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我的1943年

来源 :时代邮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dshe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小传】褚时健,云南红塔集团有限公司和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褚橙创始人,先后经历两次成功的创业人生,被誉为中国烟草大王、中国橙王。

  1943年夏天,父亲病了一年之后,去世了。那时我最小的弟弟褚时佐还不到1岁,对于父亲,他一点记忆都没有。生生死死,一下子在我面前具体起来。我明白,家里所有的困境还会继续,日子会越来越难过。父亲的死,意味着我们家的生活会变成另一个样子,母亲、我、我的弟弟妹妹们,我们的命运都会改变。
  死,真的会改变很多东西。以前我没有体会到这一点。死意味着永远离开,意味着你本来正在做、应该做的事情再也没有办法去做了。有些人本来可以因为你活着,可以生活得平平静静,但死会让这个平静永远丧失掉。父亲的死让我第一次感到死的可怕,也觉得活着真的很重要。对于家人,对于亲人,活着就是一件好事。
  我现已88岁,这么多年,经历了太多朋友、亲人的死去。对于死亡这件事,我已经越来越平静,也越来越忽略它。活着的每一天,把每件事情做好,尽好自己的每一个责任,就不白白过这一生。不要去想太多死亡的事情,它来或不来,谁也控制不了。
  活比死要重要得多。
  对于父亲的死,家里改变最大的应该就是我。我在故乡那个小山村无忧无虑生长了15年,到了1943年,我一下就从少年长成大人。我这一辈子关于离别、关于责任、关于生活中大事小情的认识,很多都是从那时开始的。
  那一年我开始像一个家长一样承担起家里的经济重担,我把原本母亲负责的烤酒房接过来,烤酒、卖酒。这个酒坊虽然只是爷爷留下来的酒坊的一半,但对我们家来说非常重要,我自己的学费要从卖酒的钱里匀出来,家庭的日常花销很大一部分也要靠它。
  一个15岁的少年娃娃,独自做烤酒这件事还是很不容易的。我现在偶尔还会想起当年那些场景,心里有些恍惚:我到底是怎么过来的?700斤的苞谷(玉米),要从浸泡、蒸,到发酵、出酒,全部完成已经不简单,要做好就更不容易。
  但我必须要完成,必须要做好。除了我,家里没人能帮我母亲做这件事。酒烤不出来,我的学费就没有着落,家里的开支就成问题。而且,好酒才能卖出好价钱。
  我记得蒸苞谷是个很磨人的环节,几百斤苞谷,要用特别大的甑子,放在柴火灶上通宵通宵地蒸。我把白天泡好的苞谷一锅一锅放到灶上,自己就守在灶边。蒸的过程要不断加柴火,也要不断翻搅甑子里的苞谷,不然就要熄火或者烧煳。
  以前我看别人蒸时就留意估算了一下,大致两个钟头就要加一次柴,翻一次锅。本来蒸苞谷最好是整夜不睡,但是无论大人小孩都很难做到。我有心事,睡到两个小时肯定醒过来,一晚上醒好几次,苞谷也蒸好了,柴火也刚刚好,不浪费。
  你问我咋个醒得过来?我也不晓得啊,大概因为心里记住这件事,有责任心,想不醒都不可能。我现在还是这样,说好几点起床,我一般提前個三五分钟总能自己醒,不用闹钟。那个时候烤酒蒸苞谷,半夜里时不时就闻到隔壁酒坊有刺鼻的煳味传过来,我就想:哎呀他们又睡迷糊了,苞谷又蒸煳了,浪费了好可惜!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做事总比别人要做得好,因为我认真,负责任,心里有谱气。同样是烤酒,我一般两斤半苞谷就能出一斤酒。春节过后天气暖和,有时两斤苞谷就出一斤酒,别人怎么都要过三斤苞谷才行吧?
  烤酒过程中发酵是最重要的过程,发酵期间要有37至38摄氏度的温度。苞谷蒸熟以后,把酒曲撒进苞谷,放进发酵箱里。箱子里面温度只要够,一次升温,出的酒就一定多。这个道理也是我慢慢琢磨出来的。刚开始烤酒时,大人也不怎么往细里说,只是让我发酵时要关门。
  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只回答我说“怕冷风”。我就想:哎哟你还不告诉我,不就是温度的问题吗?关门我肯定学会了,另外每次蒸苞谷时灶里会掉一些炭下来,我不扔它们,用烂铁锅装了,塞到发酵箱下面和边上,这样一来屋子里的温度慢慢就高起来,发酵就有了保证。我记得用了这些方法后,第一、二次出酒率一下就高了15%。从那以后我就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会观察,会总结,找到规律。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规律搞清楚了,办法就出来了。闷着头做事不动脑子,力气用尽了也不一定有好收获。在我们现在的橙子基地,我经常和那些作业长说:你们不要傻做,要学会掌握技术,不要以为搞农业流点汗水就可以了,大老粗才那么想事情。
  1955年部队评军衔的时候,怎么不给骡子评个军衔呢?打仗的时候骡子最辛苦了,井冈山的时候驮枪又驮炮,但它什么也评不到,为什么?它不进步嘛!人家求进步的,评大将评上将,你不进步就是不行,格合?(云南话:对不对?)
