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外经贸发展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很重要的原因是外经贸发展模式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但是这一模式发展到今天,能量释放已经到了拐点。我国外经贸以日本模式为蓝本、以出口创汇为指针、以欧美市场为主战场、以高速增长为主基调的发展模式,运行到今天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羁绊。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外经贸 发展模式
我国外经贸发展模式可谓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日本模式为蓝本;以出口创汇为指针;以欧美市场为主战场;以高速增长为主基调。我国外经贸发展模式模仿日本模式的痕迹非常明显。日本花了7年时间经济发展水平就恢复到了战前,仅用了25年时间就登上了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的宝座。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日本经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夕访问日本,规划的改革蓝图主要参考了日本模式,尤其是经济增长翻两番计划,很明显受到了日本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经济发展手段的目的性很明确就是要增加创汇功能。如建设经济特区、设立出口加工区、鼓励出口、引进外资等政策措施均与出口创汇目标有直接的联系。国家每年向各外贸企业下达出口创汇指标,并以此作为对企业领导人乃至地方政府官员考核政绩的重要指标。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欧,占到外贸出口的40%,其他市场占的份额很小。我国超常规的外经贸增长速度使世界震惊,甚至超过了日本高速增长时期的增长速度,堪称“世界奇迹”。
我国这一外经贸发展模式创造出的巨大成就使世人瞩目。
一、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外经贸发展成就辉煌
我国外贸总额在世界贸易额中的排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2位,到2004年的第3位,并一直保持到现在,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8%。总的来看,我国外经贸发展成就可以总结为四句话:外贸增长速度超常;外资引进成就辉煌;体制改革脱胎换骨;加工贸易树立形象。
就外贸增长速度而言,2007年我国贸易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比1978年206亿美元增长104倍。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是1978年98亿美元的124倍。进口由109亿美元增长为9560亿美元,增长87倍;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长到1.5万亿美元,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发展速度更是突飞猛进,2002年~2007年进出口总额超过1979年~2001年23年的总和。
就外资引进成就而言,改革开放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要引进外资弥补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技术双缺口的难题。但改革开放初期吸引外资很少,尤其直接投资(FDI)更少,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引进外资的速度大大加快。1983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9.16亿美元,到2007年达到748亿美元,24年间增长了81倍。截止到2007年,我国已经累计吸引直接投资7700亿美元,实有注册外商投资企业28万家,进出口额达到12549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8%,纳税9900亿美元,占总纳税额的20%。目前外贸企业创造全国三分之一的工业总产值,提供就业岗位5000万个,出口企业中外商占到三分之二。我国长期吸引外资在全球排第二位,已经连续15年吸引外资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在全球吸引外资的比重由1990年的1.7%,提高到2007年的5.4%,而且吸引外资的质量也在提高,全球500强企业有450多家已来华投资,吸引研发中心750多家。
