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应有古典味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gzon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讲求快节奏、高效率和高科技的时代,我们原来拥有的传统的、古典的心情一天天远去,学习变得急急躁躁,只看眼前小利而不考虑长远发展规划。愈来愈多的人,希冀学习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事实证明,这类人的想法是幼稚的、错误的,必然会适得其反。任何知识,特别是个体的经验,都存在于一定的精神生态之中,要使它具有价值就需要有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没有把别人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改造、扬弃、整合升华为自己的精神修养的学习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充其量只是耍小伎俩,而不是大智慧。
  对于高中语文学科而言,有很多知识,其体现的价值常常是不直接的、隐性的,我们要用传统的、古典的心情面对。虽然高中语文课本传统的文化、智慧的精华常常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具有显性的直接功效,但是对当世之人的心智养成、性情培养、气质变化,甚至人生塑造等方面可以发挥强大的正能量。
  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很多学者将其定义为获得知识与理解,或者通过切身体验、感悟和研究,从而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甚至有些人极端地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读准音、写好字、能做题、考好试就可以了,这纯粹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却不知,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人文性。它的人文性就体现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逍遥游。学习是一件苦差事,高中学习更是如此,我们更应把它看做是一件乐事,高中语文学习完全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只要高中语文教师能够保持一些传统的、古典的心境。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有古典味。
  一、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真切的生命感受
  一位教育家说:“教学情景是由我们的信息、态度、期望和行为投射而成的,它必然蕴涵着教师的价值追求、意愿、旨趣和个体所特有的方式。”教学情境作为影响学生的一种现实力量,虽然我们不可能作具体、精确的描述,但其具有这样的特质:能够让人理解和崇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能够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作为“活生生这个人”的庄严感,能够让人有纯粹的生命超越感。
  語文课堂是心灵接触最微妙的地方,而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善人的教育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需要用心灵工作,创设情境并有充分的互动氛围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地与自然界交融,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在情感教育中,既要有让学生“如沐春风、醍醐灌顶”的感化与陶冶,又要使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性修养,朝着最终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命境界而努力。
  二、减轻课堂负担,启发学生理性的顿悟
  过重的课业负担很有可能让学生天天生活在郁郁寡欢、焦头烂额的苦海之中。处在这种煎熬境地的人,是没有心情欣赏古典、感悟传统的。通常的情况只能照葫芦画瓢,生吞活剥,不求甚解;更没有时间和心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达到“学进去,讲出来”的学习境界。同样,语文课堂上容量过度和学生的负担过重会使他们忙忙碌碌,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深化、细化所获得的知识,发现知识的独特意义,建构属于自己心灵财富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欣赏古典,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就死了,更别谈培养好奇心、求知欲、探究精神、批判精神、怀疑精神和独立的人格了。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留下适当的“闲暇”,即由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轻松的心态,切忌过满、过量,还应避免教学方法过于单调。理性的顿悟,灵性的生发,需要“闲暇”;创意和情趣需要“闲暇”的心境。没有“闲暇”就没有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负担过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成长。如果缺少适当的文化传统的负荷,缺少古典味和现代感的冲突和融合,学生的精神境界就会一片荒芜,没有深刻的内涵。
  三、学会等待和宽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会等待要求教师能够看到学生的可塑性和发展性,能够耐心地对待学生。不急躁,不急于求成,不要认为我说一次,要求一次,学生就能做好,如我们所愿,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人的一个好品质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不间断地潜移默化,才能逐渐养成。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的、古典的文化熏陶会给好品质的养成提供可能。
  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学会宽容,就是要尽可能地心胸坦荡荡,海纳百川;尽可能地接受学生的多样性、个性;尽可能地用哲学的角度看待事物。这就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极其丰富,这种丰富的意蕴就注定了理解的多样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如果用狭隘的眼光和单一、僵化的思维解读文章,关注课堂,那么无论从短期和是长远来看都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锤炼语言,积极探索,追求课堂教学的通透明晰和深刻
  课堂教学的通透明晰和深刻,要求教师能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能够使学生醍醐灌顶、一切释然。语文教师要认真锤炼语言。语言塑造人们的气质性格、感知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表达绝不仅仅是一个修辞学的问题,一个技巧性的问题,它设计你在表达中一套什么样的语言——精确程度、情感色彩和审美情味。语言的舒展即是思想的流畅,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所有的思都是诗”。
  正如苏霍林斯基所指出的:“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时间中常有这样的情形:两个不同的语文老师上同样内容的课,一个言简意赅就让学生释然于胸,而另一个滔滔不绝,学生已然如坠云雾,迷茫不知所云。可见,语文教师提高语言修养,用古典的心情武装大脑至关重要。
  其次,教师要不断探索和进行自我反思。语文教师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物抱以重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和反复琢磨,彰显那些被日常生活的琐屑和平庸给遮蔽了的事情的本真面目。这样的课堂才能明晰而透彻。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有点古典味,其目的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以充满人文性关怀的心态面对学生和课堂,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挥才能,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真正培养学生“人的精神”。
其他文献
摘 要 :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关的,若想学好英语,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克服由西方文化造成的理解上的障碍,使学生提高对西方文化的感知和鉴别,从而提高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本文以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系教授William Damon 所著Moral Advantage How to Succeed in Doing t
摘 要: 作为备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的影响力广泛且深远。本文拟从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及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出发,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实施该教学法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希望对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 高职 公共英语教学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及优势  任务型教学法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种以任务作为核心进行语言组织和实施课堂教
摘 要: 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议题,课堂语码转换则是其中较特殊的现象。本文着眼于英语课堂上教师由英语转换为汉语的现象,研究转换动因,以期为英语教师提供建设性意见,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 语码转换 英语课堂 动因 教学  一、引言  语码转换,顾名思义,指一种语码到另一种语码的转换[1]。对“语码”这一术语的解释较为宽泛,其既可以指一种语言,又可以指一种方言或其他语言变体,甚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