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宝:华西神话的缔造者

来源 :当代致富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97144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位农民,但却靠工业掘到了第一桶金;
  他是一個普通人,但却有点石成金的神力;
  他让一个贫穷的村子变成了响当当的“天下第一村”;
  他让华西村的村民家家住别墅、户户开轿车、人人有存款;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这更像是一个人间神话;
  神话的缔造者就是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吴仁宝和他的华西村就已经走入人们的视野,但是时至今日,华西村和吴仁宝依然未淡出过人们的视线。这个与华西村同呼吸、共命运的老人就像一个仙人,为华夏大地的人们缔造了一个不朽的人间神话。华西村精神一直是常唱常新、经久不衰,华西神话仍在继续演绎……
  吴仁宝来到这个世上,就被家族寄予了“为富要仁,招财进宝”的厚望。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是吴家的家宝,更是华西村所有村民的宝,是华西村周边20个村子所有村民的宝,现如今,他更是黑龙江华西村、宁夏华西村村民的宝……
  关于吴仁宝,关于华西村,在中国各大主流媒体都可以找到连篇累牍的报道。关于华西村的昨天、今天和将来,甚至关于华西村任何时候的故事都已见诸报端和荧屏。但在这里,记者还是要继续为大家讲述吴仁宝是怎样带领华西村的村民逾越了穷富之间这道鸿沟的。
  
  
  无工不富的农民理论
  
  看着眼前的华西村,很难想象它也曾经历过因贫穷而带来的痛苦岁月。1961年刚刚成立的华西村还被扣着“做煞大队”的帽子,昔日里那首民谣似乎依然在历史的上空回荡着:“做煞大队无搭头,干起活来累死人。有女不嫁华西去,宁愿扔在河浜里。”
  当年华西村的男青年不断遭遇外村女方的退婚,女青年经常因是华西人而嫁不出去的故事,至今还深深刺痛着老一代华西人的心;吴仁宝请个木匠请了三次都被拒绝的往事,至今依然让老书记记忆犹新;华西人宁愿背井离乡到外面去闯荡,也不愿留在华西村过活的经历,是老书记心中最不忍翻开的一段历史……
  是的,吴仁宝就是在这样一个背负“做煞”名声的华西村里,担任第一届村支书。也正是从这一年起,吴仁宝就开始了他的神来之笔。作为一个农民,他深深地懂得,农民的本分就是种田吃饭,但同样作为一个农民,他又有着农民身上少有的睿智,他认为仅靠种植业,农民出再多力、流再多汗,也只能是落个肚儿圆,有点零花钱,难以摆脱“高产穷队”的规律。
  精明的吴仁宝在算经济帐时,考虑到一个不容忽视的劳动力迅速增长的问题。1961年,华西建村时,劳动力人数为292人,土地845亩;1968年,劳动力增长至434人,增加了142人,土地增加了6亩,为851亩。劳动力还在呈迅速增长之势,而土地几乎成了一个常数,没有多少增长的潜力,用不了一年时间,就会人均不到一亩,眼看人地矛盾愈来愈尖锐,各类资源的人均量也愈来愈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日益突现,吴仁宝想,要是再继续把农民捆在土地上刨食,肯定不是出路!
  剩余的劳动力往何处走?
  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
  华西人如何才能摆脱贫困,让腰包鼓起来,走向共同富裕?
  一连串的问题又纠缠着这位善于思考、勤于磨砺自己思想之剑的智者。
  吴仁宝悟出的道理是:农民的出路难,再难,也要办厂,搞工业,自己给自己“农转非”。可那个年代,农业是“嫡出”,工业是“庶出”,那就“庶”围着“嫡”转吧!
  一股搞工业的激情又在吴仁宝胸膛里熊熊燃烧,他决定创办一个为农业服务的五金加工厂。可这一决策刚一提出,就有人说:“缺资金,少原料,无设备,无人才,车、钳、刨一样没有,能办什么厂?别说办不成,就是办成了,我们拿锄头的手,怎么会开车床,拿扳子?天生的祖祖辈辈啃地球的命,就别想破屋里能飞出金凤凰!”
  “怎么飞不出?50年代,我们党就提出过‘要想富,多栽树’,‘要想富,农工副’的口号。毛主席也曾对刚刚兴起的社队企业满怀激情地预言:光辉灿烂的希望就在这里,泥屋里一定能飞出金凤凰!”吴仁宝的话,统一了群众的思想,鼓足了群众的干劲。
  办五金加工厂,生产什么产品,吴仁宝心里也没谱,这难不倒他,他迈开双脚,走南闯北,调查市场,搜集信息,终于在市场上找到了国营工厂不生产,市场又需要的两种产品——丝攻(螺丝帽的模具)和板牙(螺丝的模具)。
  在“以粮为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干农业、抓粮食,气豪胆壮的年代,谁要是干工业,抓钞票,那就跟偷偷摸摸没啥两样,走到哪都矮人三分。但是吴仁宝横下一条心,要想脱贫致富,没有工业无从谈起。冒着走资本主义路线的危险,吴仁宝机智地把五金厂办在了一片泽地之中,周围是林木环抱,茂叶风声。那工厂仿佛在原始森林的萧瑟中,有一个永世长存的庞然巨物在大声呼吸。参观者感叹华西是:“只听机器响,不见小工厂”。
  华西小五金厂从1969年创办至1978年,“总计实现产值296.35万元,创造利税135.03万元”。华西人均分配水平也从130元上升到220元。
  1975年,吴仁宝与华西人用五金厂赚的第一桶金,建成了当时连苏南大部分县城都还没有的5层大楼,用来办托儿所、中小学,被华西人自豪地称为教育大楼。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遍全中国的时候,最先富起来的那批人才刚刚意识到可以大干一场了,华西村的小五金厂已经赚到了两百万。可以说,吴仁宝凭着拿破仑抢占先机的用兵哲学率先让华西村抢在了所有致富奔小康的人们的前列,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制度下的领跑者。也正是有了这第一桶金,华西村后来以火箭般的速度在神州大地巍然崛起,不但中国普通百姓知道了华西,就连国家领导人也纷纷前往华西村视察、参观!
  华西村的工业发展从小五金厂开始,逐步发展壮大,现已形成冶金、毛纺、扁钢、热带、有色、彩板六大生产系列。就这样,华西村的村民富了,一户户农民别墅在自家的院子里拔地而起,一辆辆轿车在华西村的大马路上呼啸而过,一张张存折在村民的箱子底里笑逐颜开……
  