就体制改革而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已经完成了由国家垄断为主的集权管理型向以市场主导为主的自由登记制的转变过程。广交会的变化发展浓缩了这个改革过程。1978年4月第43届广交会只有13家企业参展,全国性的行业进出口公司如中粮油等占8家,其余4家为地方进出口公司,到2007年的104届广交会,有37万家企业进驻。1979年第44届广交会迎来了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的进入,打破了外贸与生产分家的局面。1984年9月中央政府通过了外贸体制改革报告,至此,高度集权、垄断的外经贸管理体制被打破,这一年春季广交会,有14家合资企业集体亮相广交会。但这时外贸经营权放开还仅限于国有、集体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仍然被拒之门外。也就是在这一届广交会上,浙江飞跃集团的老总邱继宝为了能在广交会上参展自己的产品,爬墙进入,遭遇被抓罚款的尴尬局面,甚至现在微波炉霸主格兰仕集团的老总梁庆德也是通过办假证才进入广交会的。1999年国家批准了20家私企可以经营外贸业务,这一年的第85届广交会有4家私企首先被批准进入广交会。2004年外贸经营登记备案制代替了外贸审批制。北京龙澳基业食品加工企业的马龙先生以自然人的身份申请备案,注册资金3万元,之前需要100万元。也就是这一年春季广交会,民企首次超过国企(2004年民营企业参展达到3000多家,到2006年增加到5000多家,增长了近1倍;但国有企业却由6000多家下降到4000多家)。至此,外贸体制改革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蜕变。
就加工贸易而言,从1978年9月15日东莞太平手袋厂成为国内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设立开始,我国加工贸易开始了步履维艰的学步阶段,直到2001年日本通产省的一份白皮书首次提到“世界工厂”后,世界才真正认识到中国制造的魅力及其潜力。目前,我国加工贸易额已经占到进出口总额的55%以上,对就业问题的解决以及中国经济的整体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短短的30年发展,我国加工贸易正在经历由OEM(贴牌生产)到ODM(委托设计加工)再到OBM(自有品牌创造)的飞跃过程。昆山经济开发区的成就很有代表性。该区生产了全球八分之一的数码相机;四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还有著名的“樱花”厨具、“统一”食品、“利乐”包装、“捷安特”自行车等众多品牌的出口产品,而这个地区昔日却只是个贫瘠落后的小村子。像这样的工业园区已经在沿海遍地开花,内地也到处生根发芽。再举一个企业的例子,波斯登,2007年纳税3.8个亿,2006年海外销售占到了20%,这个企业是一个叫高德康的农村裁缝创建的,至今企业仍然保留着一辆破旧的二八自行车,两台古董级的缝纫机,这便是创业时的运输工具和生产设备。一个美国人曾经作过一个试验:一年不用中国货,结果生活是一团糟。“中国制造”目前虽然仍未摆脱“低质、低价”的代名词的名声,但是通过企业家们不断的努力,以及越来越多的如“波斯登”等走向国际的民族品牌的诞生和成长,“中国制造”的内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2006年中国设计师谢峰带着自己的“吉芬”(Jefen)品牌,作为第一个成功登陆巴黎时装周开幕秀的中国服装品牌而扬名中外,此次事件也成为中国向着真正的时装大国过渡的一次标志性的事件。由此我们想到日本、德国,以前也都曾为“低质、低价”的“日本制造”、“德国制造”之名声所累,而如今“日本制造”、“德国制造”已经成了高质高价产品的象征,试想“宝马、奔驰、西门子”不是对“德国制造”的最好诠释吗?这也将是“中国制造”的未来!
我国外经贸发展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很重要的原因是外经贸发展模式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但是这一模式发展到今天,能量释放已经到了拐点,再想保持高增长速度是不明智、不理智的。很多观点认为目前我国面临的外经贸发展的困难局面是由美国金融危机传导作用的结果,但实际上美国金融危机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其实更重要是来自发展模式本身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使然。
二、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外经贸发展模式思考
我国外经贸以日本模式为蓝本、以出口创汇为指针、以欧美市场为主战场、以高速增长为主基调的发展模式,运行到今天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羁绊,其危害性已逐渐显现。
第一,我国以日本为蓝本的发展目标虽然都基本实现了,但与此同时,所遇到的问题、积累下来的矛盾也与日本当年的情况有惊人的相似。如本币升值、外贸依存度过高及巨额的贸易顺差、房地产泡沫式增长、劳工高付出低回报等问题同样存在。日本泡沫破裂后的15年间都在为这个泡沫还债:经济萧条、政局动荡、犯罪率上升。1993年的时候,日本人用了22年的时间,终于使人均GDP从世界第18位,达到了世界第一;但到现在,又经过了14年时间,日本的人均GDP从第一回到了第18。无怪乎人们常称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是“日本的又一次战败”。即使到现在,日本经济也未能彻底走出阴影,仍然缺乏经济再次起飞的动力和活力。但是日本当年遇到的国际形势对其有很大的拯救作用,如当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和以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需要大量外部资金和技术的输入;以中国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国家,也需要大量引进外资。这些无不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广阔的海外活动场所。于是,日本大举向海外投资。因此,日本在长期经济停滞、失业人员增多、甚至爆发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社会稳定,没有出现大的社会动乱。而我国目前虽然没有出现如日本一样严重的泡沫经济破灭的情况,但也遇到了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股市楼市已一蹶不振,更为严重的是国际局势已不如日本当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危机,一方面引起了全球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投资需求的下降,更何况我国也不具备日本当年那样的对外投资实力。
