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屈能伸的豆丝生意

来源 :当代致富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_0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长轩岭镇有一个名叫张远胜的普通农民,一直靠踩三轮车维持生计的他,在2002年突然改了行,并在5年内拥有了年产值60万元的工厂。吸引张远胜的面食就是豆丝,作为过年时必备的食品,豆丝在湖北是家喻户晓。农户先将大米和绿豆打成浆,再烙成饼,冷却后先切细再晒干,吃时将干豆丝放在开水中煮熟,并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调味。
  2001年的一天,张远胜来到汉口市中心的一家集贸市场,他意外地发现有一家店在卖豆丝。一询问,原来是店主自家的剩余年货。因为从来没有吃过外面卖的豆丝,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两包尝尝。但张远胜回家一尝,发现味道
  非常不好。
  买回来的豆丝不好吃,张远胜却有了一个主意。豆丝是湖北有名的地方小吃,却从没有人尝试用它做生意,我为何不试试呢?张远胜算了一笔账,一斤大米一块多,每斤绿豆也还不到3元,一斤豆丝的成本也就两三块钱,若卖到7块钱,肯定大有赚头。不料话一出口,立刻就遭到了妻子的反对。家里本来就没有多少积蓄,还要同时供三个孩子念书,要是投资失败了怎么办?再说,即使生产出来了,往哪销售呢?面对妻子的顾虑,张远胜决定先去做一番市场调查。2001年,张远胜自费到省外去考察市场。从北边的石家庄、郑州、信阳到西边的西安,张远胜发现,除了湖北以外,其他地方都没有这种豆丝。喜出望外的张远胜,一回来就向妻子汇报了自己的考察结果。这一次,妻子再也说不出任何反对的理由。2002年底,他们在村里雇了两个会做豆丝的老乡,在自己家里开始生产。
  2003年春节,张远胜夫妇俩带着两吨干豆丝来到了汉口。他们认为汉口是九省通衢武汉的商业中心,在这样一个外省人口流动多的地方销售,肯定会卖得好。不料,豆丝在汉口根本卖不动。黄陂豆丝在本地是个特产,但外省人根本没有听说过。失败的压力就像一块石头压在张远胜的心头,迷茫的他和妻子又回到黄陂。
  夏天到了,湖北进入雨季,存放在家中的豆丝全都开始发霉,他只能无奈的全部拿去喂鱼。
  张远胜只能又重新踩起了三轮车。正当他想到要放弃的时候,妻子却一反最初反对的态度,坚定地支持张远胜做下去。
  夫妻俩吸取了在武汉的失败教训,决定把豆丝拿到黄陂镇上,卖给懂豆丝的本地人。张远胜在集贸市场摆了一个摊位,每天早上他先送妻子去摆摊,自己再去蹬三轮跑运输。夫妻俩想,黄陂人最喜欢吃豆丝,在本地一定可以销得好。可是,令张远胜想不到的是,在镇上销售也非常困难,黄陂的农户自己通常都会做豆丝,张远胜做的也是普通豆丝,没有新鲜味儿,当然卖不出去。
  
  发现问题后,张远胜开始开发豆丝的新口味。他尝试着把胡萝卜、核桃、人参等各种口味添加到豆丝中去,做了多种尝试,希望能找到突破口。在考虑到货源和营养的双重因素后,张远胜把开发重点转到了当地盛产的一种植物——葛根身上。张远胜把野生天然的葛根,经过16道工序的加工,制成葛根粉,然后再加入到豆丝中,这样不仅使豆丝比以前味道好,而且更加有营养。
  然而,加入了葛粉之后,生意仍然没有好转。葛粉豆丝成本高,一斤卖到了7块钱,与周围才两三块钱的普通豆丝相比,简直是天价,一天下来卖不了几斤。眼看着家中的经济每况愈下,家里的生活开销和孩子的学费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张远胜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判断了,豆丝里面真的没有商机吗?
  正当张远胜为销售发愁的时候,他听说有村民做豆丝挣了钱。可这些人从来没有在市场上卖过豆丝。那么,他们的豆丝销到哪里去了呢?
