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语文课的最终归宿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学校开展“语文主题学习”以来,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深切地感悟到:“生活就是语文,生活的内涵多大,语文的外延就多大”;语文教学要实现“人文性回归”。所以语文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我们教师的任务就定位成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照顾到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感受,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再把语文定位为一种知识的教学,而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所以说,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看,与传统教学比起来,我们应该对语文产生出更多的认识,下面简单地谈谈我在实验中对“语文主题学习”产生的理解。
  一、“语文主题学习”是生活的阅读
  语文是具有复杂情感的,这种感情性是依托于什么存在的呢?当然是语言文字。“语文主题学习”立足于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提倡生活的学习和生命的成长。
  以前很多学生只是为了消遣,没有背诵和摘抄的良好习惯,也不太喜欢利用工具书查不懂的地方,虽然同样在阅读,但是很少有对语感的领会和知识的积累。
  于是我们认为,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辅以语言文字的积累对于语文学习至关重要。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又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开展强调课内大量阅读,的确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是优化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我鼓励引导孩子把零用钱攒起来自己购书或借书,让孩子的心进入到书中去,和作者一起快乐。为此我在班内开展了“买好书,读好书”活动,并为学生开列了一张图书清单,向学生推荐一批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作品,如《笑猫日记》《夏洛的网》《小兵张嘎》《中华上下五千年》《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还发动大家每天节省五角零花钱,一个月买一本好书。头一个月全班学生共买各类图书56册。这些图书由语文课代表统一登记,编订一份全班同学的图书目录,张贴在班级宣传栏内,鼓励同学们相互借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阅读空间。
  一时间,全班课外阅读的气氛空前高涨。学生们通过一个学期的读书活动,已初步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同时,通过一个学期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学生们的眼界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想境界也提高了,这些已在他们的作文中有较多的反映。说真的,这着实让我惊喜了一把,我觉得,这个活动一定要继续开展下去。
  趁着我们学校搞“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我和孩子们抓住有利时机,一起发疯似的阅读,贪婪地汲取精神的营养。孩子们面对那些好的片段一遍又一遍地读,他们还自发地建立起精华摘抄本,把那些优美的词句、精彩的片段、典型的事例,或名人警句,或典故格言,或巧妙的构思、精巧的谋篇布局等等,及时摘录下来,以免遗忘。这无疑又为自己的写作准备了有价值的宝库。为了鼓励他们的举动,我还安排了定期展览,评比。并且把各自的精华本相互传阅,相互借鉴学习。后来他们不光摘抄了,我还引导他们在摘抄内容后面写出自己的感受,少则几个词,几句话,多则一个片段,一小篇。时间长了,他们往往按捺不住内心的想法要有感而发了。
  课标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为手段,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接触他们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和体验,从而获得对生活的丰富的认识和体验。
  二、“语文主题学习”是综合性的积累
  在大量的阅读中我们积累的是字、词、句,是语言,积累多了可以形成一种积淀,成为语文学习的坚实保障。字词积累是没有色彩、味道、情感的,但可以帮助我们去进行阅读,我们必须通过阅读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命,所以阅读成为了学生接受语言,积累语言的一个必经阶段,没有阅读,积累也就无从谈起。我们要学生学说话,写作文,但是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阅读做基础,那么不但说话不生动、无主题,作文也会是一纸空话。
  学生之所以写作文时愁眉苦脸、抓耳挠腮,其实还是因为头脑中的词汇匮乏。为此,我规定一周内得有两次家庭作业是背诵的(另两次摘抄)。背诵的内容自由选择,课内课外都行,前提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充实、精彩的、感人的,发人深省的。背诵数量上也自己决定,但要由家长检查、签条。回到学校组长抽查,老师抽查。摘抄的内容也全由自己做主,每次由老师批阅,老师根据学生摘抄的内容和认真态度得出等级。这样坚持了半年,孩子们已有所积累,写作文已开始不再发愁。这说明我们的实验已初见成效。阅读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共鸣中得到一种提高,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对某一种情景、人物、感觉,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感觉很钝涩,“众里寻他千百度”而不得,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突然发生某种认知的碰撞,会感觉这恰恰是我想要表达的一种意思。“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豁然开朗。实际上这正是一种语言学习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却是刻骨铭心的。阅读多了,这样的过程也会多起来。
  三、“语文主题学习”是个性化的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是个性化、民主化的学习,是心灵之间的平等对话。为了进一步推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让每一个学生喜爱语文,喜欢语文课,爱读书,语文能力不断提高,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学校开展了“阅读之星”评选活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个体人性上,还是在课堂阅读层面上,双方的地位应该没有高下之分:教师能理解的,学生并非不能理解;学生不明白的,教师不一定就能明白。教师的优势只是优先占据了教学资源和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而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等的阅读气氛能够开出创造之花,反之则会压抑个性,制造出装知识的书袋子。在学生的阅读中,老师往往不放心,其实“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应该是十分丰富的。对于我们语文学习来讲,我们要探究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它包括对语言的积累、语言的品味揣摩、文章表现手法的赏析、字词的积累和归納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语文学习的主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节课我们给学生阅读了,但是老师还是牵着学生走。“下面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先阅读第一篇文章”,然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边读边强调,一会儿注意这个,一会儿注意那个,然后再读第二篇文章,期间也是不断地强调注意事项。至于这样的阅读是不是有效,是不是充分的自主的阅读?是不是能够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能不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来?这是教师无暇顾及的。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使之富有智慧,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当然学生的认知毕竟有限,老师给予指导是必要的,但这种指导绝对不能是越俎代庖。   四、“语文主题学习”是探究的过程
  探究是一种最高效率的学习方法之一。学生因年龄的原因,大都具有极强的表现欲,他们有了自己的发现或经验后,都急于展现,这是让学生交流的最好时机。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自然的神奇”主题单元时,只讲了《鸟的天堂》,然后布置学生自行阅读其他的篇目,体会这类文章的特点,结合实验丛书,收集类似的文章,写出自己的所得。几天后,不少学生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欲望,急切地要将自己的发现展示给老师、同学。于是我们又上了一节热火朝天的交流探讨课,效果很好。而同一单元的其他文章,我们利用“一米阅读”进行测评,学生又用几节课自行解决了,而且效果非常好。因此,适时地对研究的主题进行一次交流探讨,集中谈谈你的新收获,说说你的新发现,这时的学生最起劲,说得也很棒,整个研究氛围可谓如火如荼。
