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必须经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与学习方法的初高中衔接,而文言文版块知识点多,学生基础相对薄弱,需要在词法、句法,古代文化常识、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等方面进行补给,以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 初高中 文言文教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9.069
Abstract In the high school stage, language learning must experience the basic knowledge, basic ability and the middle and high school of learning methods, while the classical Chinese text has more knowledge points and the student base is relatively weak. It needs lexical, syntactic, ancient cultural common sense, classical Chinese, vocabulary, and classical Chinese replenishment in terms of style and other aspects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 in classical Chinese.
Keywords junior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link
剛刚走过新一轮高一第一学期,我们完成了“语文”必修一、二两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可谓是时间如金,任务如山。细细想来,教学中存在诸多困扰: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衔接不紧凑,初高中阅读能力要求层级跨度大,高一学生学习方法与高中要求不符等等。在高一阶段,在进展教学内容的同时,有必要进行相关语文知识的补给性教学。虽然,我们在这方面也付出了诸多努力,但仍不尽人意。现就文言文这一版块的过渡衔接,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 初高中课程标准对学生文言文能力要求跨度较大
初中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从评价来看,重点考察学生识记储备,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通解文意;高中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从评价来看,重点考察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精神的掌握程度。
基于初高中课程标准比较不难发现:初中课标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仅限于对基本内容的理解。高中课标要求学生掌握重点文言实词(120)、虚词(18),掌握文言特殊句式,通解文章内容。无论文言基础知识储备干部,还是阅读能力,高中课标要求远远高于初中,高一学生文言基础薄弱自在情理之中。
2 高中文言文教学与评价现状
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是重中之重。近年来高考对文言文考查比重明显增大,150分的试卷,古诗文阅读占36分(四道选择题,文言句子翻译与古诗鉴赏主观题),其比重可谓不小。而2017年考试说明中又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
由于初中课标将“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必然导致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法教学的缺失。也许有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或多或少讲授一些的语法知识,但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很少,文言句式的掌握缺乏系统性,语法、修辞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几乎零积累,文言长句、难句不会翻译等。可见,在高中初始年级进行文言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补给格外必要。
3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策略
高一教材中文言文所选的文章多为先秦散文,难度较大,知识点较多,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高,边学边补,不失为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上上策。
第一,帮助学生厘清语法关系,凭借语法知识翻译文言句子。高一初始,我发现学生的语法知识非常欠缺,主要表现为语法概念混乱,分不清主语、谓语、宾语,更不要说定语、状语、补语了。在学习“语文”必修一文言单元前,我就系统地给学生补给了词法与句法基础知识,为文言文长句、难句的理解奠定了基础。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这个句子字数不多,但文言现象较多,“知其事者”在句中充当定语,是“宾客”的限制成分,属于文言句式中的定语后置句,“白衣冠”是偏正+并列结构的名词短语,即“白衣”“白冠”,“皆”为副词,“白衣”“白冠”又处在谓语位置,又是文言知识中的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现象,解决了这几处障碍,这个句子的翻译就迎刃而解。文言文中,像这样的复杂的句子比比皆是,只有用词法、句法去解决,才能打到“达”“雅”“信”的理想效果。
第二,注重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建立古代文化常识体系。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教育科举、宫室建筑、礼仪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等等,这些在文言文中多有涉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相关内容及时补充与之关联的古代文化常识,学一篇记一篇,循序渐进,假以时日,形成体系。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夜夜达五更 ”)时,可插入“纪年纪时”这块古代文化常识中的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五更报鼓纪时法: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或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古代文化常识体例繁多,只有循序渐进,步步积累,才能形成体系。 第三,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判识方法,准确翻译文言句子。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的活用。要准确理解文言文,就必须准确辨析文中发生活用的文言实词,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以名词活用为动词为例:文言文句子中,常有名词带宾语,名词带状语,名词前有否定词等现象,这时,该名词一定活用作动词。例如:《鸿门宴》中篇:“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用作动词,译为“登记”。又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用作动词,译为“驻军”。在文言词类活用这一知识点补给时,不能贪多贪快,欲速则不达。要逐渐积累。我在处理这一知识点时,按词性逐类展开,在新授内容中再融入初中所学,举一反三,新旧结合,效果较为理想。