  在村里打探一番后,张远胜得知镇政府在收购农户的豆丝,包装之后作为对外交流的礼品。不久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他听说镇长胡庆华原来就是自己的战友,于是壮着胆子来到了镇政府,希望能借助这个关系得到一些资助。可镇上领导并没有给张远胜拨款资助,而是给了他一些镇政府以前包装豆丝用剩下的包装盒。
  张远胜把包装拿回来一看,上面印着:“木兰山特产”字样。他一下受到了启发,自己的豆丝中含有黄陂盛产的葛粉,不就是木兰山的特产吗?政府的包装用完之后,张远胜又印制了自己的新包装,销售口号不再是湖北特产,而是黄陂木兰山特产。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木兰山风景区,而豆丝的价格则升到了10元钱一斤。
  木兰山风景区大大小小的餐馆有几十家,张远胜把自己包装好的豆丝加上自己的名片一家一家的送。令他意外的是,虽然绝大部分餐馆都了解豆丝,也认可他的湖北特产,但很少有人答应进货。
  原来,干豆丝本身是无法辨别其口味的。只有尝过了才知道质量如何。而且煮豆丝的功力也影响豆丝的口味。送到餐厅经理室的豆丝往往被人遗忘在角落里。眼看推销了好几个月都没有什么进展,妻子陈翠珍有了一个大胆的主意。她主动提出到餐馆里去教人煮豆丝。这个方法果然奏效,渐渐地,张远胜的豆丝被餐馆老板认可了,有的餐馆甚至用它取代米饭作为主食供应。
  2005年,张远胜成立了食品厂。除了原有的葛粉豆丝之外,他还开发了其他口味的系列食品。正当一切顺风顺水的时候,一笔好端端的大生意却飞了。
  2006年夏,一位武汉的大客户找到张远胜,一下子开出了6000件的订单。这下张远胜是又喜又愁,喜的是按每斤10元计算,6000件就是一百万的收入;愁的是,上哪儿弄这么多豆丝去?湖北省夏秋时节潮湿多雨,用大米和绿豆做出来的豆丝很容易发霉,加上夏天炎热不便于保存,所以一直以来,豆丝都只是在冬天生产。但是夏天不生产,大客户来了,就会出现货源不足的情况,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100多万的大生意溜走。
  这件事情之后,张远胜觉得自己必须找到豆丝在夏天生产的方法。而核心就是解决豆丝容易霉变的问题。在反复试验后,他意外地发现,葛粉居然帮了他一个大忙。
  在生产中张远胜发现,调节米浆中水和葛粉的添加比例是控制霉变的关键所在。他摸索着发明了一套配方,这下豆丝在夏天也可以生产了。张远胜的这个配方,在旁人眼里是一个极其神秘的东西,每天晚上天气预报之后他便会拟定出第二天的配方,出门之前偷偷地交代给妻子,不让外人知道。
  货源问题解决之后,张远胜迫切地希望自己的产品能打入超市。他立刻找到了超市的采购部门,可商谈了一番后,他得知要进入超市销售自己的产品就要收取十几万的进场费。再算上其他费用,就很难有利润了。怎么办呢?出于双赢的考虑,超市采购员向他推荐了一个人,说这个人或许可以帮张远胜实现梦想。
  这个人就是武汉市原味食品有限公司的经理吴家水,他是多家大型超市的供货商。张远胜带着两包葛粉豆丝找他合作,但是被拒绝了。心灰意冷的张远胜回到黄陂之后,吴家水却突然来到他的工厂考察。原来,是公司的一个会计无意中帮了张远胜。会计是个小女孩,平时在家吃饭很少,但是吃了张远胜的豆丝,却连声说好吃,一连吃了两碗。待吴家水考察完毕之后,他对张远胜的产品非常满意,答应免除张远胜的进场费,帮他把豆丝送进超市。
  现在,张远胜的豆丝顺利地进入了超市,在湖北各地销售。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把豆丝生意做到外省去。
  作为一个季节性的替代主食,豆丝在当地已见怪不怪了,很少有人把它作为商品来推向市场。可张远胜却把大家都熟悉、都会做的东西做出了特色,闯出了一片天地。按照常理,經营好一种东西,能够保住质量,打出知名度,也就可以了。但张远胜除了这些还做到了因地制宜,学会变通,这样不仅可以化解眼前的危机,而且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其他文献
七年前,河北省内丘县的王桂军一直是养什么赔什么。但是现在,王桂军每年能够赚来50万,而且这50万都是靠着一种不起眼的小虫子。    河北省内邱县一个普通农家小院主人王桂军非常与众不同,他规定,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让邻居们来串门的。就在这个小院里,王桂军养了20多万只蝈蝈,靠着这些小虫子,他每年就能赚50多万元。  别看王桂军现在事业如日中天,7年前,还是养啥啥赔钱,几年来他一直在想办法找赚钱的行当。 
期刊
根据行业测算,北京的餐饮市场每年至少有240亿元的消费需求,一个初到北京的人经常会为北京餐饮生意的火爆而感慨。有人曾统计过,在北京,每天有上百家餐馆开张,也有上百家餐馆倒闭或转让。在湖北省潜江市开餐馆的陈莉荣2004年到北京旅游时,临时决定到北京的餐饮市场闯荡一番……    陈莉荣来自湖北省潜江市的一个小镇广华,和别人的创业不同,她是一个身患癌症却依然努力为事业打拼的人。来北京两年,体会到了北漂的
期刊
