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行阶段,随着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特别是耐力素质的普遍下降,近视率逐年攀升,肥胖儿童不断增多,让关注“青少年健康”引入议事日程,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推出了“阳光体育”活动。随之,第三套广播体操、校园集体舞、新奥林健身操相继出台,并为部分学校配备了体育器械、规定了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比例,增加了中小学体育课时数。但种种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作为农村中小学生,独特的自然环境,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操劳的熏陶本应让孩子具有一副强健的体魄、豁达顽强的性格。但学校安全的层层推进,高高的院墙让学生成了笼中之鸟、瓮中之鳖,圈养式的教学模式紧紧地束缚了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基于此,笔者就现行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几点主要因素与同行商榷。
1. 研究目的: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相比城市学生呈逐年下降趋势,国家针对这些问题也采取了种种措施,但学生体质下降趋势缘何愈演愈烈。
2. 研究方法:
2.1 采用问卷抽样调查法。调查共发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6份,回收率82%。
2.2 文献资料法、分析法。针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达标状况分别与城市和农村学生作对比,为本文的实效性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3 观察法。收集了一些优秀教案、课堂实录、社区活动录像与本地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和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作对比,为本文的实效性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基础。
3. 结果与分析
3.1 家长重视文化成绩,轻视体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性格、观念、爱好最能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现阶段,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农村家长都有能力也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所以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挣钱、劳动是我们大人的事,你们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几乎不让孩子参与体力劳动,更没想过孩子的身体锻炼。传统观念认为:农村孩子从小就摸爬滚打、性情顽劣,身体素质应优于城市学生,但基于家长的观念滞后,对孩子从小未能进行心理引导、挫折教育,溺爱更甚于城市孩子,特别是现在留守儿童的进一步增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面对孩子更谈不上教育了。导致现阶段农村学生身体素质急骤滑坡。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本校1——6年级200名学生进行问答调查显示:在有没有参加以家庭成员为单位的体育活动的调查显示,从没参加的有81.6%,偶尔参加由3.2%,而经常参加的只占5.2%,这说明了家长的体育意识较薄弱,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体育健身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常年参与劳动,孩子玩就是体育锻炼;又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子女的体质健康只要平时注重增加营养,参加体育锻炼没多大用处;还有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在学校就是学好文化知识,不必用很多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反映出家长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还存在很大问题,对于体质健康的认识还很缺乏,重智轻体的观念还是占主导地位。
3.2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冲突,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目前,全国中小学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受“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的消极影响和导向下,一些学校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学校的影响力,自觉不自觉地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升学率上面,甚至连体育课都未能开齐。教育部明确规定:一、二年级每周四节体育课,三——九年级每周三节体育课。但在基层学校,学校安排少一节,科任兼职教师再少上,上成了其它“主课”。迫于这种升学的压力,特别是到了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有些班级还会占用一些学生活动时间进行补习,甚至有些成绩差点的学生会在体育课时间及午间休息时间被老师用来进行复习、补差的现象,学生每天正常的活动时间得不到保障,这种现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呈递增趋势。尽管上级部门也三番五次要求学校不要占用学生体育课和活动课时间进行补习,但还是有一部分学校和教师熟视无睹,仍然我行我素,只追求片面的个人成绩,无视学生的体质健康。一些学生在“主课”老师眼里成绩不理想,理所当然地占用他们的体育课活动时间,殊不知,这些在文化课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的健康体质也是不理想的,因为成绩不理想平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补习的时间上,可想而知缺少体育锻炼他们的体质会好吗。尽管国家通过阳光体育、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国家数据上报、中考加分、高考加分)等手段力促学生增强体育锻炼意识,但学校、教师、家长通同作弊,学生有恃无恐,不但学生身体素质未能得到锻炼,反而使得学生从小就看到了教育作弊的阴暗面,对身体锻炼的消极性更进一步加强。所以如此恶性循环,不仅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3.3 伤害事故易发生,无法再让孩子动起来
