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山针阔混交林通量观测源区分布及特征

来源 :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i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的通量观测要求下垫面均匀一致,然而在实际观测中,地形往往非常复杂。尤其是丘陵山区森林植被覆盖的区域,不同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对该区域的碳通量观测影响很大。本研究利用Kljun模型和ART Footprint Tool,对浙江凤阳山针阔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2017年全年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探究该区域涡度相关系统在不同季节、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的通量源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受地形的影响,研究区内全年盛行东北风(0—90°)和西南风(180—270°);因此,通量的源区分布也主要在东北和西南方
其他文献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6.22%提高
基于陕北地区1990、200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单位面积生态系统价值当量因子法、格网法、探索性空间数据法(ESDA),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规律,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ESV的影响。结果表明:(1)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果显著,工程实施后共有297066.15 hm~2耕地转化为林地和草地,林草覆盖率由57.33%增长至60.
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央政府提出了统筹城乡、城乡一体的战略部署,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由此,切实解决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的城乡旅游二元制结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