  村帮村的“一分五统”互助哲学
  
  “一村富了不算富”是吴仁宝时刻不忘的一句话。80年代初期,华西村的村民都已经走上了致富路,但吴仁宝没有忘记周边村子还有很多等待致富的村民们。1988年9月2日上午,吴仁宝来到与华西村一路之隔的前进村,他到村企看看,到村民家走走。家徒四壁的村情,一筹莫展的民情,深深牵动了老书记的心,他当场拍案说,“周边村是我们华西的兄弟,是我们华西的手足,我吴仁宝一定帮大家渡过难关。”
  吴仁宝为他的神话开启了另一个新篇章——一分五统。一分五统是什么?这是吴仁宝开创的一种独特的帮扶模式。“一分五统”,“分开”的是村和企业,“统一”的是经济管理、干部使用、劳动力安排、福利发放和村庄建设规划。一分五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实施办法,用吴仁宝的话说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是三句话,一句话叫‘村帮村、户帮户’;第二句话,就是‘核心建好党支部’;第三句话,就是‘最终实现全国富’。”轰轰烈烈的“一分五统”开始了,昔日的村子旧貌换新颜,完全变了样。一座座工厂在附近的村子里落地生根,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经济有了保障,日子过得稳稳当当。
  “一分五统”前,前进村与华西村是一路之隔,有个村民说,“看看华西像香港,家家户户住洋房,村民生活喜洋洋,说说前进就灰心,为了生活走出村,留下老弱病残守家门。”前进村并入到大华西后,村民吴蕴芳说,吴书记为周边村做的好事、实事的感激之情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只能用群众自编的一句顺口溜来表达:“儿好、女好,不如华西村好,千谢、万谢,要谢仁宝大大”。(注,大大是地方方言,是哥哥的意思,比吴仁宝小的周边村民一般都亲切称他为仁宝大大)
  “梦想成真住别墅,全靠华西老书记。”这是“一分五统”后泾浜村村民住上华西统一新建的别墅后,贴在大门上的一幅对联。泾浜村原是陆桥一个村办企业实力比较强的村,由于管理不善,治村不严,成了一个经济薄弱村,到后来连村办企业食堂用餐的钱都欠在老百姓头上。“一分五统”后,老书记首先想到的是村民,他说,“只有安居,才能乐业。”他按照“一分五统”的有关规定,统一为村民建造了别墅,整顿后的村办企业,开一家发一家,办一个兴一个,村里富余劳动力全部安置就业。许多老百姓都在背后说,“‘一分五统’把全村人的心统到一起了,我们能过上幸福生活,多亏了老书记,多亏了华西村。”
  “一分五统”,关键是把融入大华西村的人心凝聚起来,真正做到全神贯注抓经济、集中精力谋发展。老书记在调研中发现还有一些人的心没有归路,这就是群众所说的“三角黄石”,这些人平时懒散,有的还是派出所的常客。为了帮助这些村民进步,老书记准备花一年的时间,把他们组织起来集中学习,在学习期一律免费食宿,每月还发500元的零用钱。办班第一天,老书记亲自上课,对重点对象个别谈心。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班开办不到10天,学员一個个都纷纷向老书记表示,“如果今后再不好好做人,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更对不起您老书记的苦口婆心。”原朱蒋巷村学员杨永平以前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公安局半夜打电话的人。办班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后来,村里根据他的特长,安排在旅行社工作,2004年,他完成100多万元任务,被村委提升为旅行社副总经理。如今,杨永平“浪子回头”的故事早已成为一方美谈。
  
