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诊断恶性黑色素瘤胃转移一例

来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fp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黑色素瘤胃转移临床罕见,本文介绍1例以消化道不适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的患者,该患者既往有黑色素瘤病史,结合病理、内镜、临床等检查,最终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胃转移。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素、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可溶性黏附分子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8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参照Child-Pugh分类法将其分为Child A组39例、Child B组27例、Child C组20例,比较三组患者血清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抽取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7例。根据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前是否出现再出血症状分为两组,即再出血组18例,非再出血组79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前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97例aSAH术前患
因存在淋巴结转移风险,当内镜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未能治愈性切除病灶时需考虑追加治疗。但目前何种情况需追加治疗及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暂无定论。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指出内镜非治愈性切除的浅表性食管癌实际淋巴结转移率高、肿瘤复发风险大,应追加食管癌根治术或放化疗。
Mirizzi综合征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因胆囊管结石等引起梗阻性黄疸、胆管炎、胆囊胆管瘘等的临床综合征,目前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近期我中心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体外冲击波碎石、SpyGlass三者联合成功治疗1例Ⅰ型患者,取得良好效果。
目的初步评价一次性电子胃镜和一次性结肠镜用于消化道检查及配合手术器械进行诊治的性能和安全性。方法应用EndoFresh®一次性电子内镜系统对拟行消化道检查的2例患者行消化道内镜检查,同时进行规范化采图,对内镜操作性能、内镜图像质量以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2例患者在静脉全身麻醉状态应用一次性胃镜和一次性结肠镜成功完成上消化道及全结肠检查。应用一次性内镜顺利完成规范图像采集,内镜吸气、送气及送水,大小
目的比较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and primary suture,LBEPS)联合LC,治疗
奥狄括约肌压力测定(sphincter of Oddi manometry,SOM)是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联合的技术,用于评价胆管及胰管括约肌功能。由于SOM有并发胰腺炎的风险,并对ERCP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使其开展受到限制。SOM方法分微型传感器法和灌注法两大类,灌注法中使用可抽吸液体导
向肠腔内突出的结肠憩室,形态上类似肠息肉,易被误诊而切除,导致术后医源性肠穿孔、感染等不良事件。本文报道了1例拟行新型冷切除术治疗的"肠息肉"病例,术中黏膜下注射含亚甲蓝的溶液后抬举不良且无明显界线,继续注射后病灶处的内镜下表现异常,最终诊断为"息肉样"肠憩室,从而避免了误切。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于2013年6月—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结直肠LST行内镜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病变的内镜学特征和病理学特点。用单因素分析寻找癌变的影响因素,对于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了323例患者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9年10月天津市人民医院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并经EUS及手术切除后病理学确诊的229例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资料,分析病变的位置分布、种类、EUS特征及EUS初步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结果病变部位以直肠[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