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童话与传统童话的对比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P2814821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19世纪末英国优秀作家王尔德一生创造了大量作品,他被公认为是一位独树一帜的童话作家,他的童话措辞优雅,风格独特。本文以《巨人的花园》为例,从意象和情节两方面探讨其与以安徒生童话为代表的传统童话的差异,展现这篇童话的宗教特点和唯美主义情怀。
  关键词: 王尔德童话 对比 宗教 唯美主义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还是杰出的童话作家。虽然他一生只写了九篇童话,但这些童话别具一格,华丽唯美,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他以独特的写作风格为童话创作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作品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齐名。《巨人的花园》是王尔德的代表童话之一,佩特①称这篇童话为“完美之作”(perfect in its kind)②。但它具有明显的宗教特点与唯美主义情怀,与以安徒生童话为代表的传统童话有显著差异 ——传统童话的基本特征是情节模式化、主题固定化、人物类型化。本文从意象和情节两方面分析王尔德童话的创新之处。
  一 意象分析
  (一)宗教意象
  安徒生童话贯穿“爱与奉献”的主题,包含浓厚的基督教情怀。人物形象往往是基督信徒,他们恪守基督教教义,以爱与宽恕对待自己的生活。例如《拇指姑娘》中的拇指姑娘和《野天鹅》中的艾丽莎,她们虽然柔弱渺小,但是身上都蕴含强大的爱的力量与对上帝的信念,用爱与宽恕面对坎坷的生活,以虔诚的态度度过上帝给予的考验。王尔德童话的主题常常体现为“爱与救赎”,作品中既表现对弱者的爱,又体现人物的心灵救赎。在《巨人的花园》中,巨人最喜欢的小男孩显然是基督耶稣的化身。在巨人第二次看到男孩时,男孩手上带着爱的圣痕:“小孩的两只掌心上现出两个钉痕,在他两只小脚的脚背上也有两个钉痕。”在基督教中,耶稣为世人赎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个意象与小男孩的形象重叠。故事中小男孩独自在树下哭泣,让巨人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小男孩在情节中作为引领者,引领巨人得到心灵的救赎,这正与耶稣所担任的角色相同。王尔德童话中有直观的耶稣形象和明显的忏悔者形象,这与安徒生童话塑造的小人物形象截然不同。
  此外,在安徒生童话中,往往恶毒人物的结局悲惨,受尽折磨或死亡,比如《恶毒的王子》中王子的下场被上帝派来的蚊子折磨不休;《大克劳斯与小克劳斯》中恶人大克劳斯被小克劳斯绑上石头丢进了河里。然而,本篇童话中的死亡不是安徒生式的恶有恶报。巨人的结局虽然是死亡,但是他在死前已忏悔自己的过错并得到救赎,在小男孩说出钉痕是“爱的烙印”时,巨人对小男孩产生一种奇特的敬畏之情——“他一下子跪在小男孩的面前”,说明他已被耶稣感化,精神得到了升华。所以,即使在故事的最后巨人死了,但他的死是因为小男孩要把他带上天堂。在基督徒的心目中,能以天堂为归宿是生命最大的礼遇,也是教徒最崇高的追求。基于这样的理解,在王尔德的童话中,巨人的结局应该被认为是美好的,而不是悲惨的。
  (二)唯美主义意象
  安徒生童话中对美的描述是抽象的,没有具体地表现出人物或事物的美。以《玫瑰花精》为例,小玫瑰花精的形象是“像任何最漂亮的孩子一样,他的样子好看,而且可爱。他肩上长着一双翅膀,一直伸到脚底”。在这里,“美”或“漂亮”代表了一切的描述,程度的形容用更美这样的比较描述。王尔德童话中的美充满诗意,更能让人真切地体会到美,在形容美时,他的语言通常不会出现“美”这个词,却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美。这种特点沿袭了他的唯美主义创作理念。他擅长用绚烂的色彩和细腻的描写营造美好的氛围,创造浪漫的意境。在这篇童话中,他延续了这种写作特点:“迎来了孩子的树木,并用鲜花把自己打扮一新,还挥动手臂轻轻抚摸孩子们的头。鸟儿们在树梢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着,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的确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又比如“在花园尽头的角落里,有一棵树上开满了逗人喜爱的白花,满树的枝条是金色的,枝头上垂挂着银色的果实,树的下边就站着巨人特别喜爱的那个小男孩”。
