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之南》——敬业和专业的结晶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y61032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敬业:成功的基础
  
  某种意义上,《河之南》已经成为了一个标杆。它使用了最传统的或者说老套的解说词配画面的纪录片制作方式,然而却有着一层秋后新韭的清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首先,结构和叙述策略向来是纪录片的要害。河南,这片承载了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的足迹的土地,蕴含了中华文明源起、演变和兴衰的轨迹,虽说“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然而这有史可查的4200年堆积下来,史册煌煌,人世沧桑,即便浓缩过,仍嫌硕大无比,述说起来费思量,追究起来费气力,至于构思、立意、甄选、取材、考察、实证……则更费心血。
  若将河南看作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与极具研讨魅力的文化意象,那它代表着什么?反映了人们什么样的文化情结与精神品质呢?
  《河之南》的创作者们思考着、探寻着,也观察着这片壮丽富饶、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原大地,为能真正引导观众走向中原历史和记忆的深处,从一个侧面去了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转型的内在因素,他们总是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相关的资料信息、线索和素材,资以进行透彻的分析研究形成认识并确定创作主题。据悉,光是策划与实地考察,《河之南》的工作团队就耗费了两年多的心血,而对于专家的访谈,更是几乎囊括了所有河南地区,较为著名的河南籍学者、作家、民俗专家、匠人、艺人等,而编导在河南的采访结束后,又带着新的问题认真走访了大批驻京的专家学者与高校教师,大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执著与渴念。
  
  专业:制胜的法宝
  
  正因这充足的前期准备,审慎的工作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河之南》才能地图一般的,为所有生在河南的、来过河南的、向往河南的、对河南感兴趣的人提供全方位的坐标:《大河之源》溯源头,《大河之民》说迁徙,《大河之都》绘盛况,《大河之魂》论哲思,《大河之光》道辉煌,《大河之歌》咏诗赋,《大河之艺》讲艺术,《大河之学》谈科学,《大河之风》歌戏剧,《大河之南》宗旨归,脉络清晰,主题突出,具体到各篇,借用电视人刘郎的一个比喻说,“其序篇,好比是那宅子的一进,其余诸般段落为二进三进乃至四进的排列组合。最主要的骨干之事或骨干之人,当是宅院的主体建筑,而一些被串联起来的风物,甚至包括旁及的人物,则是厢房之类”。但是,融于一个宅院,《河之南》是一个相互通达的整体,从容不迫地述说着河南人的历史渊源、人文地理、文化内涵、衣食住行,正像浓浓迷雾中一些清晰的树桩、石子和溪流类的指引物,观众可以信任地将思维的路交到他们手里,轻易就摆脱掉认识未知的神秘玄奥之物,势所难免的苍茫和迷茫。
  如果说敬业精神是成功的基石,那么专业素养就是敬业的法宝了。
  普列汉诺夫曾经说过:“一件艺术品,不论使用的手段是形象或声音,总是对我们的直觉能力发生作用,而不是对我们的逻辑能力发生作用。”电视首先是画面的艺术,而《河之南》之摄像对于光影、配色与构图的拿捏,无论选材、场景、构图、角度、用光、镜头剪裁等,都纤丰合宜,经得住一帧帧的审视。而视觉艺术能否具有隽永的意味、精美的形式以及动人心魄的魅力,又要看它是否具有文学底蕴。某种程度上,《河之南》的成功也依赖于它那些诗歌式的语言与格律,其文辞优美而不浮华,行文雅致而又晓畅,有思想的画面,配上格言式的语式,不断地带给观众震撼,并在这种震撼中唤醒了我们某些沉睡的内在意识。
  当镜头把历史的、文化的河南当做观察和热爱的目标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音响,这片土地整整一生所经历的痛苦与欢愉都在里面以同一种频率震颤,而生活在这土地上的人能从镜头中移植它的各种各样的记忆基因,未曾踏足于此的人也能同时意识到时间的深度与空间的辽阔,就此,河南这片土地上的连接不断的记忆也就随着时间的位移流逝,与人的生命和命运融为一体。
  这正是《河之南》的创作者们所愿意看到的,他们广泛占有资料、深入研究人文历史,描写河南,描写与之有关的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但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述说河南的人文特色以及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甚至也不仅仅是展示和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透过这个地方和这些人,他们探寻的是几千年来中国的思想之魂魄,启动的是一场文化的朝圣之旅,所以,《河之南》胜在其文化心态和艺术品位的明显高于侪辈。短短300分钟,净净地耗掉了这群优秀的电视工作者三四年的光阴。
  
  诀窍:史识与诗心
  
  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笔者曾亲历了整个《河之南》的摄制过程,可以说,《河之南》的工作人员是既富于史识,又有涵蕴诗心的。“史识”是说,他们有宏观的历史视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诗心”是说,跳跃的思维方式与诗意的语言功底。史识加以诗心,这才能使整部片子的结构在严谨中架构起随意,一出手即是物我两忘、情景交融。孟子说,“《诗》亡而后《春秋》作”,似乎艺术在历史发展顺序上先于史学,远古人应该是先有诗心而后有史识的。语言的隐喻性决定了历史学的美学色彩,这种属性规范着人类的知识,也规范着人类的感知,使人类的认识活动表现出诗意的、隐喻的、夸饰化的特征。原本大多数电视人历来都是恪守用电视作坊的工作方式来完成对生活和历史的纪录,特别是体制内的表述方式本质上就拒绝了抒情诗人私语化的自由,然而《河之南》却并不随波逐流,坚守了本真的生命思考。工作人员以敏锐的直觉与精心的策划,把握住了那些中原大地历史上“被遗忘的存在”,以艰苦的工作与惊人的执著,打捞起了那些少有人知的“存在”的碎片,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部地理志的写作,是为了防止忘却的纪念。
  正像《河之南》的执行导演周亚非所说,“这与其说是一种实际的行为,不如说是一种象征,它指向的是人心,是文化的精气灵韵,它看取的是文化价值本身,是可以而且应该作为传统流布于当下的精神。”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我校逐步建立了大学英语网络立体化教学模式。然而,大学英语评估体系基本还在沿袭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传统教学评价体系,这已无法满足并促进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也不能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良性后效作用,因此,大学英语多元化评价体系有待于完善。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现状并提出如何构建与立体化教学模式相匹配的多元立体化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评价体系 多元化 终结性评价
积极心理产生积极语言。积极语言是积极心理的“物化”(外化),积极语言既是语言艺术,更是教育艺术。在教育教学中,恰当运用积极的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能够使学生保持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