  “一分五统”换句话说就是“小华西建设大华西”,如今这个进程正逐步加快,带领着新华西人大踏步地飞奔在新一轮的致富列车上,在现任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的领导下,大华西人正在朝着下一个目标努力着。我们坚信:大华西的明天指日可待,所有关注着华西的人都在拭目以待。
  
  后工业时代反哺农业的农民意识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最初的“做煞大队”变成了中国的第一个亿元村。从2003年开始,华西村的产值以每年100亿元的速度递增,2005年已经超过了300亿元。2006年华西村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
  吴仁宝是如何把钞票源源不断地装进华西村村民的口袋里的?老书记难道是受到了仙人的指点?答案是:非也。老书记几十年来每天必做的3件事:阅读每日的人民日报、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用老书记的话说就是:“要说我的提高,我就是学习取得的,听中央的政策,照方针政策办,因为这个你新闻里都有了。”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让吴仁宝感觉到,一向以发展工业为主的华西转型的时刻到了。
  吴仁宝认为,现在华西村的工业发展了,反过来再发展农业,靠工业来反哺农业。华西村不但让本村的村民富了起来,同时带动周边村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合并了周围20个村,面积达到了35平方公里,人口也达到了3.5万人。
  吴仁宝耗资2000万元,为华西村和2003年并入到大华西的4个村子修了一个长800米的隧道,这条隧道不但缩短了村与村的距离的同时,也缩短了发展的距离。吴仁宝之所以要修建这条隧道,不但是为大华西规划了一个宏伟的蓝图,吴仁宝将把山北建为一个粮仓,打造成高科技观光农业园区。而这正是吴仁宝提出的“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的农业发展思路,他的目标是要让全村3万多村民变成真正“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的新型中国农民。
  之所以说吴仁宝为世人缔造了这个神话,是因为吴仁宝是一个农民出身,走了发展工业路线,在华西村致富的宏伟篇章里没有盲区,吴仁宝的智慧光芒照耀着每一位生活在华西的村民们;说吴仁宝缔造的这个神话神奇,是因为吴仁宝不但有能力给本村的村民变出了一台印钞机,还在为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复制另一台印钞机。
  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华西村的吴仁宝老书记凭借他的超人的智慧和敏锐的头脑,把与他朝夕相处40多年的华西村,变成一个以工业化教育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特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脚步如今在大华西中依然铿锵有力,大华西的发展在吴仁宝老书记的运筹帷幄中已经再上新台阶,用现任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的话说就是:“华西的发展,不仅是有效发展,而且是统筹发展。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把企业进一步改造和提升,‘节能减排’达到更高的要求。总之,华西既要GDP(国内生产总值),又要GEP(绿色环保)。如果单单要GDP,不要GEP是不行的;如果单单要GEP,不要GDP,也是不行的。一定要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走科学发展之路。所以说,在稳步推进华西经济发展的同时,3年内要把‘环境保护’达到和国际接轨。”
  的确,华西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大地早已一次次被传唱,吴仁宝创造的奇迹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今天的华西神话正在并已经影响着国际友人,吴仁宝的华西村正在吸引着来自中国以外的目光!
  
