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迷路进路与经耳囊进路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jk38830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神经瘤的发病率居颅内肿瘤第三位,是桥小脑角最常见的肿瘤。有关听神经瘤的治疗方式包括密切随访、放射治疗、手术治疗等。多数耳外科、脑外科专家认为手术切除肿瘤为首选治疗方式。具体手术方式分为牺牲听力(经迷路进路和经耳囊进路等)和保留听力(颅中窝进路和乙状窦后进路)两大类,而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残余听力是选择手术进路的主要参考因素。

其他文献
喉癌和下咽癌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喉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且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目前国内多数大中型医院都能开展喉癌的手术治疗,但是在喉癌治疗的规范化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下咽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恶性程度高,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时肿瘤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并多伴有颈淋巴转移。除了一部分患者切除下咽肿瘤的同时需要考虑保留喉功能外,还有一些患者在切除肿瘤后,还需要应用各种不同的方法
目的探讨肌肉再生潜力指标肌形成蛋白(myogenin)和纤维化相关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在长期失神经环杓后肌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开展晚期喉神经修复时限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不同时限喉返神经损伤患者的环杓后肌标本按神经损伤时限分为4组:0.5年以上组(12例)、1年以上组(10例)、2年以上组(8例)、3年以上组(
患者 女,26岁。以“发现右侧鼻腔肿块4年、鼻塞4周”为主诉就诊。4年前挖鼻时感觉右侧鼻腔有肿块,无任何不适,未予诊治。4周前感冒后出现右侧鼻塞,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右侧鼻腔新生物,即来我院,门诊以“右侧鼻腔新生物”收住院。体检:外鼻无畸形,右侧鼻腔可见一暗红色新生物,表面光滑,质中,基底较广,位于鼻中隔右侧面中后部,与周边黏膜边界清楚,堵塞右侧鼻腔。
Rhinology World2009(2009年世界鼻科学大会)于2009年4月16~19日在美国东部城市费城召开。这次学术会议是把四个专科学会的年会放在一起统一举办,包括国际鼻科学会(International Rhinology Society,IRS),国际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学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ection and Allergy of the
患者,女性,56岁,因声带麻痹气管切开术后4年要求拔管于2008年11月入院。患者1982年曾因鼻腔反复出血在某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诊,患者出院小结记录:该院病理确诊为“鼻腔恶性肉芽肿”,
目的探讨经鼻局部给予脂质体包裹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基因治疗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小鼠模型鼻黏膜、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的调节作用及相关因子IL-5的影响。方法采用6—8周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AR组、基因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12只。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激发建立AR模型
由于慢性鼻-鼻窦炎(也称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结论尚不十分清晰,在诊断定义、分型及选择治疗方案等方面尚存有争议。近年来,以欧美为主的学者们相继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鼻-鼻窦炎诊疗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这些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反映了各国学者们对慢性鼻-鼻窦炎诊疗研究的重视。1997年制定的海口标准对我国开展鼻内镜外科手术、评价手术后疗
患儿,女,8岁,因“左侧口角歪斜50余天”于2008年1月21日就诊于我院面神经研究室。患儿发病前有感冒症状,发病突然,早上起床后其父母发现患儿口角歪斜,左眼闭合无力,渐进性加重,1个月前开始出现左眼闭合不全,抬眉左侧无力,额纹消失,左鼻唇沟变浅。无发热、头痛、眩晕,无恶心、呕吐,无耳鸣、耳闷及听力下降。四肢活动正常。发病后在外院一直行营养神经、抗炎、消除水肿等药物治疗,均未见效。查体:双侧耳后乳
患者男,58岁,因声音嘶哑1周余于2008年1月5日收治入我院。患者1周前误咽鱼刺,当时大量吞咽饭菜后,自觉咽痛及异物感减轻,故未到医院就诊。2d后出现声音嘶哑,异物感,吞咽痛不明显,无气急,进食无梗阻,到当地医院就诊,咽喉检查未见异物,行食管吞钡X线检查未见异物,以喉炎处理。但声嘶逐渐加重,1周后来我院。主诉声音嘶哑,无明显咽痛及吞咽痛,无气急,无吞咽困难。体温正常,颈部皮肤无红肿、无压痛。专科
由于非返性喉返神经是临床罕见的解剖异常,在施行甲状腺切除术中,如不采取预先显露或解剖喉返神经极易造成损伤。我们近年来曾分别遇到左侧非返性喉返神经和右侧非返性喉返神经患者各1例。现将后者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