回顾日本政府泡沫时代,让我们想起,1949年的美国有名叫莫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不经意地开了同事的一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一定会弄糟。这就是著名的“莫菲定律”。其含义是如果某些细节和隐患能导致错误,那么错误迟早会发生,因此应验了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当年日本的泡沫是漫漫膨胀大的,当泡沫破灭后无数经济学家哀叹“下手太晚了”。当前我国很多经济学家给政府的建议是我们的泡沫不大,不需要过于惊慌,而同时日本济学家则不断地提醒中国政府要高度重视增长隐患。其实,泡沫本身并不是最大的风险,而制度性、体制性的问题有可能是酿成最大风险的根源。为此,变革以日本为蓝本的外经贸发展模式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即高外贸增长速度、高外贸依赖程度、高顺差、高泡沫的发展模式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变。
第二,创汇目标实现的最高成就不外乎获得了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的美名,但是多年来大量的出口换汇,没有转变成经济基础改造、体制改革、资源储备的动力源,反而带来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这也与日本当年的情况有惊人的相似。更为严重的是政府和企业行为有着双重的破坏力。政府一方面利用外贸顺差大量购买美国国债,支持了美国的国内建设;另一方面却以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资,使很多外资以最低廉的成本抢占了我国国内市场。而企业方面,受政府对出口创汇的鼓励政策以及创汇指标性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很多企业把出口退税当成正常的利润,甚至许多企业哪怕不赚钱也要多出口创汇,以至于各企业对外竞相压价,实际很多企业没有赚到外国的钱反而变相地吃国家。从而大量宝贵的经济资源就浪费在毫无效益的对出口创汇目标的追求方面了。由此看来,我国高成本低效率的出口创汇战略所带来的长久负面影响,与日本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因此外贸出口战略必须要由创汇型向效益型转变,出台的出口鼓励措施也应该以此为基点。
第三,以欧美市场为主战场,也暴露出我国出口市场过于集中造成成本过高、风险过于集中、矛盾过于集中的弊端。我国出口市场过于依赖美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周边国家或地区将对美国最终的出口活动转移到中国,形成我们大量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大量进口中间品,加工后出口制成品,因此美国与这些地区的贸易逆差也大量转移到中国,使中国成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增多,为此我们已经吃了不少苦头。更为严重的是欧美发达国家很情愿地把低端的消费市场长期让给我国,我国企业长期落入比较利益陷阱(受制于比较利益理论影响下的产业分工,而难以进行产业升级的情况)不能自拔,产业升级的动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不足,尤其是面临今天欧美市场疲软的形势下,倒闭潮就席卷了外向型企业。因此,我国外贸多元化出口市场的开拓任务十分必要和紧迫,为此,我国目前不应该只是仅仅出台一些鼓励出口的政策以应急,而应该在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尽快实施一些起关键性作用的新举措。
第四,我国外经贸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但是过高的发展速度也掩盖了很多问题和矛盾,最主要的是增长速度过高、增长强度过大,造成我国经济基础的严重透支,比如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破坏、劳工权利的被压抑、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公共安全事件的高频率爆发等等,无不给我们以强大的警示作用,继续跃进、继续透支是可怕的。有关专家指出,必须将外贸总额的增长速度控制在我国和世界都能接受的水平,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和持续的发展。据测算,中国可以被世界所接受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年均增长速度应保持在5%~6.5%。为此,目前应该在原有增长速度的基础上有一个很大的减速过程。
