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美的三重境界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hl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职业是一项“美”的事业。教育和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崇尚美,从而将“美”的种子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做一片美的树叶》用隽秀的诗行,描述了树叶短暂而美丽的一生,是一篇引导孩子们向善向美的生动教材。教学中,我巧妙地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领学生追寻美的三重境界。
  一、外感形象,触摸树叶鲜活之美。
  “大树之树叶”,随处可见,在人们匆匆的脚步下无声无息地自生自灭,少有人关注它,更不会发现它“春之嫩绿,夏之肥美,秋之金黄,冬之飘零”的独特个性与美丽一生。金波先生正是从一个人们司空见惯,而往往总是忽视的视角,触发人们对美的思考。我在课堂实践中引导学生认识树叶的“美”,是从树叶的外形着手的。课上,首先向孩子们呈现了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的各式树叶,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优美的意境为课堂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奠定了“美”的基调,再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形象感受树叶的美的表象,触摸树叶鲜活的生命之“美”。
  师:你有一双美丽的眼睛,从刚才的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棵棵大树生机勃勃,绿得发亮,像一把大伞。
  生2:我看到了一棵大树枝干粗壮,就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生3:我看到了好多树叶,飘飘悠悠地从空中落下,就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生4:我看到了树叶落在地上,装点着大地,很美……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这些树叶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树叶的形状、颜色都不一样,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黄色的,还有的是红色的,它们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
  生2:我知道,是因为不同的树木,树叶的形状也不一样;树叶在不同的季节里,颜色也不一样。
  生3:我想补充一下,是因为每一种树木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像我们人类一样……
  师:是啊,老师欣慰地看到你们不仅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更有一个智慧的大脑。树叶的世界是多彩的,树叶的世界是神奇的,树叶的世界更是美丽的。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象,感受树叶世界的美丽与神奇:“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畅游在树叶的世界里,与美同行,“美”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也渐渐地变得明朗而清晰起来。
  二、内感品质,领会树叶隽永之美。
  春天,树叶的嫩绿,昭示着生命的萌发,点燃了希望的火光;夏天,树叶的肥美,给人以力量的支撑,展示着生命的茁壮与勃发;秋天,树叶的金黄,象征着收获的喜悦,让人觉得充实而优雅;冬天,树叶的凋零,更使人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唯美诗行,给人以坚强和无私的激励。树叶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是美丽的一生。引导学生体会树叶的内在美应基于以上对树叶形象美的认识之上,进而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体会,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领会树叶隽永丰富的内在之美。
  由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此时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深刻,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因此,我们需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审视孩子的知识经验和审美层次,化繁就简,深入浅出,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个中味道,还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呈现一棵枝枯叶落,生命垂危的大树)同学们,瞧这棵树,它美吗?
  生1:它都快死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美呀?
  生2:没有树叶,就好像缺少了什么,不美!
  生3:我觉得它很可怜,孤孤零零的,就剩下几根光秃秃的枝丫了……
  师:那么,当它枝叶繁茂的时候,又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画面,学生纷纷感叹树的美,树的粗壮,树的美丽。)前后这两种景象差别在哪里?从中你有体会到了什么?
