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伴黏膜下层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n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早期食管癌伴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2015年6月—2018年2月间,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采用ESTD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术后病理证实病灶<1/3食管管周,且伴有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病例87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纤维化程度分成轻度纤维化60例(ESTD 31例、ESD 29例)和重度纤维化27例(ESTD 16例、ESD 11例),比较同一纤维化程度时两种手术方式的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以及出血、肌层损伤、穿孔、颈部皮下气肿和术后狭窄的发生率。

结果

对于伴有轻度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患者,ESTD的整块切除率[96.8%(30/31)比82.8%(24/29),P<0.05]和完全切除率[96.8%(30/31)比75.9%(22/29),P<0.05]明显高于ESD,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ESD[6.5%(2/31)比17.2%(5/29),P<0.05],剥离速度、术中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术后狭窄发生率与E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手术方式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和颈部皮下气肿发生。对于伴有重度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患者,ESTD的剥离速度快于ESD[(12.3±2.8)mm2/min比(7.1±3.2)mm2/min],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狭窄发生率与ESD相近,术中出血发生率[12.5%(2/16)比54.5%(6/11)]、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18.8%(3/16)比54.5%(6/11)]、穿孔发生率[6.3%(1/16)比27.3%(3/11)]、颈部皮下气肿发生率[6.3%(1/16)比27.3%(3/11)]低于ESD,两种手术方式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术后12个月2例行ESD和1例行ESTD患者局部复发,术后24个月1例行ESTD患者发生异时癌。

结论

ESTD能安全、有效切除伴有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对于伴有轻度黏膜下层纤维化者,ESTD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治疗效果方面;对于伴有重度黏膜下层纤维化者,ESTD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治疗安全性方面。

其他文献
奥狄括约肌压力测定(sphincter of Oddi manometry,SOM)是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联合的技术,用于评价胆管及胰管括约肌功能。由于SOM有并发胰腺炎的风险,并对ERCP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使其开展受到限制。SOM方法分微型传感器法和灌注法两大类,灌注法中使用可抽吸液体导
向肠腔内突出的结肠憩室,形态上类似肠息肉,易被误诊而切除,导致术后医源性肠穿孔、感染等不良事件。本文报道了1例拟行新型冷切除术治疗的"肠息肉"病例,术中黏膜下注射含亚甲蓝的溶液后抬举不良且无明显界线,继续注射后病灶处的内镜下表现异常,最终诊断为"息肉样"肠憩室,从而避免了误切。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于2013年6月—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结直肠LST行内镜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病变的内镜学特征和病理学特点。用单因素分析寻找癌变的影响因素,对于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了323例患者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9年10月天津市人民医院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并经EUS及手术切除后病理学确诊的229例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资料,分析病变的位置分布、种类、EUS特征及EUS初步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结果病变部位以直肠[44.9
恶性黑色素瘤胃转移临床罕见,本文介绍1例以消化道不适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的患者,该患者既往有黑色素瘤病史,结合病理、内镜、临床等检查,最终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胃转移。
目的验证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非治愈性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系统——"eCura system"的临床适用性。方法2012年1月—2018年3月,因早期胃癌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行ESD治疗,且术后病理提示ESD非治愈性切除的155例病例被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eCura评分系统对病例进行评分,按评分结果分成
目的探讨全结肠靛胭脂染色内镜在大肠癌高风险人群肠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500例准备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大肠癌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肠镜检查,试验组行全结肠0.2%靛胭脂喷洒染色肠镜检查,主要对比分析2组间息肉、腺瘤患者的发现率。结果研究期间72例因肠道准备差、肠镜检查失败、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病等原因被剔除,最终共428例纳入数据分析,其中试验组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早期消化道肿瘤微创治疗的重要方式,但其技术难度大、操作耗时长,并可能导致出血、穿孔和狭窄等不良事件。随着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工作的推进,ESD的临床普及度逐渐提高,但目前ESD相关不良事件及防治策略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对国内外ESD不良事件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基于现有证据及领域专家意见,对食管、胃和结直肠
目的初步研究单纯经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住院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纯经内镜乳头球囊扩张取石组(EPBP组,n=30)及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取石组(ESBD组,n=30)。比较经内镜取石时间、X线暴露时间、一次性取石率、碎石率及术
神经束膜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发生于胃腔者罕见。胃神经束膜瘤一般预后较好,恶性变较为少见,将其与具有恶性潜质的肿瘤进行鉴别尤为重要。因胃神经束膜瘤与其他实体瘤形态相似,正确诊断具有挑战。本文报道1例胃神经束膜瘤内镜下诊治过程,旨在为胃腔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起到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