昔日的日本政策投资银行负责人、今日的早稻田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教授木下俊彦也建议中国政府须着手解决社会问题。他形容中国经济像个骑自行车的人,路面不平,不蹬肯定会摔下来,骑得快风险也大。这一告诫非常实在和及时,应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以防止莫菲定律在中国应验。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拼搏、奋进终于使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迅速崛起于世界的东方。GDP居世界第四、外贸额居世界第三、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居世界第二,制造了173种产量居世界第一的商品等等,这一系列成就均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我们为正确选择了经贸发展模式而自豪和骄傲!但与此同时,解决该模式多年积累下来的矛盾和问题,甚至变革该发展模式,需要更高的智慧、更敏锐的思维以及更巨大的能量,因此,目前面临的局面具有“二次创业”的意义,实际上正是调整发展思路的关键时刻。正如一个长跑的人,脚底的一粒沙子,倒掉肯定影响速度,继续跑,短期可能可以坚持,但到最后就会前功尽弃。
未来的30年我们应该定位为“改革进步”的30年,“改革”是要变革发展模式和体制;“进步”是要提升发展理念,要创造一种追求发展而不追求增长;追求质量而不追求数量;追求创新而不追求模仿;追求和谐而不追求差距的进步、向上、和谐的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1]王锦思:没有日本改革开放将会出现不同.中国青年报[N],2008-12-23
[2]根据商务部网站-统计信息-2007年统计数据-货物贸易情况公布的数据计算而得
[3]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统计局网站,2008年11月12日.http://www.gov.cn/test/2008-11/12/content_1146749.htm
[4]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统计局网站,2008年11月12日.http://www.gov.cn/test/2008-11/12/content_1146749.htm
[5]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统计局网站,2008年11月12日.http://www.gov.cn/test/2008-11/12/content_1146749.htm
[6]龚雄军.对外开放30年系列评论之四:30年对外贸易开放与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商务部>商务评论>2008-12-5http://zys.mofcom.gov.cn/aarticle/cm/200811/20081105914871.html
[7]王 攀:从13家到37万家外贸企业——广交会上透视中国外贸体制改革30年. 新华网,2008年10月08日.http://www.cq.xinhuanet.com/2008/2008-10/17/content_14663069.htm
[8]王瑄.中国制造:30年的一场蝶变.国际商报,2008-9-29.
[9]方 浩:第四个10年:一个中国制造神话背后的荣与愁.当代经理人,2007年09月04日.新华网: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case/20070904/17293945970.shtml http://www.sina.com.cn 17:29
[10]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制造谁在前?中国网综合,2008-10-06.http://www.china.com.cn/tech/txt/2008-10/06/content_16572047.htm
[11]邱 敏 曾向荣:日本上世纪泡沫经济破裂启示中国.广州日报, 2007年11月13日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外经贸 发展模式
我国外经贸发展模式可谓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日本模式为蓝本;以出口创汇为指针;以欧美市场为主战场;以高速增长为主基调。我国外经贸发展模式模仿日本模式的痕迹非常明显。日本花了7年时间经济发展水平就恢复到了战前,仅用了25年时间就登上了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的宝座。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日本经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夕访问日本,规划的改革蓝图主要参考了日本模式,尤其是经济增长翻两番计划,很明显受到了日本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经济发展手段的目的性很明确就是要增加创汇功能。如建设经济特区、设立出口加工区、鼓励出口、引进外资等政策措施均与出口创汇目标有直接的联系。国家每年向各外贸企业下达出口创汇指标,并以此作为对企业领导人乃至地方政府官员考核政绩的重要指标。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欧,占到外贸出口的40%,其他市场占的份额很小。我国超常规的外经贸增长速度使世界震惊,甚至超过了日本高速增长时期的增长速度,堪称“世界奇迹”。
我国这一外经贸发展模式创造出的巨大成就使世人瞩目。
一、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外经贸发展成就辉煌
我国外贸总额在世界贸易额中的排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2位,到2004年的第3位,并一直保持到现在,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8%。总的来看,我国外经贸发展成就可以总结为四句话:外贸增长速度超常;外资引进成就辉煌;体制改革脱胎换骨;加工贸易树立形象。