  做事情找规律就是你心里要有一本清清楚楚的账,莫糊涂。烤酒这件事好像是老百姓都烤了多少年,经验都在肚子里,动手做就可以了。其实不是这样,我会拿个小本子,记一记,苞谷用了多少,燃料费花了多少,请小工背到镇上花了多少人工费,简简单单都要记下来;卖完酒后,算一算,盈余了多少,这一次和上一次有什么差别。这笔账你心里不弄个一二三,我看这个酒烤得就不算成功。
  那个时候莫看我年纪小小的,其他人烤的酒没有我出酒率高,卖的价钱也没有我好。我那个时候烤的经验多了,敲敲酒缸我就知道度数有多高,现在这个本事我还有的。村子里其他大人恐怕都不理解,怎么我一个娃娃烤的酒比他们的要好,其实就是认不认真,会不会做成本核算。
  我后来做企业也是这样,认真很重要,成本核算很重要。
其他文献
在朋友圈里发了一个答案征集:日常里,你最怕听到别人说哪句话?  高票答案都让人心服口服,有“随便”“不信算了”“跟你没什么好说”“我习惯了”“哦”,等等。  可能因为正在经历,所以在诸多答案里,我对“我习惯了”这句话最敏感。这句话,最近频繁听朋友说起。  朋友A是个非常独立的姑娘,再加上老公工作忙,很多家务事都是她一个人处理。最近她生了一场大病,除了闺蜜自告奋勇陪同一次,其他时间她都是一个人带着病
国产新型9mm警用转轮手枪主要部件包括转轮座部件、击锤部件、盖板部件、握把右护板部件、扳机部件。扳机簧座部件、握把左护板部件。推杆部件,转轮支架部件,转轮部件等。  本文日在介绍其新结构及新技术。    性能特征    单、联动机构  转轮手枪一般都可用单动和联动两种击发方式实施发射。单动时主动件为击锤,扳压击锤,带动扳机回转,实现转轮转动(供弹)及扣合击锤的动作,发射时扣压扳机;联动动作的主动件
复工之后,你降薪了吗  受疫情的传导影响,在各行各业开始显现,最直观的体现之一,或许就是终端劳动力报价下调,也就是降薪。干着同样的活,却只能拿不到平时一半的工资,这是不少公司员工的真实处境。复工之后,你降薪了吗?  @小笛子:公司管理层和人事部门利用“與公司共渡难关”的理由来强制降薪。毕竟,管理层同普通员工比起来,承受风险的能力区别很大,不能一概而论。  @林海听涛:薪酬调整无可厚非,真正值得警惕
足球场上有些情况,跟我们的婚姻生活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拼抢”。要步人婚姻殿堂,首先得找个对象,只要是自己心仪的,往往谁都不想错过。怎么办?只有使出浑身解数去追啦。这跟足球场上的拼抢是一个道理,人家拼抢为的是把球踢进门里,咱们拼抢为的是把人领进门里。  “过人”。进攻能不能取得成功,取决于咱有没有过人之处。人品好?长相好?还是工作好?  “越位”。两口子过日子,夫妻双方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一
晒面条 摄影/视觉中国孟加拉人民西瓜丰收 摄影/视觉中国多哥女人的头上功夫 摄影/沈海斌走在鄉间的小路上 摄影/视觉中国童趣 摄影/视觉中国避暑圣地飞水潭 摄影/视觉中国
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条信息:如何让你的表达变得更温柔更尊重人?只要稍稍改变一下用词,比如把“谢谢”改成“谢谢你”,把“随便”改成“听你的”,把“我不会”改成“我可以学”,把“聽明白了吗”改成“我说明白了吗”,把“关我屁事”变成“你开心就好”,把“关你屁事”变成“你猜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些你在聊天中最不喜欢听到的硬词,处处显得“我比你高明”“我不在意你的感受”的句子,脱口而出前最好先过滤一下
FAMAS 5.56mm突击步枪是继美国M16自动步枪之后出现的第一支无托型小口径自动步枪,它的出现在全世界掀起小口径、无托化的热潮。一直以来,FAMAS步枪以其紧凑的结构外形,良好的武器性能倍受轻武器爱好者的推崇。本文详细介绍了FAMAS系列步枪中的初始型号—— FAMAS F1突击步枪,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从文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发展中生存     FAMAS(法文为Fusil
也许,你和我一样,有着这样的父母他们曾经用半辈子的身体力行,苦心储备生活智慧、社会经验,然后用他们的阅历见识教育儿女。然而,时代,突然变了。他们被裹挟着一脚踏入了互联网时代,知识迭代更新的速度一日千里,社会变迁急剧加快,他们曾引以为傲的阅历见识,已经陈旧落伍了。  我们的父母,曾经那样精明强干,他们将一个家庭经营得红红火火,将儿女送进大学的殿堂成为“有出息的人”,他们也有过峥嵘岁月,然而现在,他们
白领们追剧,口味各不相同。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常常是有人追韩剧,有人追日剧,有人追美剧,有人追英剧据说还有一条追剧鄙视链,看英剧的鄙视看美剧的,看美剧的鄙视看日剧的,看日剧的鄙视看韩剧的……然而,有一种剧,却是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追得热火朝天的,那就是宫斗剧。  因为宫斗剧给职场中人一种代入感皇宫,皇宫,就是供职的公司啦!皇帝、皇后、王爷、妃子、太监、侍卫,就是职场上的老板、领导、主管、同事以及下
这次疫情期间,除了来自抗疫一线的消息,朋友圈最让人意外的,是很多男性朋友开始下厨了,他们纷纷晒出自己做的饭菜。  能发朋友圈秀厨艺,这说明他们平常是很少下厨的。但是在这段特别的时间,他们完全融入了“家庭生活”,开始参与到家务中,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男人的厨艺在突飞猛进,女人们以赞赏的眼光,看待丈夫的变化。她们当然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同时也希望疫情之后,男人下厨能够成为生活的常态。  男人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