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倡导教学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教学要注重学生主体参与,注重师生互动,注重展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播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了突出的变化,数学课堂教学也随之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
误区一:片面追求合作学习而忽视其实质
教师片面追求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不论难易,也不管是否有讨论价值都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结束了。而学生方面,由于知识水平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在讨论时缺乏深层次的交流与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和建议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旁观者,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被打压。
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选取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可合作性和可评价性;其次,,教師对合作学习的目标确定要适当。尽管合作学习注重突出教学的情境功能,追求三维目标的均衡达成,但客观地说,一节课不可能将三维目标一并实现。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组织不同的合作形式,有侧重地实现一类或两类目标;、再次,教师在评价合作学习时,要以“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作为评价合作学习的目标和尺度,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同时,评价合作学习应注意将学生以往的学习成绩与表现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贡献进行比较,这种做法使全班学生都受到奖励,取得进步,并由此走向成功,避免了小组成员间不合作现象的出现。另外,合作学习要保证充分的时间,让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误区二:片面追求探究式教学而忽视其他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以课堂内容为基础,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倡导探究式教学方法应该是切实可行的,但有的教师既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适应于探究,一提到数学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其他的教学方式都忽视了。我们在教学时要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启发法、分层教学法等不能全盘否定,要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或策略。
误区三:片面追求学生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过程。从教和学两方面考察,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导,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新课程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是有的教师为追求师生互动,把传统“满堂灌”变为“满堂间”。“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割裂得支离破碎,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课堂对话庸俗化, “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教师一问到底,杂间碎答,重点不突出,缺少针对性,主次不明,几乎没有对教材的精讲、分析,学生疲于应付。
因此,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把握住教学重点和提问艺术,诱导学生探索,点燃其思维火花,高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形成教学发展的合力。
误区四:片面追求课堂活动而忽视学生体验
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活动,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动中学”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也没有反思。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进行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建构过程,使数学活动实现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
误区五:片面追求课堂趣味性而忽视科学性
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但有的教师为追求课堂趣味性,一堂课以趣味故事开头,以诗歌散文结尾,中间还夹杂着小游戏、顺口溜、小品剧,气氛的确很浓,却忽视了数学学科的性质,忽视学科性、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既感到有兴趣,又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数学素养。
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了突出的变化,数学课堂教学也随之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
误区一:片面追求合作学习而忽视其实质
教师片面追求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不论难易,也不管是否有讨论价值都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结束了。而学生方面,由于知识水平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在讨论时缺乏深层次的交流与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和建议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旁观者,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被打压。
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选取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可合作性和可评价性;其次,,教師对合作学习的目标确定要适当。尽管合作学习注重突出教学的情境功能,追求三维目标的均衡达成,但客观地说,一节课不可能将三维目标一并实现。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组织不同的合作形式,有侧重地实现一类或两类目标;、再次,教师在评价合作学习时,要以“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作为评价合作学习的目标和尺度,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同时,评价合作学习应注意将学生以往的学习成绩与表现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贡献进行比较,这种做法使全班学生都受到奖励,取得进步,并由此走向成功,避免了小组成员间不合作现象的出现。另外,合作学习要保证充分的时间,让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误区二:片面追求探究式教学而忽视其他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以课堂内容为基础,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倡导探究式教学方法应该是切实可行的,但有的教师既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适应于探究,一提到数学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其他的教学方式都忽视了。我们在教学时要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启发法、分层教学法等不能全盘否定,要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或策略。
误区三:片面追求学生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过程。从教和学两方面考察,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导,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新课程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是有的教师为追求师生互动,把传统“满堂灌”变为“满堂间”。“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割裂得支离破碎,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课堂对话庸俗化, “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教师一问到底,杂间碎答,重点不突出,缺少针对性,主次不明,几乎没有对教材的精讲、分析,学生疲于应付。
因此,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把握住教学重点和提问艺术,诱导学生探索,点燃其思维火花,高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形成教学发展的合力。
误区四:片面追求课堂活动而忽视学生体验
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活动,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动中学”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也没有反思。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进行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建构过程,使数学活动实现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
误区五:片面追求课堂趣味性而忽视科学性
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但有的教师为追求课堂趣味性,一堂课以趣味故事开头,以诗歌散文结尾,中间还夹杂着小游戏、顺口溜、小品剧,气氛的确很浓,却忽视了数学学科的性质,忽视学科性、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既感到有兴趣,又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