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失能老人照护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in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浪潮,失能老人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失能老人属于老年人口中的弱势群体,从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体系来看,失能老人在被照护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需求,笔者以甘肃省Z县为例,分析农村失能老人的照护现状,并提出满足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社会支持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1.2亿,占总人口的8.87%,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甘肃省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11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8.23%,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上升3.23个百分点。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甘肃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约为256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9.83%,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上升1.60个百分点。
  2016年全国老龄办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中显示,在目前老年人健康状况不断改善的同时,仍然有18.3%的老年人为失能、半失能状态(失能老人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总数达4063万人,接近老年人总数的两成。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李志宏披露,据测算,4年后也就是2020年,我国的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
  可以看出,随着人口老龄化浪潮的高涨,失能老人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2015年《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城市完全失能老人约占城市老年总人口的5%,农村完全失能老人约占农村老年总人口的6.9%,且农村综合发展相较于城市而言更缓慢一些,这使得农村失能老人比城市失能老人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
  我国目前正处于“十三五”时期,这是一个是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进程加快的时期,目前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具有来势猛、增长快、未富先老的特点,又存在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空巢老人”、失能老人不断增多等特征,失能老人面临的养老问题也越来越需要关注,他们在日常照料、医疗、护理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虽然各级党委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针对失能老人的政策和制度,但从覆盖面及效果来看,城市失能老人相关问题的改善情况远高于农村,各项政策和福利制度在农村范围内的实施还需克服诸多的困难,失能老人,尤其是农村失能老人,亟待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Z县农村失能老人目前的日常照料情况
  笔者所调研的甘肃省Z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老年人口比重较大,未富先老的问题突出,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选择出城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也在持续的增长。据不完全统計,截止2012年8月底,Z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3.5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0.4%,Z县的综合发展(包括医疗、福利、教育、思想观念等)较缓慢,绝大多数老年人偏向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这使得失能老人,特别是留守的失能老人在日常照料方面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首先,笔者走访了Z县中心敬老院,敬老院中的老人大多为五保户(五保对象是指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但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院内共有39位老人,其中男性26位,女性13位,失能及半失能老人共6位,这6位老人主要倚靠院内的一位护理人员来照料来维持日常生活,据院内工作人员讲,这几位失能老人的家属基本都在外地打工,留在村子里的其他亲属也很少来院看望,他们本身的身体状况不好,院内的医疗设备、药物以及照护人员又十分短缺,能够为老人们提供的专业医疗护理方面的照料实在有限,工作人员也感到对老人们的照料压力较大。此外,笔者还了解到院内的很多老人其实是不愿意待在敬老院养老的,近一半的老人是因为家人的强烈要求或者情况实在困难被福利机构人员发现而救助至此。
  接着,笔者来到了Z县M村,在与村委会马大爷的交谈中,笔者了解到M村共有48户人家,其中有失能老人的家庭共5户,笔者对这5户家庭均进行了走访,其中有3户人家的失能老人与儿女共同居住,日常生活由儿女及老伴(这3户中有一户失能老人没有老伴,与儿子、儿媳共同生活并由他们照料)轮流照料,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但这种保障只限于基础的衣、食、住,在医疗、用药、康复护理方面并没有寻求或得到专业的照料,子女和老人或于经济原因、或于思想观念,很少有对家中失能老人进行专业护理照料的思想。
  其余两户人家中,一户为由老伴照料的空巢夫妇,其子女常年在外打工,早些老夫妇与孙子共同生活,老大妈病倒后,其儿子就将孙子接走抚养了,剩下老大爷独自照顾大妈,日子过的较清苦,在交谈中,笔者还了解到老夫妇经常将儿女寄回的买药钱攒下,病况加重也不告知儿女,更是拒绝到县里或省城的医院医治,想将钱尽量多攒一些,好以后给孙子们上学用;最后一户人家是两位相依为命的老兄弟,其弟弟輕微失智,两兄弟终生未娶,倚靠乞讨和政府每月的补贴生活,兄弟俩的性格较孤僻,日常生活也不太注意卫生,使得跟邻里亲密度较低,得到的周围邻居的关心与探望较少。
  二、笔者调查小结
  从笔者对Z县的走访情况来看,该县的失能老年人口所获得的照料资源十分有限,另加上经济贫困,想改善这一情况也是困难重重。首先,Z县失能老人大都选择居家养老,且子女们忙于为生计奔波,对老人的照料程度较低,而那些没有子女照料又思想保守的老人,宁愿自己在家中勉强维持生活,也不愿主动选择去敬老院,更负担不起服务费用较高的养老院,甘肃省政府针对生活困难的失能老人虽有相关的福利补贴政策,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失能老人改善困境,但农村社会福利覆盖面较窄,很多岗位和工作人员还未安置妥当,保障水平较低,想要较显著的改善失能老人的困境这,还需要为他们连接更多的社会支持网络;此外,失能老人大多患有较严重的慢性病,经济、身体、地理位置不理想等原因,为他们的疾病得到有效医治增加了很多困难,虽然大多数失能老人享有医保,但看病治疗花费高、报销比例较低,老年人买不起药,更不敢住院治疗,这就造成失能情况加重,家庭负担更沉重等结果;最后,失能老人的精神慰藉也十分缺乏,子女的精力有限,失能老人瘫痪在床又少与邻里来往交流,使得失能老人生活孤寂,缺少情深慰藉。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Z县农村失能老人的现状及凸显出的问题与需求,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与对策。
  完善针对农村失能老人的专项福利补贴制度,针对失能等级以及失能家庭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制定不同的补贴政策,并且对照料负担过于沉重的照护者也给予适当的扶持和补贴,缓解被照护者与照护者的双重压力。
  发展并完善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加强村、县级别的失能老人专业照护服务,培养对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专业人员,另可引入社会工作者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进行介入和链接资源,鼓励并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到失能老人的养老照护中来,使农村失能老人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减轻照料者因照料老人而造成家庭负担加重的现象。
  开展村、县级别的失能家庭宣讲教育,提高大家对失能老人身体专业照护以及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重视,可在农村设立失能老人活动中心,针对老人的失能级别设立不同的娱乐项目,促进失能老人互相之间的了解与沟通,丰富失能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李虹萱.论中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机制的构建[J].华人时刊旬刊,2015(9).
