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提高语文素养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我们在实施这个基本教学策略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以下几方面:
1.学生学习自主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现代教育新观念将其延伸为:“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与其教给他捕鱼的方法,不如给他一个可以捕鱼的场所,让其自主探索,用最适合于自己的办法捕鱼。捕鱼如此,教学亦然。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显然比单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更为重要更为有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因此,语文学习的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教师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做到乐意学,主动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二是要积极探讨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如可以让学生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自由选择一些能自如驾驭的文体来写作文。
2.同学学习的合作性。以当今社会的发展来看,要完成重要的事业,需要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从这个角度讲,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我们需要培养学坐学会与人合作,愿意与人合作。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例如我在班内上了一堂综合性学习课——说不尽的桥。这个活动分四个主题:桥梁大观、迷人的桥、思考调查与研究、我是桥梁设计师。我们班级在日常的活动中共分八个小组,为了让四个主题的内容都涉及到,所以我提前一周将这四个主题分配给各小组,每两个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主题,让他们提前收集有关资料,并鼓励他们做成课件,在课堂上自我展示,而且承诺要给表现好的小组加分,计入他们的平日量化考核中。这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活动热情,在这一周中我不断渲染气氛,用语言激励他们,同学们积极热情的准备着。这节课我也做了充分准备,上网查了许多资料(当时我是怕学生的资料不够丰富,可事实是我的资料根本没用上),45分钟的一堂课,我只用了5分钟,其余的时间是每个主题展示10分钟,学生们组织的有条不紊,临下课时,同学们还觉得余兴未尽,由于整个课堂气氛好,资料丰富,大家最终达成共识:原来我们常见到的桥也有一种文化内涵,结果那节课布置的作文同学们欣然接受。
3.学习的探究性。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探究学习在内容上、形式上、空间上都具有开放性。教师要抓住语文课程的特点,突出语言的应用,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分析、筛选信息及解决问题,同时要让学生拥有探究的自主权,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研究角度的选择,方法的运用,结果表达的方式等方面,都应让学生自主选择。
4.学习的全程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针对学习的全过程而言,从学习资源的开发、实施到学习结果的评价,都必须体现这种学习方式,它不仅仅是指通常所说的直接的学习阶段和过程。首先,从学习的资源开发来看,教师具有开发语文资源的自主权。其次,从学习资源的实篪过程和方法来看,学生与课程文本之间应该是一种积极互动的关系,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和探究欲,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心智水平克服刻板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从学习结果的评价来看,应注意多种评价形式的有机结合,在评价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点。
5.语文的综合性。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种学习方式已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模式,把学生带人各种情境和时空中,在活动中学刁,在交流讨论中学习,在交往中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结果,而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语文课程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亲和力,使语文课程成为学生沟通社会的桥梁,使学生由“自然人”逐步演变成“社会人”。
在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定会成为主潮流。教师不仅要有耐心和毅力,更要对这项工程有深刻的认识,自觉地付之于教育实践中。只要树立这种理念,我相信我们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就会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要求,现阶段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因而,承担着教育的主要责任的语文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中,摈弃应试教育对人性的扭曲,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促进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新创意》李建平《教学发展研究》
[2]《语文教学的人本探索》杨邦俊《语文学习》
[3]《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瑞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语文教学发展论》潘玉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学生学习自主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现代教育新观念将其延伸为:“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与其教给他捕鱼的方法,不如给他一个可以捕鱼的场所,让其自主探索,用最适合于自己的办法捕鱼。捕鱼如此,教学亦然。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显然比单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更为重要更为有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因此,语文学习的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教师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做到乐意学,主动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二是要积极探讨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如可以让学生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自由选择一些能自如驾驭的文体来写作文。
2.同学学习的合作性。以当今社会的发展来看,要完成重要的事业,需要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从这个角度讲,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我们需要培养学坐学会与人合作,愿意与人合作。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例如我在班内上了一堂综合性学习课——说不尽的桥。这个活动分四个主题:桥梁大观、迷人的桥、思考调查与研究、我是桥梁设计师。我们班级在日常的活动中共分八个小组,为了让四个主题的内容都涉及到,所以我提前一周将这四个主题分配给各小组,每两个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主题,让他们提前收集有关资料,并鼓励他们做成课件,在课堂上自我展示,而且承诺要给表现好的小组加分,计入他们的平日量化考核中。这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活动热情,在这一周中我不断渲染气氛,用语言激励他们,同学们积极热情的准备着。这节课我也做了充分准备,上网查了许多资料(当时我是怕学生的资料不够丰富,可事实是我的资料根本没用上),45分钟的一堂课,我只用了5分钟,其余的时间是每个主题展示10分钟,学生们组织的有条不紊,临下课时,同学们还觉得余兴未尽,由于整个课堂气氛好,资料丰富,大家最终达成共识:原来我们常见到的桥也有一种文化内涵,结果那节课布置的作文同学们欣然接受。
3.学习的探究性。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探究学习在内容上、形式上、空间上都具有开放性。教师要抓住语文课程的特点,突出语言的应用,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分析、筛选信息及解决问题,同时要让学生拥有探究的自主权,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研究角度的选择,方法的运用,结果表达的方式等方面,都应让学生自主选择。
4.学习的全程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针对学习的全过程而言,从学习资源的开发、实施到学习结果的评价,都必须体现这种学习方式,它不仅仅是指通常所说的直接的学习阶段和过程。首先,从学习的资源开发来看,教师具有开发语文资源的自主权。其次,从学习资源的实篪过程和方法来看,学生与课程文本之间应该是一种积极互动的关系,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和探究欲,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心智水平克服刻板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从学习结果的评价来看,应注意多种评价形式的有机结合,在评价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点。
5.语文的综合性。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种学习方式已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模式,把学生带人各种情境和时空中,在活动中学刁,在交流讨论中学习,在交往中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结果,而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语文课程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亲和力,使语文课程成为学生沟通社会的桥梁,使学生由“自然人”逐步演变成“社会人”。
在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定会成为主潮流。教师不仅要有耐心和毅力,更要对这项工程有深刻的认识,自觉地付之于教育实践中。只要树立这种理念,我相信我们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就会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要求,现阶段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因而,承担着教育的主要责任的语文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中,摈弃应试教育对人性的扭曲,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促进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新创意》李建平《教学发展研究》
[2]《语文教学的人本探索》杨邦俊《语文学习》
[3]《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瑞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语文教学发展论》潘玉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