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生成逻辑及其价值意蕴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lshh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实践支点与价值原点。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工作的新发展、新变化,做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明确回答了新的历史阶段中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的方向,形成了新时代人民观的整体理论形态。把握其生成逻辑和价值意蕴是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本质要求,是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的力量之源,标定“中国之治”新境界的价值坐标,为世界人民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生成逻辑;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9-0026-02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考察时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1]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在党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贯穿着深刻的价值意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135,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进一步明确了堅定人民立场的主张和依据,开辟了为人民服务的新境界,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发展。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生成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当代表达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观的经典论述对中国共产党和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的属性做了定义,认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3]283马克思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并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逻辑起点,萌芽于习近平总书记梁家河的知青经历。在继承“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和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经过长期的基层锤炼,集合新时代的现实国情世情党情,在治国理政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新时代人民观。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思想的学习与借鉴、秉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当代表达。
  (二)历史逻辑: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4]28习近平总书记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理论探索与执政过程中运用大量民本思想内容,将重民爱民的思想精髓吸收并上升到治国理政重要力量来源和价值资源的高度,指出:“‘知政失者在草野’。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4]28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观。
  (三)发展逻辑:对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继承与创新性建构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坚定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都在用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毫不动摇地遵循党的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形成的实践逻辑和价值遵循。
  毛泽东同志认为:“在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从来都不存在什么上帝或者救世主,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全中国的人民群众。”[5]1102在革命早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同志将为人民谋福利作为观察、思考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根据新时代背景下的具体实践,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做出更深刻的理解,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逐渐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人民观。体现出当代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根本立场和实践逻辑。
  (四)时代逻辑: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强调必须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6]步入新时代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着巨大变化。新的历史条件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妄图利用文化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达到削弱社会主义力量的目的。为从根本上维护好和实现好人民的切身利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遵循历史规律,结合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从国家、人民和时代的现实出发,以其高瞻远瞩的格局和视野,提出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实现人民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的目标,满足人民在生活各方面的需要,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这一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价值意蕴
  (一)理论创新维度: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要求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7]。始终强调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伟大理论。“人民”二字不仅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的高频词,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发展目的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层面、人民层面和时代更迭的现实角度出发,提出党和国家必须提升人民主体地位高度,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同时要将民生作为工作重点,直面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人民主体力量。明确回答了在新时代如何改善人民生活、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和利益不受侵犯,如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路径和方法。深化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牢记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方向。   (二)实践发展维度: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
  如今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科技产业迅猛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进步。但与此同时,新时代新的历史节点也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保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6]。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将社会建设的重点落在民生方面,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注重民生保障,提出要切实发挥社会组织的良性引导作用,充分彰显广大人民的首创精神和主体作用,筑好社会治理的基础,进一步优化社会治理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积极推广全民绿色生活,唤醒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调动人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生态建设的正向回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人民观体现在经济、生态、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致力于打造美丽中国、健康中国,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三)世界引领维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慧启示世界未来的价值定位
  当今世界正处于科学技术大发展、社会格局大变革、经济局势大調整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期待,应对新挑战,打造稳定和谐的新世界格局,建设美好而和平的崭新世界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共产党宣言》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人类关怀,阐明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与“世界的解放”相一致,以建立“自由人联合体”为己任的共产主义思想,为人类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6],“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一个世界性大国的担当首先体现在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世界人民过得好。”[8]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指引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探索新对策新出路,合理关切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主张与各国人民结伴而行,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全球治理新理念。为破解当今世界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全球治理层面和高度,深刻反映出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全新的价值定位。
  参考文献:
  [1]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J].民心,2021(7):6-8.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1).
  [8]大道之行——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解说词(第一集)[N].北京日报,2017-08-29(3).
其他文献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中国国民党章程》,《宣言》重新阐释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确认了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选举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张国焘、于方舟、韩麟符、沈定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或中央候补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譹?訛成立不到四年、党员不到400名的中国共产党,竟成为国民党内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亦是辛亥革命110周年。“以史为鉴,方知兴替。”举国上下及海内外华人隆重纪念,是具有划时代深远意义的。我是以一个后代的身份及视角来审视及论述辛亥革命的。从我的外曾祖父张难先,祖父林薰南,父亲林上元,从同盟会辛亥革命及武昌首义,东征北伐,抗日战争,直至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长达一个世纪以来,我的家庭和亿万中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历尽艰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现就我个人耳濡目染所知、所做的事实,分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因个人水平和局
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明知”幼女在强奸罪中的法律定位以及“明知”的内涵存在认识上的分歧,从而对“明知”的证明造成影响.应当在责任主义原则的立场上分析这一要素的法律定位
摘 要:“民国”时期因为新旧时代嬗变的社会背景,新儒学流派新生的同时伴随着一众优秀新儒家学者的涌现。张君劢作为其中一员,其新儒学思想体系可以用两层面三维度来概括,即形而上和形而下两层面,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和文化复兴三维度。“内圣外王”作为近现代新儒学流派发展根本方针,如何在实现“内圣”的同时拓新“外王”道路,可谓是几代新儒家学者为之努力的方向。当前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后现代性问题层出不穷,如何
随着宠物饲养数量的不断增加,动物伤人已经成了我国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但是,在我国既有法律体系之中,这一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在域外国家与地区之中,以刑法手段对危险动物
摘 要:权力或国家利益与道德的关系是汉斯·摩根索研究的重点。基于世界的利益冲突性与对抗性的理论前提,立足于以生存与延续为基本、权力欲占支配地位、兼具多元且理性特点的人性的分析,争夺权力成为国际政治的必然。为使国家与世界不致在权力斗争中走向毁灭,限制权力、求取和平便成为永恒的主题。限制权力的两条路径分别指向权力与道德的双重维度,权力路径的意涵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即权力均衡;道德路径的意涵是以道德制约权
第三人利用受托代为行贿、受贿之机截留贿赂的行为中,贿赂财物不因被不法行为所利用的“被动状态”而丧失受法律保护的资格;防止贿赂被其他不法行为再度侵害和肆意践踏之必要
摘 要:人才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在斗争中不断争取、吸引、汇聚和培育优秀人才,从而保证党的目标顺利实现的奋斗史。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形成了人才集聚的四个高峰期——延安时期的“投奔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归心潮”和“归国潮”、改革开放初期的“解放潮”以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才集聚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四个人才集聚高峰期的历史经验表明,人才集聚必须有一个人心
摘 要:人们习惯于将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视为一个整体,但对危机管理中的府际协作问题却重视不够。政府职能、危机的扩散性和资源有限性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以协作的方式应对危机,并树立维护安全、提高效益等共同目标。在府际协作达成中既有公共利益等正向驱动力因素,也有地方主义等负向驱动力因素,多种因素在同一场域下进行博弈从而产生主动协作型、命令协作型等协作模式。  关键词:公共危机;府际关系;协作模式  中图分类
“三步骤”认定国家工作人员,第一步看职责,即是否从事公务,在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第二步看委派主体是否具有委派资格,在非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