  二、情节安排
  以安徒生童话为代表的古典传统结构趋于模式化,采用善良战胜邪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惯有模式。《野天鹅》中的主人公艾丽莎是个柔弱的女孩,但想要救哥哥们的决心让她承受了肉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取得群众的理解,击败有权有势的人对她的诽谤,用爱与勇敢拯救了被恶毒的王后变成天鹅的十一个哥哥,最后获得了幸福。《巨人的花园》的情节结构安排受到《圣经》的影响,采用基督教式的救赎情节,即“邪恶——惩罚——忏悔——再生”。这篇童话讲述巨人原先很自私,他轰走孩子,筑起高墙,不准孩子进入花园。这体现了巨人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没有孩子的花园终年为冰雪笼罩,成了被春天遗忘的花园,而巨人受到了花园只有终年的寒冬的惩罚。传统童话通常以恶行受惩戒而结束,但王尔德的故事尚未结束。“他看见了一幕动人的景象:孩子们爬过墙上的小洞已进了花园,正坐在树枝上,每棵树上都坐着一个孩子。迎来了孩子的树木欣喜若狂,用鲜花把自己打扮一新,还挥动手臂轻轻抚摸孩子们的头。鸟儿们在树梢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着,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的确是一幅动人的画面”。花园角落里却有个小男孩因个头太小爬不上树而哭泣——此情此景感化了巨人,巨人痛改前非,推到了围墙,让小孩子重新回到了花园,转变为了无私的巨人,这个情节则是忏悔的过程。最后他去世被带上了天堂,则是让巨人的灵魂得到宗教的洗礼而重生。这样的情节安排蕴含深刻的忏悔意识,强调从恶向善的心路历程。值得注意的是,安徒生童话的美好结局是俗世的美满,《巨人的花园》的结局则突破了固有形式,不以生死作为判定标准,表现心灵升华后精神上的美满和宗教理想的实现。
  三、结语
  王尔德以特有的具有宗教色彩的写作风格使他的童话与安徒生童话相比,在体现真善美的同时,多了一份心灵的净化,即对自身的恶进行救赎。这使他的童话不仅停留在儿童读物的层面上,而且给很多成年人带来震撼。在王尔德看来,能够达成完满的唯有博爱的基督和至上的艺术。正如王尔德所言:“艺术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真实,而是复杂的美。”作为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独特的对美的表达赋予了童话鲜明的个人色彩,也让唯美主义得以流传。虽然王尔德因放荡不羁的作风、对唯美主义的狂热和矛盾的宗教观而饱受争议,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作品在文学上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依旧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注释:
  ①瓦尔特·佩特(1839~1894),英国作家、批评家,英国唯美主义思潮代表理论家。
  ②佩特曾在给王尔德的信中称颂《自私的巨人》为“perfect in its kind”。
  注释:
  ①瓦尔特·佩特(1839~1894),英国作家、批评家,英国唯美主义思潮代表理论家。
  ②佩特曾在给王尔德的信中称颂《自私的巨人》为“perfect in its kind”。
  参考文献:
  [1]黄麟斐,樊华.王尔德童话文体特征微探[J].双语学习,2007(09).
  [2]鲁昕.《自私的巨人》死亡结局解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12):59.
  [3]姜梦.王尔德童话故事中的意象及其唯美主义内涵[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28(4):35-38.
  [4]喻国伟.基督教视野下的王尔德童话创作[J].百色学院学报,2010,23(1):62-65.
  [5]符韵,翦洁.王尔德童话《自私的巨人》的原型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42-44.