  45年华西巨变:
  1961年,华西建村时,集体资产2.5万元,人均分配仅53元。
  2006年,资产160亿元,人均分配1万美金。
  1961华西中心村的面积为0.96平方公里,350户,1526人。
  2006年的大华西村35平方公里,10081户,3.5万人。
其他文献
在河南省漯河市,养鸡户都爱买已经养殖60天左右的鸡,他们把这种鸡称为“青年鸡”,因为买过来再养殖一段时间即可产蛋去卖了。当然,这种鸡的价格也不是小鸡雏所能比的。而专做这种生意的人就是王永安,每年从他这里买鸡的农户有上千人,这种看似给别人做嫁衣的买卖,他的赚头能有多大呢?    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的阳光鸡场每周五早上都显得异常忙碌,上万只刚刚饲养了60天的“青年鸡”被撒在院子里横冲直撞。这种鸡一般从出
期刊
貉子的皮毛价值很高,是制作裘皮大衣的好原料,不过有人养貉子不光是为了想要它的皮毛,而是看中它宝贵的药用价值。貉子长相有点像狐狸,但要比狐狸小,原产于西伯利亚东部,非常耐寒,适宜我国北方地区养殖。常见的貉有乌苏里貉和白貉两种。  北京市顺义区的老王养了二十几年的貉子,这几年的收入却比以往增加不少。原来只赚貉皮的钱,现在却不同了,除了貉皮带来的收入外,貉油、貉骨等也给他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  虽说貉子
期刊
螺旋藻的营养非常丰富,细胞中含有蛋白质60%~70%,氨基酸、维生素、藻多糖、藻蛋白,及多种矿物质元素等,营养均衡。螺旋藻作为功能食品不仅可以吃,还可以从中提取许多有价值的物质,是医药、化工的重要原料,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作为低等浮游植物——螺旋藻只能生长在水中,还要有适宜的温度,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只听说南方有养殖螺旋藻的。而地处北方的鄂尔多斯,因为天气干旱、寒冷,被认为不适宜螺旋藻的生长,但
期刊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宁县干旱少雨,而且当地大多数地方是戈壁和沙丘,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这里的枸杞远近闻名。我国民间自古就有食用枸杞的传统,用来煲汤、泡酒、泡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现在这里活跃着一位做枸杞生意的年轻人,每年经手的枸杞有数千万元,可是谁能想到他的第一笔枸杞生意是用他的一辆摩托车做抵押开始的。    6月下旬,枸杞到了收获的季节。来来往往的采摘大军和一片片火红的枸杞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期刊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长轩岭镇有一个名叫张远胜的普通农民,一直靠踩三轮车维持生计的他,在2002年突然改了行,并在5年内拥有了年产值60万元的工厂。吸引张远胜的面食就是豆丝,作为过年时必备的食品,豆丝在湖北是家喻户晓。农户先将大米和绿豆打成浆,再烙成饼,冷却后先切细再晒干,吃时将干豆丝放在开水中煮熟,并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调味。  2001年的一天,张远胜来到汉口市中心的一家集贸市场,他意外地发现有一家店
期刊
在过去,上山砍柴是一件农家必做的常事。可是这天,郑帮平老汉却让自己吃了一惊。老马失蹄,割向杂草的刀锋,滑向了老刘的小腿。他一瘸一拐地走,并没有回家,那他要到哪里去呢?原来郑老汉来到了杨梅树园,用杨梅叶止血。在浙江仙居民间,一直采用这样的土办法止血。当地老乡对杨梅的信赖,不仅仅因为有钱赚,而且在感情上喜爱它。仙居杨梅除了吃以外,还有什么作用吗?原来杨梅根可以接骨、治疗跌打损伤,可以治拉肚子,而杨梅泡
期刊
谢宝雷所在的半个店村有麦地1500多亩,在村民们的记忆中——10年以前,每到小麦成熟的季节,他们一方面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同时,又是村民们新一轮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的开始。1997年,谢宝雷家东挪西借,凑齐了7万多块钱,买回了村里第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面对这个不知道“休息”的庞然大物,村民们既羡慕又惊奇。当年夏天,谢宝雷接揽了本村和邻村近2000亩小麦的收割业务。20多天忙活下来,除去各种开支,
期刊
金鲳鱼是一种热带鱼类,肉质坚实、鲜美,肉多刺少,吃起来非常爽口。另外它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在南方非常受欢迎。金鲳鱼跟白鲳鱼比较类似,从营养价值上来说金鲳鱼的脂肪含量要比白鲳鱼高出很多,所以味道就更加肥美。  郑镇雄养殖的金鲳鱼能比别人提前三个月上市,金鲳鱼的市价是10元,而他能卖到16元,一斤的差价就有6元钱。  金鲳鱼是一种热带鱼,温度的适应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水温
期刊
1989年,西贝酒吧在临河市开业。“西贝”第一次出现在了贾国龙的事业中。对于这个名称的由来,贾国龙告诉笔者这是由他的姓氏“贾”拆开而来的。当时只是为了看着美观,听着顺耳,暗中寓含创始人的姓。可谁能想到,这个名称后来会成为一个响誉餐饮界的品牌。    早就听说了西贝餐饮的名气,而采访贾国龙却是近期的事。就是他,这位年近不惑的民营企业家,将一个只有几名员工、几千元资产、营业面积20余平方米的小吃部,成
期刊
位于巫山县福田镇的凉水柑橘园是重庆市第一个精品柑橘示范园,这里的柑橘以其优良的品质远近闻名,每年吸引了众多的经销商云集于此。而今年8月初,一大批不速之客突然造访,其数量之大、破坏力之强,令村民和有关部门头疼不已。    8月2号这天,连日多雨的巫山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大晴天。凉水柑橘园的管理人员蔡民运一大早就到橘园去查看柑橘的长势。刚进橘园,他就突然发现柑橘树有些不对劲,树下有了一些稀稀疏疏的落果。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