14岁那年的一次体育短跑课,我摔倒导致左前臂骨折,学校通知家长,父亲来学校直接背我去医院,养了一个多月,花了300元,没待治愈,我又吊着膀子,打着石膏上学了。10年后我也成了一名体育教师,上学期,我的一名同事上体育课教学生玩“贴膏药”的游戏,一名学生摔倒,膝盖擦伤皮流血了,她妈妈到学校又哭又骂,坚持要求带孩子去县医院检查,结果花了500多元,全让体育老师一个人承担。
“活动是人的本能,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一出生,便在不停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会翻身、学会爬行,进而学会走路。同时,在活动中享受着自由、快乐、经历着艰辛……”——杨贵仁。身体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学会体育的基本技能,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也只在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才能发展个性,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然而只要活动,难免磕磕碰碰。而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备受家长偏爱,一旦孩子在体育课上出现擦破皮肤的“事故”,维权意识过浓的家长就兴师动众,找学校、找上级主管部门,甚至胡搅蛮缠,扰乱正常教学秩序,无论责任与否,都希望能沾上学校、老师的“失职”,尽管法律上有着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运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如果学校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法律责任的条文。但是“事故”处理的结果多是追究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校丢了面子、赔了损失,校长埋怨老师;体育老师陪上陪下,斯文扫地、欲哭无泪,工作压力加大。时间长了,对于那些能锻炼孩子身体和意志但有危险的体育项目、体育器材,老师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于是高难项目减掉了,易出事故的运动不要了,跳箱几乎在体育课上绝迹了,单杠、双杠也成了摆设,能用的、能玩的仅是几根跳绳、几只毽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加开放的课堂,我们体育组在组织观看城市学校课堂教学实录时看到:课堂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学目标是开放的,教学空间是开放的,课上老师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自由选择练习内容,自主进行体育锻炼,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的满足。开放的体育课上有打篮球的、打排球的、踢足球的、打乒乓球的┅┅整个场地成了孩子欢乐的海洋。诸多老师赞叹之余也不时地担心,如果老师在孩子活动过程中无法兼顾全局,那么,危险也就出现了,哪怕是千分之零点一,哪怕是几十年一遇,体育老师都担惊受怕。老师无力承担的责任使原本热闹的体育课现在却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能免责免、能减则减,也正好成为一些学校不按要求开设体育课的借口。一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老教师说:“工作繁重,我们愿承受;工作要方法,我们愿学习。可工作担惊受怕、受委屈,我们真的承受不起!为了自己的饭碗,还是不让学生出去好!”作为农村学校和体育教师,受体育场地、体育器械等多方面因素限制,体育教学还是不敢大胆尝试。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当孩子们快乐的运动时,受益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而应该是整个社会!我们应该携起手来,让“阳光体育运动”托起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4. 结论与建议
4.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体育健身意识
首先要加强家长体育健身的意识,提高家庭成员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这也是社会开展全民健身的有利条件。因为,对于学生来讲,除了参加学校体育活动之外,家庭体育也是促进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宣传、提高认识,使家庭体育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所接受。其次要提高学生对体质健康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紧迫感。
4.2 开齐、上足体育相关课程,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活动时间,配足专业体育教师和保证学生的活动面积。
活动时间的保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大面积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前提。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学校的领导、教师,都应给予高度重视,要保证课的质量及掌握好学生的活动密度,不得挤占体育课和压缩体育锻炼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要开齐上足体育课,保证课的质量,那就需要配足专业的体育教师,如果一些班级体育课是非专业体育教师充当的话,在教学质量上也是有折扣的。开齐上足体育课就要有充足的活动面积,这就要求学校在安排体育课程时能考虑到这点,进行错时上课,避免所有的体育课都在同一时间上,让同时上课的体育班级尽可能少些,学生在体育课中有更多的活动面积,教师能更好组织学生参加更多的体育锻炼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4.3 经常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
要按不同的年龄、性别及体能差异,开设体育项目确定评价标准,使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也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来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4.4 长抓不解,制定计划,区别对待,激发兴趣.
