扮刺客,先买下一桶吃尽,饶酒过程中巧下麻药,均体现了起义英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掀起了第一个高潮后,我又开始蓄势:“同学们,好汉们智劫生辰纲,写得惊心动魄,我们不妨想像一下,作为反面人物的杨志他们是不是很蠢?”这时,不少同学都在点头,我知道,他们认同了我的说法。
于是,我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杨志他们是因为蠢才上的当,那是不是不足以说明梁山好汉的智?”教室里一片寂静,从同学们沉思的神情中,我感到了思维的火花在绽放。
“其实,押送生辰纲的杨志也非等闲之辈,请看大屏幕。”我敲动鼠标出示200字左右的杨志的出身、人生经历。学生看完后,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文中是如何体现杨志的‘智押’的呢?”学生们埋下头迅速钻回课文开头寻求答案去了。
经过启发诱导,学生讨论明确杨志的“智”主要体现在:①变更作息时间。怕有人在晨光或暮色时偷袭;②逼赶要行。怕有异常情况难以应付,尽量减少途中休息;③选择难走之路,想避开抢劫之人。至于在黄尼冈详问刺客,提防卖酒人,无不可以看出杨志精明能干和处事谨慎,希望通过“智押”来完成任务。
至此,本文明暗双线结构特色一目了然。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精神,我提出了第三个问题:“《水浒传》是梁山英雄们的颂歌,文中不惜笔墨写杨志的‘智押’和写起义英雄的‘智取’有什么关系呢?”学生C眼睛一亮,举手回答:“衬托。”我随即追问:“如何衬托的呢?”C想了想,说:“以杨志的‘智’衬托起义英雄的‘大智’。”我十分满意C的回答,即兴式地评价了几句:“说得好,如把杨志写成草包一个,夺取生辰纲易如反掌,那就没意思了。文中越是刻划杨志的聪明,就越能反衬起义英雄的棋高一着,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我略带幽默的点评使课堂气氛又一次活跃起来。为了加强人物性格比较,扩大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我又因势利导进行了这样的训练:打开多媒体,播放了《水浒传》中“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那一回鲁智深和林冲首次见面比斗的片段,要求学生分析其中刻划人物形象上与《智取生辰纲》有何相似之处。接着我又鼓励学生从其他文学作品中举出运用衬托手法写人的例子。进行这样的训练,是为了强化课堂新授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我顺利地对课文作了小结,并要求学生写一篇小小说,用衬托的艺术表现手法刻划一个人。这时,当、当、当,在师生满意的笑容中,下课铃响了。
课后反思,有三点体会:①长文一定要短教。面面俱到的教法表面看很全面,其实收效甚微,因为它不符合“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启发提问,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产生学习内驱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③当堂训练、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