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教学的实践探究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haiyand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当前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教学的实践路径就成为当务之急。在课堂教学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多样化策略的有效运用,有利于中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初中德育;课堂教学;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融入
  初中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德育课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何在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
  一、立足课堂,文化浸润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用文化精髓来浸润学生的心灵,要求我们努力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1.善用教材资源
  目前,全国各地初中德育课除初一年级外使用的教材版本并不一致,一线德育课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资源,深入挖掘教材中可用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每个版本的教材都可以挖掘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元素,尤其是新初一年级统一使用的部编人教版新教材,在编写上特别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材在谈到发掘生命的力量时,引用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探讨教师职业这一话题时,先用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引入,接着在“相关链接”栏目中介绍了孔子及其《论语》中体现的教育思想;在探讨“养护精神”这一话题时,“探究与分享”栏目提供的探究情境中,有学生穿传统服饰“经典诵读”的图片、学生学习“茉莉花茶制作”的图片。教材中这些现成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我们要善于利用,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和路径,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比如,在讲“认识自己”这一题目时,教材上有老子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么教师就可以这样引领: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意思是能了解、认识别人是有智慧的表现,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这就是老子提出的精神修养的问题。古人告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最难能可贵的。我们对这些现成素材的恰当使用和适当拓展,可以向学生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再配合设计一些学生可以参与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上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要坚持不懈地以丰富的民族宝藏来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2.善抓教育契机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学生从关注自身到关注社会和国家,他们的视野日益开阔。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点,从学生关心的实际生活出发来寻找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
  第一,在一些重要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即将到来时,我们要善抓节日的契机,在课堂上相应地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比如,清明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在课堂上开展与这一节日相关的教学活动。昌平区第四中学的一位教师进行了积极尝试,设计了“史话清明”“诗话清明”“礼话清明”“祭话清明”几个形成系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草木萌发的芳春季节,欣赏世代相传的优雅诗词,体悟缅怀先人的传统习俗,促进他们对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激发传承民俗文化的主动性。
  第二,以区域举办的各种嘉年华活动(文化嘉年华、农业嘉年华、科学嘉年华、艺术嘉年华等)为契机,给学生提供参与嘉年华的机会,并在课堂上分享交流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体验和感受。比如,昌平区每年都组织学生到兴寿农业嘉年华参观体验,嘉年华的农业文化主题区就展示了我们的“二十四节气”等内容,教师就可以展开给学生讲解:“二十四节气”早已成为中国人共通的文化基因,在今天仍具有多方面的实用价值,对农业生产、文学创作、民俗文化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学生,我们应保护和传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这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三,提取国际国内重大时事中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因素,在“时事播报”环节边讲评新闻、边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给学生以启迪。如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中方给出了“国事访问 ”的高规格接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在故宫接待特朗普总统及夫人梅拉尼娅,宝蕴楼茶叙、逛宫殿、看文物、听京剧,场面祥和友好,中华传统文化成为连接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虹桥和纽带。
  总之,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把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就可以逐步提升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善创文化情境
  初中德育课程要求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生成知识、形成观点,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就成为课程实施的特点之一。所以,适时创设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情境,让孩子在情境中进行思辨、探究,他们就会发自内心地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去积极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比如,在讲到“诚信”这一话题时,我们给学生的情境是“尧咨卖马”。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没人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他走进马厩,没看到这匹马,于是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被陈尧咨(当时为翰林学士)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谏议马上召来儿子,批评他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人还不能管住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命人赶紧去追回马,并把钱退给买家。他嘱咐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由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1] 结合这一故事設计开放式题目:“你赞同陈谏议的做法吗?为什么?”让学生分组探究,最后教师归纳引领,点明陈谏议的做法体现了中华民族为他人着想、以诚待人的传统美德。有的教师还让学生以小品表演的形式再现这个故事,学生在体验、探究中加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和认识。