学生体质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指标的改善需要教长时间才能成效显著。因此,增强学生体质必须长抓不解。特别对体育后进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及时表扬、激励,成功的喜悦会激发体育后进生的体育兴趣。
学生体质健康近年来的持续下降,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体质的下降不是一种偶然,是由客观存在的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我们相信:当家长、社会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当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当学校的体育经费投入、场地器材得到解决、当体育教师敬业的做好了本质工作;当学生养成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学生的体质自然会增强。因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利于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发展,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在成长阶段是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将这一工作放在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身心自由放飞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金钦昌 《学校体育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6月
[2] 左新荣 《我国农村群体体育开展乏力的社会因素分析》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3月
[3] 王建新 《开展农村体育重要性的几点认识》 《 体育文化导刊》 2003年8月
1. 研究目的: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相比城市学生呈逐年下降趋势,国家针对这些问题也采取了种种措施,但学生体质下降趋势缘何愈演愈烈。
2. 研究方法:
2.1 采用问卷抽样调查法。调查共发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6份,回收率82%。
2.2 文献资料法、分析法。针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达标状况分别与城市和农村学生作对比,为本文的实效性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3 观察法。收集了一些优秀教案、课堂实录、社区活动录像与本地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和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作对比,为本文的实效性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基础。
3. 结果与分析
3.1 家长重视文化成绩,轻视体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性格、观念、爱好最能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现阶段,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农村家长都有能力也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所以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挣钱、劳动是我们大人的事,你们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几乎不让孩子参与体力劳动,更没想过孩子的身体锻炼。传统观念认为:农村孩子从小就摸爬滚打、性情顽劣,身体素质应优于城市学生,但基于家长的观念滞后,对孩子从小未能进行心理引导、挫折教育,溺爱更甚于城市孩子,特别是现在留守儿童的进一步增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面对孩子更谈不上教育了。导致现阶段农村学生身体素质急骤滑坡。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本校1——6年级200名学生进行问答调查显示:在有没有参加以家庭成员为单位的体育活动的调查显示,从没参加的有81.6%,偶尔参加由3.2%,而经常参加的只占5.2%,这说明了家长的体育意识较薄弱,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体育健身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常年参与劳动,孩子玩就是体育锻炼;又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子女的体质健康只要平时注重增加营养,参加体育锻炼没多大用处;还有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在学校就是学好文化知识,不必用很多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反映出家长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还存在很大问题,对于体质健康的认识还很缺乏,重智轻体的观念还是占主导地位。
3.2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冲突,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目前,全国中小学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受“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的消极影响和导向下,一些学校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学校的影响力,自觉不自觉地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升学率上面,甚至连体育课都未能开齐。教育部明确规定:一、二年级每周四节体育课,三——九年级每周三节体育课。但在基层学校,学校安排少一节,科任兼职教师再少上,上成了其它“主课”。迫于这种升学的压力,特别是到了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有些班级还会占用一些学生活动时间进行补习,甚至有些成绩差点的学生会在体育课时间及午间休息时间被老师用来进行复习、补差的现象,学生每天正常的活动时间得不到保障,这种现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呈递增趋势。尽管上级部门也三番五次要求学校不要占用学生体育课和活动课时间进行补习,但还是有一部分学校和教师熟视无睹,仍然我行我素,只追求片面的个人成绩,无视学生的体质健康。一些学生在“主课”老师眼里成绩不理想,理所当然地占用他们的体育课活动时间,殊不知,这些在文化课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的健康体质也是不理想的,因为成绩不理想平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补习的时间上,可想而知缺少体育锻炼他们的体质会好吗。尽管国家通过阳光体育、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国家数据上报、中考加分、高考加分)等手段力促学生增强体育锻炼意识,但学校、教师、家长通同作弊,学生有恃无恐,不但学生身体素质未能得到锻炼,反而使得学生从小就看到了教育作弊的阴暗面,对身体锻炼的消极性更进一步加强。所以如此恶性循环,不仅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3.3 伤害事故易发生,无法再让孩子动起来
14岁那年的一次体育短跑课,我摔倒导致左前臂骨折,学校通知家长,父亲来学校直接背我去医院,养了一个多月,花了300元,没待治愈,我又吊着膀子,打着石膏上学了。10年后我也成了一名体育教师,上学期,我的一名同事上体育课教学生玩“贴膏药”的游戏,一名学生摔倒,膝盖擦伤皮流血了,她妈妈到学校又哭又骂,坚持要求带孩子去县医院检查,结果花了500多元,全让体育老师一个人承担。