第四,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文言特殊句式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也是高考语文的必考考点。文言文句法,與现代汉语的句法有着迥然的差别,因此,文言句法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与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的翻译死记硬背就可。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而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四类,每一类都有规律可循。
以被动句为例:“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分为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两种情况。被动句式主要有:(1)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于”相当于“被”。例如:“受制于人”。(2)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为”相当于“被”,或“为……所……”,或“……为所……”。如:若属皆且为所虏。(3)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格式,或“见……于……”格式,表示被动。如:“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无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第五,积累高中教材文言文阅读中的高频词。高考文言文选材相对稳定。主要为史传散文,多选自“二十四史”。对历年高考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指导我们引领学生学习。比如:
(1)积累与政事相关的词。例如:劾(举报,检举,揭发),短(进谗言,说坏话)、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党(偏袒,伙同,包庇),矫(假托,假传),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因为)等。
(2)积累常见的复音词。如:布衣(平民、百姓),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妻子(妻子和儿女),以为(以……为……)等。
(3)积累常见通假字 。如:详(通“佯”)、蚤(通“早”)倍(通“背”)、禽(通“擒”)、畔(通“叛”)、趣(通“促”)、内(通“纳”)、郤(通“隙”)、被(通“披”)。
(4)积累表示时间的词。如:表瞬时的文言词:俄而、顷、顷之、旋、寻。表过去的文言词:既而,先是、时、曩(从前)、昔、向。表一段时间的文言词:比、逮、及、洎。
(5)积累常用的古今异义词。如:爱——吝啬,北——败北、失败,鄙——①偏远地区 ②目光短浅,病——①困窘 ②缺点 ③担心 ④责备,次——驻扎、停留,除——①台阶 ②任命、授予,存——拜访、看望、慰问,顾——①只是 ②难道,国——①首都、都城 ②地方,见——①被 ②作第一人称代词,爽——差错,微——如果没有,谢——①谢罪、道歉 ②谢绝、拒绝 ③告诫、劝勉等。
(6)积累固定格式。如:无乃……乎?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孰与……,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或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还有“……之谓也 ”/“其……之谓也”“得无……乎?”/“得无……耶?”“何……为?”“何……之有?”“唯(惟)……是…… ”/ “惟……之为……”“所以……”“所以……者”/“所+介词(以、从、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何所……”“有所……” /“无所……”“有以…… ”/“无以……”古代汉语中的固定格式远不止这些,掌握了这些固定格式的正确翻译方法,对于我们今后的古文学习大有裨益。
这些要常提常讲常归纳常积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将注重课内文本,夯实基础与强化课外训练,提升能力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2016.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3.
[3]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
关键词 初高中 文言文教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9.069
Abstract In the high school stage, language learning must experience the basic knowledge, basic ability and the middle and high school of learning methods, while the classical Chinese text has more knowledge points and the student base is relatively weak. It needs lexical, syntactic, ancient cultural common sense, classical Chinese, vocabulary, and classical Chinese replenishment in terms of style and other aspects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 in classical Chinese.
Keywords junior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link
剛刚走过新一轮高一第一学期,我们完成了“语文”必修一、二两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可谓是时间如金,任务如山。细细想来,教学中存在诸多困扰: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衔接不紧凑,初高中阅读能力要求层级跨度大,高一学生学习方法与高中要求不符等等。在高一阶段,在进展教学内容的同时,有必要进行相关语文知识的补给性教学。虽然,我们在这方面也付出了诸多努力,但仍不尽人意。现就文言文这一版块的过渡衔接,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 初高中课程标准对学生文言文能力要求跨度较大
初中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从评价来看,重点考察学生识记储备,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通解文意;高中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从评价来看,重点考察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精神的掌握程度。
基于初高中课程标准比较不难发现:初中课标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仅限于对基本内容的理解。高中课标要求学生掌握重点文言实词(120)、虚词(18),掌握文言特殊句式,通解文章内容。无论文言基础知识储备干部,还是阅读能力,高中课标要求远远高于初中,高一学生文言基础薄弱自在情理之中。
2 高中文言文教学与评价现状
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是重中之重。近年来高考对文言文考查比重明显增大,150分的试卷,古诗文阅读占36分(四道选择题,文言句子翻译与古诗鉴赏主观题),其比重可谓不小。而2017年考试说明中又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
由于初中课标将“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必然导致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法教学的缺失。也许有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或多或少讲授一些的语法知识,但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很少,文言句式的掌握缺乏系统性,语法、修辞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几乎零积累,文言长句、难句不会翻译等。可见,在高中初始年级进行文言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补给格外必要。
