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时代中的学术与社会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晖这一代学者,跟传统文人的书斋生涯和现代教育的规训体制所最重要的不同,就在于他们都做过工人、农民或军人,每个人都跟土地、跟底层社会紧密相关。
  如果把进入大学读书,视作学术生涯的起点的话,那么汪晖从事人文思想学术研究工作,到今年为止,已经有了整整40个年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应北岛策划的视野丛书之邀,汪晖在中信出版社推出了自己的随笔集《颠倒》。正如汪晖在书中的同名随笔《墓园·颠倒》里讲述的那样:“颠倒”一词含义极为丰富,既可表示上下之间的倒置,也可以暗喻失序和混乱。
  用这样一个词来作为自己随笔集的标题,自然不是随意之举。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深耕鲁迅作品研究,还是从1996年~2007年执掌《读书》杂志,抑或是对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研究和对新自由主义经济社会政策的犀利批判,汪晖的学术研究,始终跟当下这个时代的重大思想、政治命题保持紧密的互动关系,并呈现出一种一以贯之的张力。因此熟悉汪晖生平思想经历的读者,看到这样一个意蕴丰富的书名后,或许都会会心一笑。
  这本随笔集收入的汪晖作品分为5个部分,即:求学生涯和师友回忆、重要著作的序言、对当代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研究的代表性文章、《读书》杂志编辑手记的精选,以及对于重大世界历史问题的探讨。这样的内容结构,基本上涵盖了汪晖先生40年求学、学术生涯中的重要节点记述和思想脉络,具有极强的文本价值和收藏价值。无论是有意了解和研究汪晖的生平和思想,还是希望通过阅读进入汪晖纷繁庞杂的论著体系,本书都是一本最佳的导论性著作。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其代表作《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指出:好的社会学学者,要善于把个人生活体验运用到社会学理论的建构之中,而这种能力,就被称作“社会学的想象力”。实际上,这样一种将个人生活体验跟自己的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的方法,对于人文社科其他学科门类的学者来说,也同样适用。
  正如北岛在视野丛书序言里所说的那样,汪晖这一代学者,跟传统文人的书斋生涯和现代教育的规训体制最重要的不同,就在于他们都做过工人、农民或军人,每个人都跟土地、跟底层社会紧密相关。汪晖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扬州制罐厂做绞肉工,“按天拿工资,一天一块钱”。而在多年之后,汪晖重返扬州,以江苏通裕集团的改制案例为个案,发布长篇调查报告《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这样的知行合一的举动,跟他以临时工作为职业生涯起点的个人经历,自然不能说没有顺承和呼应关系。而从博士论文《反抗绝望》到两年前推出的新著《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汪晖对于鲁迅作品的持续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跟其硕士导师章石承先生和博士导师唐弢先生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方面的言传身教紧密相关。
  仔细研读《颠倒》一书当中的文章,仍然可以从形色各异的主题当中,找出4条清晰的线索:第一,以鲁迅作品细读为出发点,重新思考革命、规训与国民性改造等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以所谓“新左派”和自由主义的论战为由头,系统展开对于以新自由主义思想为主导的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的批判;第三,以《读书》杂志作为思想阵地,详细探讨当代语境下学术共同体的意义,以及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第四,以近代以来中西文化思想交流为切入点,参与世界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探讨与交流。从这4条线索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研究主题的丰富性上,还是就研究视野的广阔程度来说,汪晖都可谓是“万花筒”式的多栖学者。
  从鲁迅研究到当代批判思想
  鲁迅的思想遗产对于当今最重要的意义,用汪晖的话一言以蔽之,就是:“他揭示了历史和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合法化知识与不平等关系的隐秘的联系”,因此,鲁迅理应成为“当代知识分子批判思想的重要源泉”。
  对于鲁迅作品中批判思想的梳理,在《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一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汪晖看来,阿Q这个人物本身,就是鲁迅根据自己的现实观察和主题指向综合创造出来的一个寓言式人物。阿Q用来自我满足的精神胜利法,以及他性格中的各种缺点,并不是直接指向对所谓“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因为这个人物的诸多性格行为,内嵌于传统帝制社会的等级秩序中,他所有的自我,都是历史和现实秩序规训的产物。辛亥革命,本来提供了一个打破等级秩序的绝佳机会,也给等级秩序的规训产物—国民性的改造提供了契机;然而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它并未能够触动基层社会秩序。正基于此,对于国民性的批判,在鲁迅的文本里,就跟对于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批判合二为一。
  从这个角度来说,《颠倒》一书中收入的跟汪晖鲁迅研究相关的序言和回忆文章,恰好给大家进一步阅读汪晖的《反抗绝望》《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等鲁迅研究专著,提供了合适的导读线索。