“活动是人的本能,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一出生,便在不停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会翻身、学会爬行,进而学会走路。同时,在活动中享受着自由、快乐、经历着艰辛……”——杨贵仁。身体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学会体育的基本技能,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也只在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才能发展个性,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然而只要活动,难免磕磕碰碰。而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备受家长偏爱,一旦孩子在体育课上出现擦破皮肤的“事故”,维权意识过浓的家长就兴师动众,找学校、找上级主管部门,甚至胡搅蛮缠,扰乱正常教学秩序,无论责任与否,都希望能沾上学校、老师的“失职”,尽管法律上有着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运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如果学校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法律责任的条文。但是“事故”处理的结果多是追究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校丢了面子、赔了损失,校长埋怨老师;体育老师陪上陪下,斯文扫地、欲哭无泪,工作压力加大。时间长了,对于那些能锻炼孩子身体和意志但有危险的体育项目、体育器材,老师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于是高难项目减掉了,易出事故的运动不要了,跳箱几乎在体育课上绝迹了,单杠、双杠也成了摆设,能用的、能玩的仅是几根跳绳、几只毽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加开放的课堂,我们体育组在组织观看城市学校课堂教学实录时看到:课堂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学目标是开放的,教学空间是开放的,课上老师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自由选择练习内容,自主进行体育锻炼,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的满足。开放的体育课上有打篮球的、打排球的、踢足球的、打乒乓球的┅┅整个场地成了孩子欢乐的海洋。诸多老师赞叹之余也不时地担心,如果老师在孩子活动过程中无法兼顾全局,那么,危险也就出现了,哪怕是千分之零点一,哪怕是几十年一遇,体育老师都担惊受怕。老师无力承担的责任使原本热闹的体育课现在却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能免责免、能减则减,也正好成为一些学校不按要求开设体育课的借口。一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老教师说:“工作繁重,我们愿承受;工作要方法,我们愿学习。可工作担惊受怕、受委屈,我们真的承受不起!为了自己的饭碗,还是不让学生出去好!”作为农村学校和体育教师,受体育场地、体育器械等多方面因素限制,体育教学还是不敢大胆尝试。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当孩子们快乐的运动时,受益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而应该是整个社会!我们应该携起手来,让“阳光体育运动”托起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4. 结论与建议
4.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体育健身意识
首先要加强家长体育健身的意识,提高家庭成员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这也是社会开展全民健身的有利条件。因为,对于学生来讲,除了参加学校体育活动之外,家庭体育也是促进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宣传、提高认识,使家庭体育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所接受。其次要提高学生对体质健康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紧迫感。
4.2 开齐、上足体育相关课程,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活动时间,配足专业体育教师和保证学生的活动面积。
活动时间的保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大面积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前提。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学校的领导、教师,都应给予高度重视,要保证课的质量及掌握好学生的活动密度,不得挤占体育课和压缩体育锻炼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要开齐上足体育课,保证课的质量,那就需要配足专业的体育教师,如果一些班级体育课是非专业体育教师充当的话,在教学质量上也是有折扣的。开齐上足体育课就要有充足的活动面积,这就要求学校在安排体育课程时能考虑到这点,进行错时上课,避免所有的体育课都在同一时间上,让同时上课的体育班级尽可能少些,学生在体育课中有更多的活动面积,教师能更好组织学生参加更多的体育锻炼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4.3 经常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
要按不同的年龄、性别及体能差异,开设体育项目确定评价标准,使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也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来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4.4 长抓不解,制定计划,区别对待,激发兴趣.
学生体质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指标的改善需要教长时间才能成效显著。因此,增强学生体质必须长抓不解。特别对体育后进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及时表扬、激励,成功的喜悦会激发体育后进生的体育兴趣。
学生体质健康近年来的持续下降,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体质的下降不是一种偶然,是由客观存在的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我们相信:当家长、社会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当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当学校的体育经费投入、场地器材得到解决、当体育教师敬业的做好了本质工作;当学生养成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学生的体质自然会增强。因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利于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发展,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在成长阶段是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将这一工作放在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身心自由放飞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金钦昌 《学校体育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6月
[2] 左新荣 《我国农村群体体育开展乏力的社会因素分析》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3月
[3] 王建新 《开展农村体育重要性的几点认识》 《 体育文化导刊》 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