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高校承担着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其中,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简称“三生”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农业高校“三生”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待加强、学生自主选修空间需扩大、实践教学要强化等问题。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提出新时代加强“三生”专业建设的举措,如加强情怀教育、重构课程体系、推进协同育人
【基金项目】
:
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E-SWYY20202512); 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KCSZ202103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高校承担着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其中,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简称“三生”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农业高校“三生”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待加强、学生自主选修空间需扩大、实践教学要强化等问题。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提出新时代加强“三生”专业建设的举措,如加强情怀教育、重构课程体系、推进协同育人、加强师资建设、建立质量文化等,以培养高素质的“三生”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其他文献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1981年,三个不同的机构均采用概率计算法评定了法国地震危险性。对43°~45°N,4°~8°E地区作了比较分析。这三种方法不谋而合,都依据由McGuire(1976)改进的Cornell(1968)方法。图1表示该地区的东部所能达到的烈度偏差,区划类型对地震活动集中地区有强烈影响。研究之三(Daolou,1981)是根据小区带的假设。由于研究之一(Goula,198
粮食画最早起源于我国东晋,盛于唐,历经千年传承,是我国五谷文化的最高艺术表现手法。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温乔飞,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田间的一粒种子变成餐桌上的一碗米饭是多么地不容易。2019年他来到了学校求学,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粮食文化,发展粮食产业,同时让乡亲们富裕起来,在不懈努力下,他学会了粮食画的技艺,把陈粮变废为宝。为了实现自己的“五谷梦”,
为探究食盐浓度对冷藏腌制过程中鸡肉品质和肌原纤维蛋白的影响,将鸡肉置于不同浓度(0%、1.6%、3.2%、4.8%、6.4%、8.0%)的食盐腌制液中,进行不同时间(0.2、1、2、3、4 d)的冷藏腌制后,测定鸡肉的水分含量、持水性以及肌原纤维蛋白的溶解度、表面疏水性、羰基、巯基、二聚酪氨酸含量等。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食盐液腌制下,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鸡肉的持水性增大,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羰基
目的 探讨光电协同技术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9年6月-2020年6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面部敏感性皮肤病患者84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光电协同技术治疗,每周1次,共4次。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2周、4周时按4级评分法进行临床
小学是为个体打下长远学习发展基调的关键阶段,也是影响个体整体素养发展的基础阶段。在小学时期的学科教学中启导学生打好根基,凸显素质教育理念的实际要求,学生的生活学习才能方向明确、思路清晰。因此,本文就主要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并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展开数学教学革新,以此为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数学能力提供具体参考。
美国华裔大学生的汉语语言和文化背景十分复杂 ,对中文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 ,因此 ,高等学校的中文教学如何适应华裔学生的具体情况 ,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 ,本文作者对美国东海岸 6所高等学校的华裔学生和中文教学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调查分两部分 ,一部分是了解学生的语言背景、中文水平、学习中文的原因、动机、兴趣等情况 ;一部分主要了解各校的中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考评、分班、教材
由于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复杂性、多元化等特征的影响,传统金融服务暴露出诸多的问题,难以充分地满足农户个人信贷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相较于传统普惠金融模式,数字普惠金融覆盖面更广,且具备更高的服务效率,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亟须解决和优化。为此,本文探讨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面临的发展困境及对策,以供参考借鉴。
为解决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缺乏专业层面设计的问题,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从五方面构建高职英语课程思政体系:确立思政目标和育人重点,建设数字化资源库,构建育人模式,搭建育人框架,创新评价机制。经实践,建设成效明显,内容系统的数字化资源库丰富了育人手段,“分层、分类、分阶段”的教育模式凸显了育人特色,“三课联动”的教育框架夯实了育人实效,教师主体发挥了育人优势。
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研究热点之一。以高校地学类专业基础课程《地貌学》为例,探寻思政元素挖掘策略及视角,以其探寻的正向深入挖掘及逆向凝练总结策略,充分挖掘了本课程中教材内容、课堂教学以及教学实践活动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梳理了思政元素的价值归向,总结其思政内核,包括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生态文明观与社会责任、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综合思维,并就思政元素融入实际教学的具体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