就外贸增长速度而言,2007年我国贸易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比1978年206亿美元增长104倍。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是1978年98亿美元的124倍。进口由109亿美元增长为9560亿美元,增长87倍;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长到1.5万亿美元,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发展速度更是突飞猛进,2002年~2007年进出口总额超过1979年~2001年23年的总和。
就外资引进成就而言,改革开放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要引进外资弥补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技术双缺口的难题。但改革开放初期吸引外资很少,尤其直接投资(FDI)更少,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引进外资的速度大大加快。1983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9.16亿美元,到2007年达到748亿美元,24年间增长了81倍。截止到2007年,我国已经累计吸引直接投资7700亿美元,实有注册外商投资企业28万家,进出口额达到12549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8%,纳税9900亿美元,占总纳税额的20%。目前外贸企业创造全国三分之一的工业总产值,提供就业岗位5000万个,出口企业中外商占到三分之二。我国长期吸引外资在全球排第二位,已经连续15年吸引外资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在全球吸引外资的比重由1990年的1.7%,提高到2007年的5.4%,而且吸引外资的质量也在提高,全球500强企业有450多家已来华投资,吸引研发中心750多家。
就体制改革而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已经完成了由国家垄断为主的集权管理型向以市场主导为主的自由登记制的转变过程。广交会的变化发展浓缩了这个改革过程。1978年4月第43届广交会只有13家企业参展,全国性的行业进出口公司如中粮油等占8家,其余4家为地方进出口公司,到2007年的104届广交会,有37万家企业进驻。1979年第44届广交会迎来了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的进入,打破了外贸与生产分家的局面。1984年9月中央政府通过了外贸体制改革报告,至此,高度集权、垄断的外经贸管理体制被打破,这一年春季广交会,有14家合资企业集体亮相广交会。但这时外贸经营权放开还仅限于国有、集体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仍然被拒之门外。也就是在这一届广交会上,浙江飞跃集团的老总邱继宝为了能在广交会上参展自己的产品,爬墙进入,遭遇被抓罚款的尴尬局面,甚至现在微波炉霸主格兰仕集团的老总梁庆德也是通过办假证才进入广交会的。1999年国家批准了20家私企可以经营外贸业务,这一年的第85届广交会有4家私企首先被批准进入广交会。2004年外贸经营登记备案制代替了外贸审批制。北京龙澳基业食品加工企业的马龙先生以自然人的身份申请备案,注册资金3万元,之前需要100万元。也就是这一年春季广交会,民企首次超过国企(2004年民营企业参展达到3000多家,到2006年增加到5000多家,增长了近1倍;但国有企业却由6000多家下降到4000多家)。至此,外贸体制改革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蜕变。
就加工贸易而言,从1978年9月15日东莞太平手袋厂成为国内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设立开始,我国加工贸易开始了步履维艰的学步阶段,直到2001年日本通产省的一份白皮书首次提到“世界工厂”后,世界才真正认识到中国制造的魅力及其潜力。目前,我国加工贸易额已经占到进出口总额的55%以上,对就业问题的解决以及中国经济的整体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短短的30年发展,我国加工贸易正在经历由OEM(贴牌生产)到ODM(委托设计加工)再到OBM(自有品牌创造)的飞跃过程。昆山经济开发区的成就很有代表性。该区生产了全球八分之一的数码相机;四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还有著名的“樱花”厨具、“统一”食品、“利乐”包装、“捷安特”自行车等众多品牌的出口产品,而这个地区昔日却只是个贫瘠落后的小村子。像这样的工业园区已经在沿海遍地开花,内地也到处生根发芽。再举一个企业的例子,波斯登,2007年纳税3.8个亿,2006年海外销售占到了20%,这个企业是一个叫高德康的农村裁缝创建的,至今企业仍然保留着一辆破旧的二八自行车,两台古董级的缝纫机,这便是创业时的运输工具和生产设备。一个美国人曾经作过一个试验:一年不用中国货,结果生活是一团糟。“中国制造”目前虽然仍未摆脱“低质、低价”的代名词的名声,但是通过企业家们不断的努力,以及越来越多的如“波斯登”等走向国际的民族品牌的诞生和成长,“中国制造”的内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2006年中国设计师谢峰带着自己的“吉芬”(Jefen)品牌,作为第一个成功登陆巴黎时装周开幕秀的中国服装品牌而扬名中外,此次事件也成为中国向着真正的时装大国过渡的一次标志性的事件。由此我们想到日本、德国,以前也都曾为“低质、低价”的“日本制造”、“德国制造”之名声所累,而如今“日本制造”、“德国制造”已经成了高质高价产品的象征,试想“宝马、奔驰、西门子”不是对“德国制造”的最好诠释吗?这也将是“中国制造”的未来!