  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汪晖对于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批判,在《颠倒》收录的《中国“新自由主义”的历史根源(绪论)》和《<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附记》这两篇文章中可窥一斑。
  在汪晖看来,国内大量秉承新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同时扮演的是两重角色:在海外媒体和普通民众面前,他们以政府的批判与反对者自居;而在政府决策者面前,他们扮演的又是国家政策的鼓吹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来就不存在天然产生的自由市场,新自由主义鼓吹的自由市场的诞生,完全依赖于国家外力的干预和推进。而这种干预与推进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腐败和寻租行为。在新自由主义思想主导下进行的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和房地产改革,其后果大家今天都一目了然。
  关于去政治化、新自由主义和意识形态重建问题,汪晖有专著《去政治化的政治》系统进行阐述分析;而这本书里的核心观点,其实在《颠倒》收录的上述两篇文章里,已经展现无余。
  《读书》时代的问题意识
  汪晖真正开始扬名海内外,始于1996年他成为《读书》杂志主编。在他执掌《读书》的11年时间里,《读书》刊载了大量反映中国当下社会政治问题的文章,这使得《读书》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思想界之外。汪晖时代里,《读书》杂志浓厚的问题与对话意识、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公共热点事务的姿态,以及广阔的国际化(这种国际化并非是欧美化的代名词,而是将关注范围涵盖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内)视野,直到今天仍然被杂志的老读者所津津乐道。   汪晖时代《读书》杂志的特色之一,就是每期杂志中,都会刊登汪晖亲自撰写的编辑手记。《颠倒》一书特意从汪晖撰写的135期编辑手记当中,精选出来15篇,收录其中。透过这些手记,我们完全可以窥见汪晖对于学术与政治、学术与时代命题之间关系的立场和观点。在他看来,《读书》杂志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公共空间”,通过参与各种公共热点事务的讨论,来推进中国政治、社会的改革进程。碰撞、对话与交流,是汪晖办刊理念当中的应有之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刊物,如果不能提出人们关心的问题,不能触发尖锐的讨论,你好我好大家好,即使名人荟萃,高朋满座,让人人获得自我安慰,又有什么意思呢?”
  在汪晖离任《读书》后,《读书》杂志慢慢从一本充满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注的杂志,又重新转变为一本纯粹的书评类杂志,其内容质量和影响力,再也没能超越汪晖时代的水准。如今再反观汪晖表达办刊理念的上述话语,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中西交流与重大命题关注
  尽管在国内学术界里颇受争议,汪晖却是在人文社科领域少有的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的中国学者。这从2013年,他跟德国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一道获得帕西奥利奖中就可窥一斑。
  《颠倒》一书也特意收录了他在帕西奥利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讲。从演讲内容可以看出,汪晖的获奖,主要是基于他在四卷本巨著《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当中的不俗学术贡献。这本书可谓是汪晖学术生涯当中最具份量和影响力的作品,从思想史的角度切入,详细考察现代中国与中国的现代性,是如何通过中国近现代的政治社会变迁,以及中西文化思想的反复碰撞与交融,得以确立的全过程。尽管在史料考证和解读的一些细节层面,汪晖可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毫无漏洞,但是其对于宏大思想体系的建构和阐释能力,以及与相关领域国内外顶级学者的学术对话意识与能力,在国内学者当中,都是极其鲜见的。
  而《颠倒》收录的唯一一篇从未发表过的文章—《纪念碑的限度,或真知的开始》,更能够展现汪晖对于世界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关注。这篇文章从犹太人的兴亡史切入,详细探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复杂纠葛,并跟中国文化与政治的互动进程展开对比分析。在尊重和正视“差别”的基础上,汪晖旨在推动中国人和犹太人各自民族的自我认识与反思。
  而这样的反思性认识,似乎又能跟汪晖眼中鲁迅的批判性立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回环。
其他文献
1月27日,法国国会议员、法国墨兹大区议会主席纳米·凯羌率领法国代表团亲赴中国。为协助中国企业对法国、欧盟地区投资,墨兹大区政府和法国政府有关部门授权欧盟—中国交流协会独家全权负责欧洲科技产业中心项目的中国投资和中国相关企业参与工程施工建设等工作。据欧盟—中国交流协会副主席孟昭琪介绍,法国总理瓦尔斯访华期间出席中法重大项目签约仪式,其中包括北京申安集团在法国绿色节能的两个项目签约。  申安集团是一
为什么突然间会想起光头强和熊大熊二?是《熊出没》的影响力吗?按道理,《熊出没》是给孩子们看的,怎么成年人也会有兴趣?这个问题我们也搞不清。  干什么事都有一个定位的理念很重要,如打篮球,定位不好,全盘皆乱。像姚明,进攻时要打锋,以中锋位为主。防守时,也要站在中锋的位置,是“2.1.2”的1,居中。这可使姚明发挥长处,节省体力,抢篮板主动,投篮也方便,让我们给姚明定位,一定如此。《熊出没》定位在幽默