  [2]郑莹莹.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和照顾分析——以笔者家庭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2(4).
  [3]李文杰.人口老龄化与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供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9(2):70-71.
  [4]赵雪,张彩玲.关于建立农村失能失智老人护理保障体系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4):33-35.
  作者简介:
  袁文静,女,汉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
其他文献
摘 要:古典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虽说一直以来都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实践中,古典诗歌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教的乏味,学生学得无趣。本文就如何破解古典诗歌阅读教学的这一难题,提高教学实效谈谈粗浅看法。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现状;策略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三千年的辉煌诗歌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学习古诗词,是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
摘 要:太极拳作为我国文化中的重心和精髓部分,在我国的高校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作何太极拳的教学工作,提高高校学生的太极拳水平,非常重要。为了做好高校中太极拳的教学工作,本文分析了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具体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校;太极拳;教学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良好的健身价值。它很受人们欢迎。今天,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练习太极拳。然而
青春真好,可以正儿八经地“圈地自萌”,在自己所处的圈子和这个世界之间画出一道清晰的界限。  所以,当你们在属于自己的网络世界说着“黑话”,却不被老师和家长读懂的时候,心里是满怀小窃喜的。“他不懂dbq耶!   “对啊!真是xsw!  这样一来,互不干扰,岁月静好,相处起来便也是各自安好。  如果身为“00后”的你,看到这些“黑话”却觉得如同看天书,那就得好好补补课了,因为这可能会让你的网络生活被浇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中,朗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一方面是思维的启发和情感的培养,同时也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奠定基础,是整体的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新课标的教学形式下,我们需要对朗读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加强,让小学语文教育的朗读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朗读,得到更高的提升。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并加以反思,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摘 要: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艺术与科学文化共通性的梳理提供了基础。本文说明了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幼儿个体发展的意义,并结合幼教实践阐述了实现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幼儿;艺术;科学;教育  科學与艺术的结合标志着人类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二者的融合使人类生活大为改善。艺术和科学在很多方面可以通过艺术的手段表现科学发现和科学精神,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科学精神,而且也
摘 要:根据“分式方程”在中学数学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蕴含的教育价值,通过“过程教育”指导下多次螺旋式加深发展的教学探索与反思,通过学生的课堂及课下反馈验证表明,探索中形成的教学操作方法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过程教育;分式方程;学生为主体  进入初中后,大部分女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畏惧,缺乏兴趣的成为普遍现象,数学成绩往往不理想,基础较薄弱的女生在数学上更显得困难重重。
摘 要: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学生们的技能发挥,因此加强高职院校中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最后重点讨论了如何改变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加强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
摘 要:本文对《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的形象进行了分析,在他的形象中,反映出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同时他的悲剧也有这他自身特性的原因。  关键词:方鸿渐;《围城》;形象分析;现实反映  《围城》一书在我国现代文学中一部伟大的作品,作者钱钟书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描绘了在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兼有中西文化冲击的复杂社会环境下的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与形象,并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这一悲剧式人物形象的塑造与
摘 要:让孩子爱上作文,就要让孩子多阅读,多积累,丰富形式,巧命题,巧评议,激发孩子作文兴趣,提高作文能力。  关键词:训练形式;作文兴趣;作文能力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当今时代,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小学生厌写惧写作文,作文水平普遍不高。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用多样化的训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从而提高学生作文兴趣与作
摘 要:计算机课程是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的高低及综合素质的优劣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当前的初中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一些制约性因素,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增强。本文就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教学质量;有效办法  素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