3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策略
高一教材中文言文所选的文章多为先秦散文,难度较大,知识点较多,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高,边学边补,不失为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上上策。
第一,帮助学生厘清语法关系,凭借语法知识翻译文言句子。高一初始,我发现学生的语法知识非常欠缺,主要表现为语法概念混乱,分不清主语、谓语、宾语,更不要说定语、状语、补语了。在学习“语文”必修一文言单元前,我就系统地给学生补给了词法与句法基础知识,为文言文长句、难句的理解奠定了基础。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这个句子字数不多,但文言现象较多,“知其事者”在句中充当定语,是“宾客”的限制成分,属于文言句式中的定语后置句,“白衣冠”是偏正+并列结构的名词短语,即“白衣”“白冠”,“皆”为副词,“白衣”“白冠”又处在谓语位置,又是文言知识中的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现象,解决了这几处障碍,这个句子的翻译就迎刃而解。文言文中,像这样的复杂的句子比比皆是,只有用词法、句法去解决,才能打到“达”“雅”“信”的理想效果。
第二,注重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建立古代文化常识体系。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教育科举、宫室建筑、礼仪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等等,这些在文言文中多有涉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相关内容及时补充与之关联的古代文化常识,学一篇记一篇,循序渐进,假以时日,形成体系。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夜夜达五更 ”)时,可插入“纪年纪时”这块古代文化常识中的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五更报鼓纪时法: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或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古代文化常识体例繁多,只有循序渐进,步步积累,才能形成体系。 第三,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判识方法,准确翻译文言句子。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的活用。要准确理解文言文,就必须准确辨析文中发生活用的文言实词,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以名词活用为动词为例:文言文句子中,常有名词带宾语,名词带状语,名词前有否定词等现象,这时,该名词一定活用作动词。例如:《鸿门宴》中篇:“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用作动词,译为“登记”。又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用作动词,译为“驻军”。在文言词类活用这一知识点补给时,不能贪多贪快,欲速则不达。要逐渐积累。我在处理这一知识点时,按词性逐类展开,在新授内容中再融入初中所学,举一反三,新旧结合,效果较为理想。
第四,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文言特殊句式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也是高考语文的必考考点。文言文句法,與现代汉语的句法有着迥然的差别,因此,文言句法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与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的翻译死记硬背就可。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而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四类,每一类都有规律可循。
以被动句为例:“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分为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两种情况。被动句式主要有:(1)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于”相当于“被”。例如:“受制于人”。(2)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为”相当于“被”,或“为……所……”,或“……为所……”。如:若属皆且为所虏。(3)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格式,或“见……于……”格式,表示被动。如:“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无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第五,积累高中教材文言文阅读中的高频词。高考文言文选材相对稳定。主要为史传散文,多选自“二十四史”。对历年高考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指导我们引领学生学习。比如:
(1)积累与政事相关的词。例如:劾(举报,检举,揭发),短(进谗言,说坏话)、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党(偏袒,伙同,包庇),矫(假托,假传),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因为)等。
(2)积累常见的复音词。如:布衣(平民、百姓),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妻子(妻子和儿女),以为(以……为……)等。
(3)积累常见通假字 。如:详(通“佯”)、蚤(通“早”)倍(通“背”)、禽(通“擒”)、畔(通“叛”)、趣(通“促”)、内(通“纳”)、郤(通“隙”)、被(通“披”)。
(4)积累表示时间的词。如:表瞬时的文言词:俄而、顷、顷之、旋、寻。表过去的文言词:既而,先是、时、曩(从前)、昔、向。表一段时间的文言词:比、逮、及、洎。
(5)积累常用的古今异义词。如:爱——吝啬,北——败北、失败,鄙——①偏远地区 ②目光短浅,病——①困窘 ②缺点 ③担心 ④责备,次——驻扎、停留,除——①台阶 ②任命、授予,存——拜访、看望、慰问,顾——①只是 ②难道,国——①首都、都城 ②地方,见——①被 ②作第一人称代词,爽——差错,微——如果没有,谢——①谢罪、道歉 ②谢绝、拒绝 ③告诫、劝勉等。
(6)积累固定格式。如:无乃……乎?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孰与……,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或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还有“……之谓也 ”/“其……之谓也”“得无……乎?”/“得无……耶?”“何……为?”“何……之有?”“唯(惟)……是…… ”/ “惟……之为……”“所以……”“所以……者”/“所+介词(以、从、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何所……”“有所……” /“无所……”“有以…… ”/“无以……”古代汉语中的固定格式远不止这些,掌握了这些固定格式的正确翻译方法,对于我们今后的古文学习大有裨益。
这些要常提常讲常归纳常积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将注重课内文本,夯实基础与强化课外训练,提升能力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2016.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3.
[3]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