中国报道:中德生态园是目前中德两国政府间唯一的合作园区,自设立以来,备受两国政府关注。在您看来,中德生态园区别于其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赵士玉:国家赋予中德生态园的历史使命就是通过双边合作探索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生态发展的可持续化道路。尤其是针对可持续的发展方向,是基于未来的考虑。田园环境、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与美好生活,应该是中德生态园区别于其他园区的最大特点。  田
说不清楚移动互联网上黑压压的人群是怎么一夜之间产生“知识焦虑”的。但他们正在各路知识网红的带领下,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一片雾气笼罩的应许之地。  庞大的“知识付费”队伍是怎么冒出社会表层的?而他们对知识的焦虑,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我对此产生了困惑。  不管怎么样,无数人对知识的焦虑,已经被做成了一个市场,被认为是一个“大风口”。2016年,它开始发端;2017年,它的市场规模据评估是700亿。201
半年多前的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核电泄漏,让日本遭遇了重大危机,与两年前民主党登台执政一样,很多人期望这些变化能给日本带来革新的良机,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政治舞台上依然走马灯式地更换着首相,外交事务中,对中国依然强硬,对美国一如既往地依赖。在种种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们这个最重要的邻居如何重新思考日本、中国、美国以及整个世界的命运?  近日,记者访问了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先生。    中日美三角关系  《
9月7日至8日,第三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该活动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东盟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共同主办,中国—东盟中心协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苏格,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会长马振岗,老挝外交部外交事务研究所所长强瑟兰,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成都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朱志宏,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世存以及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意在表现女子与丈夫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苦的古诗。这首诗篇幅不长,初看起来,在内容上难度不大,似乎无需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表现相思、离别之愁,但细细揣摩,字里行间却潜藏着女子那深挚笃厚的爱以及黯然忧伤的痛。下面结合诗中词句对此作探究性鉴赏分析。  一、涉江采芙蓉之挚爱  诗中一二句写女子踏过江水去采芙蓉。女子“涉江采芙蓉”,采芙蓉(荷花)为什么是涉江而不是涉河或涉(水)
【摘要】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是鼓励学生利用口语交流的有效方式。本文针对译林版本的初中英语教学课堂提问技巧进行研究,通过课堂初中英语教学课堂提问环节的实际应用以及所起到的作用分析,从而为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堂提问以及整体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课堂提问技巧;初中英语教学;作用;应用策略  【作者简介】周素平,江苏省徐州市科技中学。  初中英语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
近日,由赫柏绿源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发起的三丝带公益行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召开。三丝带公益行动标识为地球、海洋、天空、漂流等环保元素的有机组合,展示了一滴水只有汇入汪洋大海才能永不干涸的人生哲理。该行动旨在倡导“保护水源,传递爱心”,提倡“善行天下,我们在行动”的全民参与,鼓励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立即行动,保护水源、传递爱心”,提高环保意识。据悉,赫柏绿源公司还将持续开展向缺水地区、水污染地区赠送净水
一、引言  英语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活动,也是体现学生语言能力最重要的一种产出性技能。在高中階段的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既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关。《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 2003)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相关要求是:“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做到“语句通顺”。然而,根据笔者的观察,相当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 受母语思维干扰,“中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