  探究也包含个体自己的探究。对生活的认识,对某一个知识点的认知,对学生来说毕竟有限,还到达不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境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会用大量的、丰富的材料来冲击学生的大脑,目的就是在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有一个准确的评判。在大量的阅读中我们通过对各种不同材料的反复揣摩,互相印证,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助于推动我们去深入探究一些内容。所以说“语文主题学习”是一种探究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它能够完成一种情感的、人性的升华。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最好不要过多地关注明细任务,而应该先由文本探究人物,后面是一个个性化的解读,然后才能够产生属于个人的体验。基于此,在主题学习中,教师宜适当地“放”,才能放出更多的“哈姆雷特”来。
  五、“语文主题学习”是鉴赏审美的过程
  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与作品充分对话,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受人物形象,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主题学习”中,学生对于文学形象能够说出喜欢与不喜欢,能够说出为什么喜欢与不喜欢,这就是一种初步的鉴赏与审美。这说明,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这些东西读了,“水多了,泡倒墙”,学生自然而然品味也就提高了,这样学生在品评文本的过程中他的标准也会逐渐提高。“腹有詩书气自华”,这样就会相应地产生他那一个层次上的内在与外在的气质。这个时候,学生的阅读、表达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样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就得到了提高。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小学
其他文献
在榆林市高新一中,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总是在孩子们上下学的时候,准时出现在学校门口,她就那样牵着孩子的手来了去,去了又来,安静而祥和。时间久了,大家也就都知道了,她就是小彤的妈妈。小彤是残障儿童,但小彤的妈妈不愿意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因为孩子长大后总是要同正常人打交道的,让她生活在一个阳光健康的集体当中,是有利于孩子心智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在与同学的相处中,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生存能力。就这样,小彤成
期刊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触碰到心的深处。”这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它不仅体现了陶行知先生个人所具有的伟大师爱,也是陶行知先生在勉励我们要爱满天下,因为关心爱护学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  一、案例描述  在我教的这个班里,有个名叫佘云雨的女孩,平时在班里几乎听不到她的声音、看不到她活动的身影。即使你主动跟她交流,你连她的回答也听不清
期刊
美术教学中,课外素材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是对课堂知识的有力补充,对教师讲解的透彻阐述。如何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搜集运用好课外教学素材,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研究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搜集素材  在教学设计时,有时我们会发现课本上的例子不能完全阐述清楚、讲透课本知识,或老师讲透了,但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这时,我们需要搜集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素材内容补充阐述,増强讲授效果。在搜集素材时要研究
期刊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产生智能意义,才能变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因此,我们物理教师要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高效地学习物理,首先必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保持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剌激他们的求知欲。笔者认为营造高效的课堂氛围,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尤为重要,为此总结以下几点:  一、建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话教学就是把沟通和交流作为教学基础,通过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课堂氛围来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将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利用理解和反思等互动过程来开展学习活动,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可以说,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充分地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以及对人性化教学的追求。对话教学在进行知识传播的同时,也注重情感的交流,实现思想
期刊
2018年11月9日至11日,我参加了2018年陕西省教学能手高级研修班。本次研修分学科进行,我担任中学地理组组长职务,负责联络学员、主持研修活动以及其他服务工作。  11月9日下午举行了开班仪式,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王长远主任做了《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讲座。11月10日分学科举行教学研讨活动,上午进行了同课异构,下午全组学员和陕西省地理学科领军人赵丽老师以及往届优秀教学
期刊
今年暑假,我再一次阅读了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深刻感悟到当下的语文教学中过多的內容分析的确是语文教学低效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落实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材无非就是例子”,怎样用好这些例子来教语文,这本书通过12个研究课例,瞄准当下语文教师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热点问题,全程展示每个课例的打磨过程。阅读这些课例,我就如同那些国培班的学员一样,经历头脑风暴,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思
期刊
推理是指从一个或者多个已知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方式。推理不仅是学生一项重要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小学数学课程是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重要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推理的平台,还始终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贯穿于教学中。对此,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直面数学推理,发散学生数学思维,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
期刊
本文为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叉点,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优化作业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让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创新,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将核心素养中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落到实处,以此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案例一:制作型作业设计  自制温度计,一个小药瓶装满
期刊
班主任肩负着教育和管理学生的重任,要想把学生教育好,把班级管理好,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尤其是要转变自己的工作理念,适应“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从传统的“管理学生”到“学生管理”,以“人性化”和“自觉性”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班主任应是一个探索者  班主任应积极探索,转变理念,摆脱德育主体的错位,将目标落实到学生的德育上。  一、实施学生自我管理,培养自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