  [6]徐常兰.《巨人的花园》人物的深层次解析[J].南方论刊,2007(5):86-88.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了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势在必行.由于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本文对发散思维教学法及其在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和方程”解题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 发散思维 高中数学 圆锥曲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社会相对于以往更需求具备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思维是人类独有的功能,更是人类进化和进步的
期刊
摘 要: 高职护理学生呈现出口语能力较弱的现状,尤其在行业英语方面更突出。如何培养学生基于日常口语表达能力上的,同病患和其他医务工作者沟通的行业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是目前卫生类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将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行业英语 口语 兴趣  高职护理学生由于中学阶段的侧重点在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听力和口语的练习相对较少。很多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出现无法用英语进行交流的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凯里学院为例,分析地方院校在数学专业拓办金融数学方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地方院校 数学专业 金融数学  近年来,数学类专业为增强数学学科自我发展的实力,同时本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以现有数学方向为基础,开始拓办金融数学方向,培养复合型数理人才,增强数学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对新兴学科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凯里学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大学生为研究目标,分析该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特征,进而分析影响独立学院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 现状 特征 因素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思想、内容、方法改革,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体系建立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期刊
摘 要: 教师要把握教师评价语的内涵及意义,正视当前语文教师评价语存在的弊端,优化课堂教师评价语,关注评价用语的多维度,注重评价用语的形成性,巧用评价用语的延迟性,从而真正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评价语具有多彩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师评价语  课堂教师评价语言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它发生在教学与学习全过程之中,多彩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评价语将会极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傲慢与偏见》与《世说新语》两书中搜集名词动用语料,结合转喻隐喻作用机制,Clark&Clark名词动用分类标准,对名词动用分类方法进行了补充与创新。  关键词: 名词动用 隐转喻 分类方法 英汉对比  一、名词动用的分类方法探究  英语名词动用现象因其自身的复杂性而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其中,Clark&Clark分类较为细致直观,故新的分类方法主要以C&C理论为参照。  (一)C
期刊
摘 要: 音乐教师在教学歌曲合唱的过程中,常常因不同声部的旋律、节奏相互混淆和影响而烦恼。本文提出在新颖别致的形式下展现合唱之美、在赏析训练的作用中展现合唱之美、在协调示范中展现合唱之美,从而提升歌曲合唱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 小学音乐 歌曲合唱 新颖别致 赏析训练 协调示范  很多音乐教师都深受歌曲合唱的困扰,要么节奏不准确,要么音调不稳定。不少教师鲜有其法,致使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合唱效率始终得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从农村涌入城市。同样,他们的子女也随着父母进入城市生活。有研究者指出,由于地域和文化差异,有些农民工子女存在显著的身份认同混乱,并存在助人行为意识缺失和社会公德心丧失现象。显然,这对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是不利的,对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的理论及实践,进而为其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助人行为 研究思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对CET-4改革后翻译题型的分析,以改革样题“剪纸”为例,综合整理出一套相应的翻译教学方法。与传统句子孤立存在进行翻译不同的是,这次翻译被放在段落的大语境中综合考虑,并且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翻译思路。  关键词: CET-4 翻译 段落 宏观 微观  自2013年12月开始,CET考试采用改革后的新题型,其中听力的复合式听写改为单词及词组听写,取消了完形填空,快速阅读也变为长篇阅读
期刊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的表述现状  “我觉得《泼墨仙人图》用的墨很黑,而且他是个啤酒肚。”“我不喜欢《蒙娜丽莎》,她不好看,有点胖。”“维纳斯是男的还是女的?”“这幅画颜色有点亮。那幅画颜色有点暗。”“我喜欢这幅作品,因为它是中国画。”“红色的对比色是黑色。白色的对比色也是黑色。”“这幅画线很乱。”您相信这是一个高中学生的美术评价语言吗?没有专业的美术词汇,陈述评价很稚嫩可笑。是他们没有审美吗?是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