我国外经贸发展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很重要的原因是外经贸发展模式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但是这一模式发展到今天,能量释放已经到了拐点,再想保持高增长速度是不明智、不理智的。很多观点认为目前我国面临的外经贸发展的困难局面是由美国金融危机传导作用的结果,但实际上美国金融危机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其实更重要是来自发展模式本身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使然。
二、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外经贸发展模式思考
我国外经贸以日本模式为蓝本、以出口创汇为指针、以欧美市场为主战场、以高速增长为主基调的发展模式,运行到今天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羁绊,其危害性已逐渐显现。
第一,我国以日本为蓝本的发展目标虽然都基本实现了,但与此同时,所遇到的问题、积累下来的矛盾也与日本当年的情况有惊人的相似。如本币升值、外贸依存度过高及巨额的贸易顺差、房地产泡沫式增长、劳工高付出低回报等问题同样存在。日本泡沫破裂后的15年间都在为这个泡沫还债:经济萧条、政局动荡、犯罪率上升。1993年的时候,日本人用了22年的时间,终于使人均GDP从世界第18位,达到了世界第一;但到现在,又经过了14年时间,日本的人均GDP从第一回到了第18。无怪乎人们常称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是“日本的又一次战败”。即使到现在,日本经济也未能彻底走出阴影,仍然缺乏经济再次起飞的动力和活力。但是日本当年遇到的国际形势对其有很大的拯救作用,如当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和以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需要大量外部资金和技术的输入;以中国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国家,也需要大量引进外资。这些无不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广阔的海外活动场所。于是,日本大举向海外投资。因此,日本在长期经济停滞、失业人员增多、甚至爆发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社会稳定,没有出现大的社会动乱。而我国目前虽然没有出现如日本一样严重的泡沫经济破灭的情况,但也遇到了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股市楼市已一蹶不振,更为严重的是国际局势已不如日本当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危机,一方面引起了全球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投资需求的下降,更何况我国也不具备日本当年那样的对外投资实力。
回顾日本政府泡沫时代,让我们想起,1949年的美国有名叫莫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不经意地开了同事的一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一定会弄糟。这就是著名的“莫菲定律”。其含义是如果某些细节和隐患能导致错误,那么错误迟早会发生,因此应验了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当年日本的泡沫是漫漫膨胀大的,当泡沫破灭后无数经济学家哀叹“下手太晚了”。当前我国很多经济学家给政府的建议是我们的泡沫不大,不需要过于惊慌,而同时日本济学家则不断地提醒中国政府要高度重视增长隐患。其实,泡沫本身并不是最大的风险,而制度性、体制性的问题有可能是酿成最大风险的根源。为此,变革以日本为蓝本的外经贸发展模式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即高外贸增长速度、高外贸依赖程度、高顺差、高泡沫的发展模式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变。
第二,创汇目标实现的最高成就不外乎获得了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的美名,但是多年来大量的出口换汇,没有转变成经济基础改造、体制改革、资源储备的动力源,反而带来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这也与日本当年的情况有惊人的相似。更为严重的是政府和企业行为有着双重的破坏力。政府一方面利用外贸顺差大量购买美国国债,支持了美国的国内建设;另一方面却以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资,使很多外资以最低廉的成本抢占了我国国内市场。而企业方面,受政府对出口创汇的鼓励政策以及创汇指标性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很多企业把出口退税当成正常的利润,甚至许多企业哪怕不赚钱也要多出口创汇,以至于各企业对外竞相压价,实际很多企业没有赚到外国的钱反而变相地吃国家。从而大量宝贵的经济资源就浪费在毫无效益的对出口创汇目标的追求方面了。由此看来,我国高成本低效率的出口创汇战略所带来的长久负面影响,与日本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因此外贸出口战略必须要由创汇型向效益型转变,出台的出口鼓励措施也应该以此为基点。
