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和“说有易,说无难”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0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证据,高考试题,命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3-0044-03
  
  每年的历史科高考都有个别试题引起争议,多数是关于优劣的问题,关于正误的争议也偶有出现,但不多。而2007年各地高考卷中涉及正误问题的“硬伤”却不少。有的是由于考查的知识点过细,结果与史实有出入,如全国卷Ⅰ第20题,涉及的蒋介石掌握国民党最高军事权力的时间问题;有的属于史实与结论不能建立很好的证据链,如广东卷第26题,错把明朝政府和主流社会倡导贞节观念当成明朝妇女的婚姻观;还有的是表述问题,如全国文综卷Ⅱ第18题,把《康輶纪行》说成是“介绍西藏风土人情、建议政府防范外敌入侵的著作”。有“介绍西藏风土人情、建议政府防范外敌入侵”的内容与是“介绍西藏风土人情、建议政府防范外敌入侵的著作”是完全不同的,实际上《康輶纪行》虽然有介绍西藏风土人情的内容,也对政府提出了防范外敌入侵的建议,但它却不是一部“介绍西藏风土人情、建议政府防范外敌入侵的著作”。面对这些“硬伤”,不由使人想起了关于治学常识的两句名言:“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和“说有易,说无难”。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是胡适的治学名言,即结论不仅要严格遵循“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学原则,而且证明史实的证据必须充分。很多历史试题出现硬伤的原因在于证据不能充分支撑结论。如2007年全国文综卷Ⅱ第13题:
  图5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图略,印文为“汉归义羌长”),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古代中央王朝常常有授予边疆民族首领各种封号的情况,有时这些地区是正式归属于中央王朝,有时则是一种松散的“羁縻”关系,可能中央王朝自我感觉对方已经“归属”王化了,但事实上不一定。如人教版《中国古代史》教科书中提及日本出土了“汉倭奴国王”印,虽然也有“汉”的字样,但不能充分证明日本正式归属于东汉王朝。同样,本题中“汉归义羌长”印也不是该地区归属西汉王朝的充分条件。又如2007年文综卷Ⅰ第19题,以北京某街道外文“RUE HART”的老路牌照片判断路牌设立的时间,已有不少老师指出存在着证据不充分的问题。
  有些试题的设计从答题的角度看可能不算是硬伤,但命题和论证的思路却容易导致学生忽略“证据充分”的史学原则。如2006年重庆文综卷第39题,说当时正仓、义仓、常平仓储粮能大致反映各地粮食产量(相关表格数据略),得出“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重要产粮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的结论。这一结论的证据是否充分呢?唐代的义仓确系将粮食储备于当地州县,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地的粮食状况。但正仓和常平仓却不然,唐代的正仓即官仓,其功能是储存国家租赋收入的粟米。政府每年将各地征收的粮谷运到京师长安或其他集中地点的仓库储存,主要用于国家军政费用的开支,可见正仓的储量不能充分反映储粮地的粮食产量。常平仓也有很多从各地运来的粮食。如果本题表中的数据单指义仓,尚能说明“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重要产粮区”;但包括正仓、义仓、常平仓的数据却不能充分支撑上述结论。因此,本题的史料只能证明当时的粮食储备非常重视保障河南河北两道的粮食安全,要证明“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重要产粮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却不充分。
  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知道什么是结论,什么是证据;什么是一手史料,什么是二手史料。强调“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无论对命题还是对教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述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第26题虽然在第一小题设问中存在史料不能支撑结论的问题,但第三小题(“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有意识地考查了学生的史料鉴别能力,尤其是参考答案中“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的表述,可谓深得“有一分证据说一分活”这一史学原则之精髓。
  “说有易,说无难”是陈寅恪、赵元任等大师特别强调的治学格言,意即在治学中说某某现象“有”是很容易的,因为只要举出一例证据就可以了;但说“无”却是很难的,因为只要举出一例反面证据就可以推翻原来的结论。在历史命题中贸然“说无”就不免出现“硬伤”。如2003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卷第5题:
  科举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
  A.武举
  B.殿试
  C.糊名法
  D.进士科
  本题隐含着一个“说无”的结论:北宋以前没有糊名法。实际情形如何呢?李茂肃主编《科举文化辞典》“糊名与弥封”条:“糊名就是把考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所以又称‘弥封’或‘封弥’。这种办法最早出现于唐代。”陈登原《国史旧闻》“科举关防”条,引述韦绚的《嘉话录》等史料,也认为“糊名始于唐武后时”。确实,早在唐武则天时代的铨选考试中,就已采用糊名的办法。《新唐书》卷五十《选举制下》载:由于最初“铨法简而任重”,结果“试之日,冒名代进,或旁坐假手,或借人外助,多非其实”,所以让“试选人皆糊名,令学士考判”。可以说本题没有正确答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硬伤”?主要是因为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叙述唐代科举制时没有提及糊名法,而在宋代科举制的叙述中则明确介绍了糊名法,不少老师缺乏广阔的历史阅读视野,机械地理解教科书的叙述,误以为这是宋代创立的制度。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蒋介石掌握国民党最高军事权力”题的失误,也是由于这一原因。
  因此,在设置选择题的干扰项时尤其要重视“说有易,说无难”的箴言。笔者曾经在新课程必修Ⅱ的一份学习资料中编写过一则选择题:
  20世纪30年代美国许多青年参加民间资源保护队,从事造林、土壤保持等工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的美国盛行环境保护主义
  B.此举可以缓解危机和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C.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青年的就业问题
  D.吸收了苏俄义务劳动制度的成功经验
  因为教科书(人民版)是把民间资源保护队作为新政重要内容“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的例子来叙述的。事实上,本题参考答案排除了A项,就是无意中说了“无”,即20世纪30年代美国不盛行环境保护主义。后来,笔者在阅读美国历史相关书籍和论文时了解到: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就逐步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出现了一批资源保护主义者,环保运动成为20世纪初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对早期西部开发带来的教训和生态危机进行了反思。1933年,美国政府根据“新政”中的有关法案,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流域管理委员会”(TVA),把水土资源管理、防洪和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发电则是第二位。民间资源保护队的出现与环境保护主义思潮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本题不能排除A项。反思此题的设计,不禁汗颜。
  对中学历史教师而言,重温“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和“说有易,说无难”这两条治学箴言,养成严谨治史的命题习惯是减少出错的基本要求;重视历史阅读,扩大历史视野,是提高命题质量、获得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 豆艳荣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以及人类对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传统的化石能源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被水电、核电、风电、光伏、潮汐发电、生物能源等新型能源
我厂于79年设计的电磁振动撒粉机,经在陕西户县玉蝉油毡厂近五年生产运行,证明它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油毡撒布装置。这种撒布机,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寿命长,节能,噪声低,粉尘
亲爱的邹老师:  您好!  您提出的问题既具有非常高的普遍性,又具有非常重要的关键性。能够提出这样的质疑,说明你们团队中的老师不但有思想会思考,而且也是非常勇敢的。  在此,我首先感谢您,感谢您的团队,同时也感谢杂志社的团队和责任编辑同志,感谢你们能够有这样的胆识把这样敏感、复杂的问题拿出来讨论。  受到你们的启发和鼓舞,下面就来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对此的认识。  记得还是在大学读书的时候,老师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