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与存的艰难博弈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pz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工作已经结束。此征求意见稿一经公布,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在关于“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认定为工伤”的存废问题上,引起了媒体和普通劳动者的广泛讨论。
  在征求意见稿中,删除了“将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认定为工伤”的规定。对此,国务院法制办的解释是;2004年条例制定时,《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尚未出台,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难以从其他途径得到保障和赔偿。2006年《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实施后,上下班途中受机动车事故伤害的职工可从机动车交强险得到补偿,同时还可通过民事赔偿的途径解决。
  与此同时,支持废除上述规定的人士在国务院法制办解释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不少的理由。首先是认为该条款与《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宗旨缺乏逻辑上的关系,上下班途中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工作的范畴;其次是在实际操作中对“上下班途中”的界定较为困难:第三是在应该如何处理工伤赔偿、交强险赔偿以及民事赔偿的关系上,存在法律空白,难以操作……
  对此,我认为废止“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认定为工伤”的做法应该缓行。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交强险与民事赔偿难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根据国务院法制办的解释,工伤保险条例当初之所以将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认定为工伤,主要目的在于让受伤劳动者获得相应的工伤保险赔偿,以保护其合法权益。现在,随着交强险的出现,辅之以民事赔偿的保障,已经不需要工伤保险的保障了。
  其实,在民事赔偿方面,其保障的效果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颁布之时,我国的民事侵权赔偿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之所以还要以工伤保险赔偿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首先在于民事侵权赔偿是遵循过错责任原则的,对于自己有过错的劳动者,很难获得足够赔偿;其次,在民事赔偿中,赔偿义务主体往往是个人,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又非常有限,很难满足受害人的赔偿要求:最后,民事纠纷中“执行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司法界,而且至今也未能真正破解。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立法者发现民事赔偿因其天生的缺陷,根本无法全面保障受伤劳动者的权益,所以才以工伤保险赔偿的形式来进行保障。
  那么交强险赔偿与工伤保险赔偿,哪个对受伤劳动者的保护更有利呢?我们看一组数据,就大致可以判断出来。目前,被保险机动车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有责任的赔偿限额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80元人民币,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0元人民币,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人民币:无责任的话限额更低一些。而工伤保险赔偿中,若劳动者死亡,一次性工亡补助是50~60个月的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若以2008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在2400元左右计算,那么单单一次性工亡事故就大约可以得到120000~144000元人民币的补助,再加上丧葬补助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总额远远高于交强险赔偿。而且,工伤保险赔偿是不以劳动者是否有责任而变化的。可见,在保障受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方面,工伤保险明显比交强险更全面、更有效。
  第二,对“工作”进行严格解释,有违立法宗旨。上下班途中严格意义上确实不属于工作的范畴,但是却属于工作的延伸,这一点并没有超出普通民众的认识范围,这是对工作进行的扩大解释。在这类以保障弱势群体为目的的法规中,不宜对工作进行严格的解释,否则就有违立法的宗旨,有违法律的公平了。
  第三,实际操作中,已经破解了对“上下班途中”的界定困境。实践中,不少地方允许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的补充协议中,对劳动者的上下班路线进行约定,那么在合理的上下班时间内以及约定的路线中发生了交通事故,都可以认定为工伤。这其实就已经解决了“上下班途中”界定困难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上下班途中”比较难界定就放弃将其认定为工伤,而应该通过立法对“上下班途中”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考虑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允许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上下班路线、上下班时间进行约定。
  第四,法律空白应当填补,而不应该回避。修改《工伤保险条例》支持者认为,如何处理工伤赔偿、交强险赔偿以及民事赔偿的关系,存在法律空白,所以为了避免处理矛盾,就要废止“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认定为工伤”的规定。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行为。
  法律空白,立法予以填补即可。现在的困境只是上述三种赔偿之间应该怎样合理地界定和分配。实践中不管有多少种处理方式,工伤保险的存在都能确保受伤劳动者获得比较全面的保护,具体如何处理,法官有自由裁量权。一旦立法废止“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认定为工伤”的规定,工伤保险就无法介入此问题,法官自由裁量权再大,也无法给予受伤劳动者权益的全面保护。
  因此,正确的做法应当通过立法明确上述三种赔偿的关系。我建议:以工伤保险为标准,由受伤劳动者自行选择向谁主张权利。若是侵权第三人的赔偿低于工伤保险标准时,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若是受伤劳动者直接向工伤保险基金或者用人单位主张权利,则工伤保险基金或者用人单位在承担责任后,可以取得向侵权第三人索赔的权利。这样理清上述三种赔偿的关系,既保障了受伤劳动者的权益,又解决了处理上的矛盾,岂不是比简单地回避问题更好?