他是一个拓荒者,用十二年时间把北京南城一块荒地变成北京最大的单体家居广场。他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创的“永不落幕的家具展”成为了北京家具城行业的鼻祖。十二年来,他从一个家具厂的销售员一步步走到家居行业里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这个人就是刘长河!    创业 从荒地到地标    1995年,3U家具厂的销售员刘长河望着厂前的一块占地不小荒地,第一次萌发了要建一座家具商城的想法。当时家具厂普遍的销售手
期刊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经营者们深知,谁占有领先的技术,就等于占领了市场至高点。我们常听到一些老板叹苦:刚研制的新产品,投放市场不久,便被仿造了。一些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置法律和商业道德于不顾,通过不法手段获得技术资料自己生产。这即是所谓的“窃取商业秘密”。    盗取商业秘密四招  招数一:“挖”来的商业秘密。以豪华别墅、汽车、高薪等条件为诱铒,挖人“墙角”,获取商业秘密。某玻璃工艺品公司
期刊
首个国家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启动    财政部7月16日宣布,首个国家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正式启动,中央财政今年将安排1亿元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  财政部、科技部7月16日发布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作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举措。该办法规定,引导基金通过引导创业投资行为,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和技术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是一种主要由财政出资设
期刊
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的唐明生,20年前开办了一个鞋作坊。凭借敏锐的眼光,唐明生在当时旅游鞋十分盛行的时代,赚到了第一桶金。很快这种生意因为竞争过于激烈,很多类似的企业相继倒下,但是他的企业却活了过来,原因就在于他的生意只和少数人做。    2007年7月,记者在江苏昆山采访时,看到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在晨练,这倒没什么新鲜的,有趣的是,他竟然穿着两只不同款式的鞋。记者便上前打探:“老先生,您穿的两只鞋
期刊
在河南省漯河市,养鸡户都爱买已经养殖60天左右的鸡,他们把这种鸡称为“青年鸡”,因为买过来再养殖一段时间即可产蛋去卖了。当然,这种鸡的价格也不是小鸡雏所能比的。而专做这种生意的人就是王永安,每年从他这里买鸡的农户有上千人,这种看似给别人做嫁衣的买卖,他的赚头能有多大呢?    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的阳光鸡场每周五早上都显得异常忙碌,上万只刚刚饲养了60天的“青年鸡”被撒在院子里横冲直撞。这种鸡一般从出
期刊
貉子的皮毛价值很高,是制作裘皮大衣的好原料,不过有人养貉子不光是为了想要它的皮毛,而是看中它宝贵的药用价值。貉子长相有点像狐狸,但要比狐狸小,原产于西伯利亚东部,非常耐寒,适宜我国北方地区养殖。常见的貉有乌苏里貉和白貉两种。  北京市顺义区的老王养了二十几年的貉子,这几年的收入却比以往增加不少。原来只赚貉皮的钱,现在却不同了,除了貉皮带来的收入外,貉油、貉骨等也给他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  虽说貉子
期刊
螺旋藻的营养非常丰富,细胞中含有蛋白质60%~70%,氨基酸、维生素、藻多糖、藻蛋白,及多种矿物质元素等,营养均衡。螺旋藻作为功能食品不仅可以吃,还可以从中提取许多有价值的物质,是医药、化工的重要原料,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作为低等浮游植物——螺旋藻只能生长在水中,还要有适宜的温度,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只听说南方有养殖螺旋藻的。而地处北方的鄂尔多斯,因为天气干旱、寒冷,被认为不适宜螺旋藻的生长,但
期刊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宁县干旱少雨,而且当地大多数地方是戈壁和沙丘,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这里的枸杞远近闻名。我国民间自古就有食用枸杞的传统,用来煲汤、泡酒、泡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现在这里活跃着一位做枸杞生意的年轻人,每年经手的枸杞有数千万元,可是谁能想到他的第一笔枸杞生意是用他的一辆摩托车做抵押开始的。    6月下旬,枸杞到了收获的季节。来来往往的采摘大军和一片片火红的枸杞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