第三,以欧美市场为主战场,也暴露出我国出口市场过于集中造成成本过高、风险过于集中、矛盾过于集中的弊端。我国出口市场过于依赖美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周边国家或地区将对美国最终的出口活动转移到中国,形成我们大量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大量进口中间品,加工后出口制成品,因此美国与这些地区的贸易逆差也大量转移到中国,使中国成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增多,为此我们已经吃了不少苦头。更为严重的是欧美发达国家很情愿地把低端的消费市场长期让给我国,我国企业长期落入比较利益陷阱(受制于比较利益理论影响下的产业分工,而难以进行产业升级的情况)不能自拔,产业升级的动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不足,尤其是面临今天欧美市场疲软的形势下,倒闭潮就席卷了外向型企业。因此,我国外贸多元化出口市场的开拓任务十分必要和紧迫,为此,我国目前不应该只是仅仅出台一些鼓励出口的政策以应急,而应该在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尽快实施一些起关键性作用的新举措。
第四,我国外经贸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但是过高的发展速度也掩盖了很多问题和矛盾,最主要的是增长速度过高、增长强度过大,造成我国经济基础的严重透支,比如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破坏、劳工权利的被压抑、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公共安全事件的高频率爆发等等,无不给我们以强大的警示作用,继续跃进、继续透支是可怕的。有关专家指出,必须将外贸总额的增长速度控制在我国和世界都能接受的水平,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和持续的发展。据测算,中国可以被世界所接受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年均增长速度应保持在5%~6.5%。为此,目前应该在原有增长速度的基础上有一个很大的减速过程。
昔日的日本政策投资银行负责人、今日的早稻田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教授木下俊彦也建议中国政府须着手解决社会问题。他形容中国经济像个骑自行车的人,路面不平,不蹬肯定会摔下来,骑得快风险也大。这一告诫非常实在和及时,应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以防止莫菲定律在中国应验。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拼搏、奋进终于使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迅速崛起于世界的东方。GDP居世界第四、外贸额居世界第三、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居世界第二,制造了173种产量居世界第一的商品等等,这一系列成就均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我们为正确选择了经贸发展模式而自豪和骄傲!但与此同时,解决该模式多年积累下来的矛盾和问题,甚至变革该发展模式,需要更高的智慧、更敏锐的思维以及更巨大的能量,因此,目前面临的局面具有“二次创业”的意义,实际上正是调整发展思路的关键时刻。正如一个长跑的人,脚底的一粒沙子,倒掉肯定影响速度,继续跑,短期可能可以坚持,但到最后就会前功尽弃。
未来的30年我们应该定位为“改革进步”的30年,“改革”是要变革发展模式和体制;“进步”是要提升发展理念,要创造一种追求发展而不追求增长;追求质量而不追求数量;追求创新而不追求模仿;追求和谐而不追求差距的进步、向上、和谐的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1]王锦思:没有日本改革开放将会出现不同.中国青年报[N],2008-12-23
[2]根据商务部网站-统计信息-2007年统计数据-货物贸易情况公布的数据计算而得
[3]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统计局网站,2008年11月12日.http://www.gov.cn/test/2008-11/12/content_1146749.htm
[4]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统计局网站,2008年11月12日.http://www.gov.cn/test/2008-11/12/content_1146749.htm
[5]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统计局网站,2008年11月12日.http://www.gov.cn/test/2008-11/12/content_1146749.htm
[6]龚雄军.对外开放30年系列评论之四:30年对外贸易开放与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商务部>商务评论>2008-12-5http://zys.mofcom.gov.cn/aarticle/cm/200811/20081105914871.html
[7]王 攀:从13家到37万家外贸企业——广交会上透视中国外贸体制改革30年. 新华网,2008年10月08日.http://www.cq.xinhuanet.com/2008/2008-10/17/content_14663069.htm
[8]王瑄.中国制造:30年的一场蝶变.国际商报,2008-9-29.
[9]方 浩:第四个10年:一个中国制造神话背后的荣与愁.当代经理人,2007年09月04日.新华网: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case/20070904/17293945970.shtml http://www.sina.com.cn 17:29
[10]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制造谁在前?中国网综合,2008-10-06.http://www.china.com.cn/tech/txt/2008-10/06/content_16572047.htm
[11]邱 敏 曾向荣:日本上世纪泡沫经济破裂启示中国.广州日报, 2007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