其他文献
卡尔是一家钢厂老板,他规定工人上班时不得喝酒,否则开除。一天,一个名叫皮特的工人喝得酩酊大醉后来上班,结果吐得到处都是,在车间里引起了骚动。工头马上报告给了卡尔,卡尔赶到后,什么也没有说,把他扶进了汽车,然后亲自送他回家。皮特的妻子见状吓坏了:“皮特这下可要失业了。”卡尔向她保证皮特没事,但她不相信地说:“皮特的老板规定工人上班时不许喝酒,但他却喝醉了,老板肯定要把他解雇了。”卡尔说:“你放心好了
期刊
创业很偶然 人生被成功    曹永刚问(以下简称问):听说您有几次很精彩的创业经历,能否和我们分享下?  朱正东答(以下简称答):到目前为止我有过三次创业经历,前两次都不成功。第一次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末,我当时边读大学边做了一些小买卖,算是初步尝试了一下怎么做生意,或者说怎么创业。1992年的时候,从国有研究所辞职下海。但是我第一次下海的时候,没有明确的目标,想做什么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就是想做一点
期刊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教育事业的最高殿堂——大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世界上所有的大学几乎都感受到了竞争与发展的压力,迫切需要研究和采取合理的对策,以保持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高校更是如此。  今年5月2日至4日,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隆重举行。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28所世界著名大学以及国内百余所大学的校长们相聚南京,本届论坛以“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展开讨论。论坛还首次邀
期刊
一个民营企业,高薪聘请HR总监,外派高管到长江商学院深造,放手“80后”管理一个分公司……这些无不看出它对人才的重视,而冬冬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冬冬”)总经理魏东辉对此觉得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说,我们都知道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既然重视人才就要落到行动中,而不是喊喊口号,也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企业规模小,没有太多的条框限制,所以很多事情好操作而已。    选拔“一把手” 钟情HR经理    
期刊
看过陈锴的成长履历,不难发现,他基本上是5年一个台阶,步步为营,坚定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迈进,而且越走越快。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创业以来,项目投产不足5年就实现上市,这是中国企业发展中少有的奇迹。是什么让陈锴一路高歌猛进?是什么让澳洋顺昌迅速成长?或许只有陈锴能告诉我们真正的答案。  曹永刚问(以下简称问):关于澳洋顺昌和陈锴,所有人首先最想知道的一定是为什么澳洋顺昌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功上市?
期刊
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已列国策    近日闭幕的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公报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期刊
难题:全球频现“技工荒”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企业对各类技术工人的需求出现大幅增长的趋势,同时对技术工人队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人才供求关系链中一个薄弱环节却逐渐凸显: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出现严重短缺。全国技术工人广受热捧,一些地区频现“技工荒”,无论是安徽、江西,还是河北、山东,技工已经成为了企业的“香馍馍”,甚至出现了技工挑企业
期刊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是确立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支撑。  胡锦涛指出,人才资
期刊
不记恨任何一个人    曼德拉为了实现种族和解的理想,受尽了磨难和痛苦,但他从没记恨过任何一个人,后来终于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他说,他之所以能够历经挫折而不改初衷,是因为学生时代老师上的一堂课影响了他一生。  小时候有一天上课,老师拿出一张白纸,中间有一个黑点,问大家看见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喊道:  “一个黑点!”老师摇摇头说:“不对。这是一张白纸,黑色只是白纸上面微不足道的一小点。这么大
期刊
看过《创业者》,回忆的思绪和心中的感慨不免一下潮涌了出来。当年作为IT媒体的一员,我也算混迹IT近二十年,经历了不少IT风云,览阅几多IT英豪。但这本书,仍让我生出些许莫名的感动。尤其是这两年创立自己的事业以来,更是经历过太多的艰辛与坎坷,而这本书恰如其分地带给了我某种鼓励。  因此,我愿意推荐它,希望那些怀有梦想创业的人、那些想探究成功的人都来看看。不为别的,只为它的朴实——虽然满篇都是Gma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