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还有书籍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已经很久没读完一本书了,一年里,零零散散打开了很多书,却都只是翻开五六页,运气好的书会被我翻到中间,随后停止。我可以把未完成阅读功课归咎于日益繁忙的工作,也可以抱怨日常的信息接收愈发碎片化,导致无法专心,或许还可以强调,自己每天在工作、通勤上耗费了太多精力,回到家里只想躺平,丝毫提不起精神去做别的。总之,能找到一万种理由不去读书。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懒。
  然而这并不影响我每个月购买2至3本纸质书的习惯。近几个月,我的枕边又新增了几本 “经典”: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卡夫卡的小说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还有许多新发掘的作者的书,比如袁哲生、布尔加科夫、接受《巴黎评论》采访的作家们。
  在过往,书籍是权力和影响力的象征,古人皓首穷经,连一个字也要解释出不同的涵义。而现在,书籍是文化,也是商品。书籍作为商品,能够大范围地印刷、复制乃至电子化,这给了我们这些普通民众获取智识和理解力的可能。越来越方便的阅读形式——手机、pad、kindle,反而使得纸质书作为商品的意味更浓。油墨和纸张毕竟实体存在,拿来、买来,就多了一丝“收藏”的况味。
  买书肯定要翻看,但不一定要读完。中学时候,常和我妈一起逛书店,挑选了几本新书准备结款时,我妈肯定会说一句:“又买新的,之前的看完没有?”但常买书的人肯定知道,书怎么可能读得完呢?尤其21世纪的读者们,早已有了很多其他的选择,短视频、视频课、听书,书又何必一定要用读的形式?而且,“买书”与“读书”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从书店书架上抽出,从网上下单邮寄到家,“买了”是一个完成的动作,“读书”则是一个持续的行为,这个行为没有“买”那么直白,那么干脆,往往伴随着思考和一定程度的痛苦。于是我也逐渐放松下来,享受“购书”的乐趣,而减少了“读书”的痛苦。
  但不光是阅读,其实近年来,或许是减少了关注书籍内容的缘故,我也开始留意起装帧、排版、编辑这些部分。有时,会因为好的封面,留意起一位此前不太了解的作家。有时也会因为同一系列的包装装帧,强迫症似的要凑齐这一系列的书,摆放在书架上,整齐划一,颇有满足感。也是这两年才留意到,写作的作者固然伟大,但把书编辑成型、印刷成册,责任编辑、封面设计、版式校对都有不可忽视的功劳,也因此,我近来特别喜欢看前言、后记,也喜欢反复去看书籍的封面,琢磨封面和内容的匹配程度。
  Bilibili有一套微纪录片《但是,還有书籍》,带我们了解了编辑、封面设计、绘本作者、把书作为艺术品的艺术家的心路故事。实际上,书籍有什么伟大的呢?拆分开来,不过是油墨和纸张的结合罢了。但就是这样神奇的魔术,出现了千变万化的组合,让人心安。
  而到了我们这个“后古登堡”的年头,媒体多样,资讯爆炸,大家连在一个网页停留一分钟的耐性都没有,短视频看前5秒,若不“值得一看”,便毫不留情地滑走。
  但是,还有书籍;好在,还有书籍。
其他文献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20世纪奥匈帝国德语小说家,犹太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1904年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9月22日晚至翌日清晨,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弗朗茨·卡夫卡一生多次与人订婚,却终身未娶。19
期刊
风儿在空中打了个旋,吹落了枝头上的瑞玉,也凉透了我微微汗湿的手。  这一步要怎么走?我举起棋子的手又黯然落下,如秋风裹挟的花瓣那般无力。难道非要爷爷让我几子我才能赢吗?我不禁摇了摇头。  对面的爷爷神态自若,眼睛虚眯,几根髯须在风中舞得欢快,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他额前的每一道皱纹都闪烁着智慧的光泽,仿佛无论我展开什么攻势,他都能輕松化解。  “要不,我让你几子?”爷爷温润的声音在我耳畔响起。让我
期刊
