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也是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本文阐述了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提出了创新教育观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提升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创新教育观;高职计算机教学;应用
随着目前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基础工具。高职院校学生要想在信息时代下适应社会发展与企业用人需求,就需要具备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计算机知识所覆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其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且更新速度较快。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以创新教育观开展计算机教学,并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
一、创新教育的概论
1.内涵。创新教育是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以创新理念为导向,以创新的基本性原理与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创造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创新手段和创新条件的新型教育模式。
2.特征。创新教育理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课程活动开展的实践性与参与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创新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个性的培养,通过个性化教学模式,充分凸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育观在高职院校計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企业的创新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创新性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需要将培养创新意识作为办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1.创新教学理念。计算机与其他类型的课程相比,有着更强的实践性与灵活性,对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当注重对教学理念的实时更新,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通过正向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理念,充分把握课程中的创新因素,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并鼓励个性化与自由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2.启发式教学。在素质教学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有的高职院校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往往比较被动,导致学习积极性大大下降。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现象,利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活动,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促进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和进步。创新教育观强调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和个体性,注重对每一个个体开展个性化教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观察与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并发掘其独特之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和观点。有的高职学生喜欢编程、3D引擎制作,也有的喜欢写公众号、制作网页,教师应当在了解学生的喜好之后,鼓励其付诸实践,并在计算机课程中着重针对相关学生进行提问,促进其实践技能水平的提升,使其实现个体技能的发展。
4.建立完善的线索引导体系。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是一种标准性、实践性的操作。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始时需要重点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如Word、Excel、PPT、Windows画板等内容,通过基础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并基于此调整教学计划。
5.采用实验验证方式。创新教育观包括对教学实验方法的创新,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中,教师可通过创新实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保证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应当拓展教学范围和内容,重点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创新。教师可将“数据库的创建”“报表创建”等实验课程进行整合,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6.采用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为了提升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技能,教师可采用实践教学法,按照“验证试验—设计实验—创新实验”的步骤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先给定实验课题和方向,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结果的总结;然后对实验进行验证,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三、结语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要将课程内容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丽英.创新教育观下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探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15-117.
[2]韩慧.基于创新教育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6).
关键词:创新教育观;高职计算机教学;应用
随着目前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基础工具。高职院校学生要想在信息时代下适应社会发展与企业用人需求,就需要具备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计算机知识所覆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其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且更新速度较快。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以创新教育观开展计算机教学,并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
一、创新教育的概论
1.内涵。创新教育是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以创新理念为导向,以创新的基本性原理与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创造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创新手段和创新条件的新型教育模式。
2.特征。创新教育理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课程活动开展的实践性与参与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创新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个性的培养,通过个性化教学模式,充分凸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育观在高职院校計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企业的创新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创新性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需要将培养创新意识作为办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1.创新教学理念。计算机与其他类型的课程相比,有着更强的实践性与灵活性,对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当注重对教学理念的实时更新,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通过正向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理念,充分把握课程中的创新因素,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并鼓励个性化与自由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2.启发式教学。在素质教学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有的高职院校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往往比较被动,导致学习积极性大大下降。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现象,利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活动,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促进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和进步。创新教育观强调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和个体性,注重对每一个个体开展个性化教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观察与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并发掘其独特之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和观点。有的高职学生喜欢编程、3D引擎制作,也有的喜欢写公众号、制作网页,教师应当在了解学生的喜好之后,鼓励其付诸实践,并在计算机课程中着重针对相关学生进行提问,促进其实践技能水平的提升,使其实现个体技能的发展。
4.建立完善的线索引导体系。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是一种标准性、实践性的操作。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始时需要重点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如Word、Excel、PPT、Windows画板等内容,通过基础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并基于此调整教学计划。
5.采用实验验证方式。创新教育观包括对教学实验方法的创新,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中,教师可通过创新实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保证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应当拓展教学范围和内容,重点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创新。教师可将“数据库的创建”“报表创建”等实验课程进行整合,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6.采用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为了提升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技能,教师可采用实践教学法,按照“验证试验—设计实验—创新实验”的步骤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先给定实验课题和方向,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结果的总结;然后对实验进行验证,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三、结语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要将课程内容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丽英.创新教育观下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探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15-117.
[2]韩慧.基于创新教育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