  二、综合实践,文化立意   北京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自2015年底开展以来,各区、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开展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结合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很多区和学校都提炼出了值得借鉴推广的宝贵经验。
  1.要有形式、有内涵
  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兴趣,在学科教师指导下开展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主题活动选定后,既要关注开展形式,又要注重挖掘内涵。比如,北师大昌平附属学校开展了“古韵汉服——汉服欣赏与制作”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该活动设计的四个环节分别为:汉服简介及文化内涵、汉服舞蹈表演、汉服制作解析、汉服制作初体验。在活动中,学生穿着汉服表演之前编排的舞蹈动作,在表演和欣赏中感受汉服之美;通过亲手制作汉服,直观认识汉服的构造与功能。丰富的活动设计,尤其是穿着汉服表演舞蹈的环节,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承载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这一主题活动不仅注重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注重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入学生的内心,浸润学生的心灵,因而获得了2016年北京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优秀任务单奖。
  2.要有跨越、有融合
  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怎样做才可以使学生既入脑入心、又切实践行?这是个非常值得探究的话题。初中德育课的特点之一就是综合性,所以与其他学科通力合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德育目标的达成。家、校和社区形成联动机制,在学科合作中融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使综合实践活动更富有实效性。2017年10月,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召开的“探寻聚落发展 感受时代变迁——北京市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展示与交流·走进门头沟”研讨会,让我们看到了学科融合的优势,学生在走进社区、走进名人故居、走进古道时,史地政三科教师通力合作,融合讲解相关学科知识,学生积极参与聚落的发展。活动中,探寻名人故居刘鸿瑞宅院探寻让学生感受了四合院带来的“和”文化;京西古道遗址的“马蹄窝”带学生穿越历史,经过数百上千年,古道基岩中踩踏出的壮观马蹄窝,体现出时间的韧性,也显示出生活的艰辛。家、校、社区多元支撑,多学科融合,既可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又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获得感。
  3.要有继承、有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生机的关键因素。在组织开展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时,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我们设计一个实践活动是“探寻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八达岭长城站是京张铁路唯一一座地下车站,最大埋深达102米,是目前世界埋深最大的高铁地下车站),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单上的各项任务。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学生结合“天人合一”的思想来看长城站的建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生在查找相关资料和认真观看车站构造后,认识到车站史无前例的埋深,是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八达岭长城、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叠翠”景观以及作为历史经典的青龙桥车站“人”字形铁路。这种做法是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又利用现代科技对自然进行绿色改造和可持續再造,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类例子还有很多,如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典范——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北京生态廊道和城市公园建设的典范——北京未来科学城滨水公园、昌平滨河森林公园,都是可以让学生去感受“天人合一”思想创新发展的鲜活实例。
  总之,初中德育课教师要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规律,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勤于担当,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我们要把握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度、效,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正面教育作用以鼓舞人、激励人,强化文化自信,自觉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和目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无愧于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范培松,李晋荃,廖大国主编.中外典故引用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390.
其他文献
为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关注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运用。为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充分
目前的计算机通常采用布尔计算方法,基于二进制逻辑,使用0和1来进行存储和计算。这种方法需要耗费大量能源并使用无数晶体管。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制出1种新型
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挖掘“学生经验”的价值,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备课的立足点、互动的支撑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着无视学生的经验需求、误判学生的经验水平的现象,这
全面总结和分析了抗冰保电抢险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就重大自然灾害后的电力抢险救灾施工作业中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措施。
目前变电站基本上都完成了综合自动化改造,监控系统在变电站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监控系统有时会遭遇雷电干扰而损坏.加强防雷是监控系统安全运行的一大课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铸造行业准入条件》,从建设条件、生产工艺、企业规模、产品质量等方面设置了铸造行业的准入门槛,
介绍了电力调度系统常用的几种通道技术,并着重描述了一种利用无线商用网络进行实时数据传输的通道技术。该技术适用于末端变电站、小型火力发电厂、箱式变电站等分散小数据量
8月l9日11点1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1颗波兰小卫星。
摘 要:一场被现实“逼”出来的文科综合课改革在浙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面对与思想政治课的职能交叉,面对与历史、地理分科课程的竞争,文科综合课改革面临性质与形态的调整,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特色的社会课有多样化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改革;课程性质;课程形态  我国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已进行近二十年,综合课是此次新课改最大的亮点。作为综合课改革先锋的浙江在综合社会科课程改革方面
摘 要:理性精神是人的理智、自主、反思的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批判和反思的理性精神,倡导科学发展的经济理性、依法治国的政治理性、多元价值共存的文化理性、唯物辩证的哲学理性。  关键词:理性精神;经济理性;政治理性;文化理性;哲学理性  理性精神是思想政治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理性精神的素养,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