冬日的凛冽寒风终究还是吹倒了外婆,她不得不住进医院。我和母亲去医院看她时,她苍白的脸已经变得红润了。母亲和外婆聊得很开心,见此,我便独自走了出去。  无意中我走到了重症病房。那里面的人,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或闭眼,或瞪着干涩无神的眼睛望着天花板。他们无一不是骨瘦如柴,两颊深深地凹陷,灰白的肤色透不出一丝生机与活力,死气沉沉的空气中只有仪器的滴滴声,我感到一阵心惊。  我匆匆走着,终于在一间病房里看
期刊
韩国女性导演郑在恩,这也许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她并不是一位高产的导演,至今不过留下了三部长篇作品。其中,2001年的《猫样少女》是郑在恩从艺术学校毕业后拍摄的长篇处女作。  作品讲述了无话不谈的五个女高中生,毕业后没有上大学,在看重学历的韩国各自选择面对残酷社会的过程。五人中,父母离异的慧珠在证券公司打杂,梦想可以成为职业女性;父母双亡,想成为绘画设计师却找不到工作的智英,和爷爷奶奶住在一个似乎
期刊
张淑英看了一眼墙上的钟,10点10分了,一秒不差,两根针像张开的翅膀向上扬着。  课间休息了。  她放下报纸,慢慢站起来,走进卫生间解了个手,一层层整理好衣服,系好裤子。然后洗手,她从来不用洗手液,只用药皂。洗干净后走进客厅,用茶壶里的凉开水和热水瓶里的水,兑出一杯大概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喝掉。再然后走到门边,贴着门缝儿,倾听。今天气温有些低,防盗门微凉,不过耳朵原本很凉,还算和谐。  外面一点
期刊
住野夜的《胰脏物语》一书曾被翻拍成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在充盈着泪水与感动的影片结束后,我翻开了这本书,读完后不免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在十余岁的年纪罹患难以疗愈的疾病,是否是一种真正的不幸?  我想我会给予否定的回答。即便会失去未来几十余年的人生,但我认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其实是幸运的。她有支持她的家庭,有与她长期相伴的挚友,也有素不相识之人赠予她最大的善意,支撑着她将想要完成的事情一一达成。  故事从男
期刊
记得有一期兰姐推荐过果麦的《给孩子读诗》,那本书从选诗到书本的装帧都透着一种天真童稚的味道,很适合小学、初中的同学阅读。本期兰姐要推薦由诗人北岛选编的《给孩子的诗》,它更适合初高中生读,尤其是曾被2019年山东省高考模拟题那首《刈禾女之歌》“惊吓过”的同学,更适合拿这本诗集来练练手。  可以说在现代文阅读板块,现代诗的读懂门槛比小说和散文都高。很多同学常常拿着一首现代诗束手无策。之所以会看不懂,最
期刊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杜牧在转发一条唐朝的锦鲤。  君不见,板凳十年冷,寒窗十年苦;千军帐前羽扇纶巾,君不见,二十年来《六韬》不易。哪里有什么东风之便?一千五百年前赤壁那场漫天战火,不过是上天给勤奋刻苦的少年周瑜的一点小奖励。换句话说,好运只不过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  现代人对锦鲤的热衷,对好运的崇拜,实则是一种焦虑的体现:担心忍让之后换不回理解,担心努力之后换不来结果,担心被“
期刊
我听过一个很短却很经典的寓言故事:一个人遇到了上帝,上帝看在他辛勤劳作的分上,答应实现他一个愿望,无论他想要什么都行。但同时,他的邻居会得到双倍他所得到的东西。这个人一开始很开心,但转念一想:如果他要一个大房子,那他旁边的邻居就会有两倍他那么大的房子;如果他要一台跑车,邻居便会有两台。他思索良久,说道:上帝,请你让我失去一条腿吧!这个故事讲的是人们的嫉妒心,也是资源分布不均将“双赢”生生变为“双输
期刊
“觀”,小篆写作“观”,典型的形声字,《说文解字》说是“从见雚声”。但这“雚声”之“雚”,且看,下边是“隹”,短尾鸟,上边是一双大眼睛,合起来就是猛禽瞪着大眼睛在看,再加上“见”,大概是强调“见”的不一般。《说文解字》解释为“谛视也”,即仔细地看,原来是形声兼会意字。《现代汉语词典》只说是“看”,应该是对于我们今天用“观”字如“看”字——比如“走马观花”——的一种迁就吧。而今天常用的“观察”可以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