  生1:前一种给人凄凉的感觉,我不喜欢;后一种大树长得很茂盛,特别是那满树的绿叶,很招人喜爱。
  生2:我喜欢长满叶子的大树,因为这样觉得它更丰满,更好看。
  生3:我认为,大树有了树叶,才显得美丽,大树的生长离不开树叶的衬托。
  师:我也同意大家的观点,其实树叶不仅仅衬托了大树的美丽,更重要的是为大树的生长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经过上述讨论,教师再相机出示以下一段文字:“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树叶对树木生长之重要。当然,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适当讲解树木生长的特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知识基础。至此,学生对树叶“美”的认识已上升到第二重境界,即对树叶内在美的深刻品悟。
  三、升华情感,發现树叶品性之美。
  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认为: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要让“美”真正植根于人们的心灵,必须用美的事物去感化人的精神,进而转化为人的行为。让学生感知树叶之美,不仅仅要认识树叶的外在美,体会树叶的内在美,更要将学生的认识转化为他们生活的一种信念,生命成长的一种助推器。
  树叶在使大树成长的同时,大树也为无数的叶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树和树叶之间结成了一个生命的共同体,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没有大树,树叶无从生长。我们生活的集体、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就如同一棵大树,我们每个人就如同依附在大树上的一片片树叶。集体、社会、世界为我们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舞台,我们就应该珍惜这方土地,并努力为之付出,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延续,生命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为集体、国家、社会、世界这棵大树奉献自我的精神潜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组织学生讨论名利的同时,设计了一道练习:“_____是一棵大树,我要为这棵大树_____。”通过练习,既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化了学生对树叶“美”的认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对生命价值的认同感。
  为了让学生巩固取得的认识,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具有树叶精神的典型人物,如:雷锋,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他有限的生命化作为人民服务的一腔热情;孔繁森立志扎根边疆,为了边疆人民的幸福,不畏艰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徐虎,一位普通的水电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奉献之歌,书写了自己平凡而美丽的人生;还有许许多多人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为了新中国的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他们默默无闻,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然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集体正是有了无数个雷锋、孔繁森、徐虎才会不断地走向繁荣和富强,我们的世界也正是因为拥有无数个他而变得更加精彩,人类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而不断地走向灿烂和文明。经过进一步的激发和引导,学生对美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表象,而上升到第三重境界,即品性的层面,教学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本课教学,我以“美”为线索,精心设计,层层推进,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同时,为学生的成长增添了一份精神的力量。当然,“美”的认识是需要积淀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绝非一堂课所能及,也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广大教师以学生的成长为己任,以共创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和谐与美好为己任,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陶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丰富而独具创造的教育改革实践,是中国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宝贵精神财富。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它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作者从三个方面谈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心得和体会:一是贴近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启迪学生思维;二是感受生活链接历史现实,有效关注学生发展;三是体验生
摘 要: 本文基于湖南省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抽查标准,通过以“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为导向来进行教学质量研究。在研究中注意学生知识水平结构及职业能力倾向,积极研究与探索专业技能标准与教学质量提高的关系,从而为学校“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针及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贡献实践范式。  关键词: 商务英语专业 技能抽查
摘要: 作者以在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的一节课德育课教学过程为案例,通过对《我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色》这一课教学过程中三个精彩片段的描述,重点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方面对如何在中职德育课激发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意识,形成情感共鸣进行了教学反思。  关键词: 中职德育教学 教学案例 主动参与意识 情感共鸣  【案例背景】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老师,通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职业学校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的。  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学习
作文语言与素材的积累就好像是泉源与溪流的关系,只有积累的源泉丰盈不竭,才有写作时的源源不断。所以,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是为作文提供内容的活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平时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新课标也提出了作文教学中积累的重要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平时的积累。学生有了写作素材,作文时才会水到渠成。  一、博览群书,开卷有益  
摘要: 多样化情境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多感官去探索与解决问题。而只有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才具有实战性和现实意义。创设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征知识的多样化情境,能够加深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励学生不断探索,并进行知识迁移。作者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以激活理论课堂。  关键词: 多样化教学情境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理论课堂  引言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重点强调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的确,就小学生来说,对习作产生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发现、想象、探索、凸显自身的综合写作能力,兴趣是最关键的,也是最根本的。  2012年四月间,春寒料峭,显然这是一个迟到的春天。几天前我布置学生观察春天的田野,准备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学生却唉声叹气
作文是一项需要激情并创造激情的思维活动,教师要想使学生充满激情地写作,就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信心和期望。  如果像以往那样,给学生提出过多、过高的作文要求,让学生闭门造车,必将泯灭学生的作文信心和热情,使他们怕作文、烦作文。因此,使学生自主参与作文势在必行,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投进大自然的怀抱也成了必然需求。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紧邻开发建设中的洪泽湖湿地。洪泽湖湿地是
摘 要: 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国有企业一方面是员工的绝对量大大超员,另一方面则是各种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因此,如何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以及如何留住人才、减少人力资源培训成本等,是我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从一个高职教师的视角对国企员工培训机制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如何增强
一、案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要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必须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使他们成为“主人”,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据此,我在《年、月、日》(人教版第六册第46页)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