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不可思议,才叫生活

来源 :长江文艺·精品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ww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时的毕淑敏就是愿追随梦想的女孩。上小学时她梦想当一名天文学家,曾给北京天文馆的馆长写信,探求讨论太阳从西边出来的可能性,等了好长时间也没收到馆长的回信。长大后她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妄想,就是始终期待探索一个阔大而永恒的世界。而现在从事的工作,也和探索宇宙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人心是一个内宇宙,同样阔大而永恒。
  毕淑敏庆幸自己降生在祥和的家庭,在本该成为“剩女”时由长辈介绍结识了同在部队服役并志趣相投的丈夫,又有了健康懂事的儿子。结婚三十多年来,她无论作出什么样不可思议的决定,都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这么多年了,先生和孩子都知道,我去意已定的事,就是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于是,在我们家,没有阻拦,只有心平气和的成全。”
  她坦言:“2008年与儿子卢淼的环球游,开始先生也没少说风凉话:‘在海上要漂荡三个多月,你年龄不小了能吃得消吗?花那么多钱给自己买个黑奴般的待遇,你觉得有意思吗?’我和颜悦色地陈述着:‘十几岁时我读过《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本书,就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环游地球该多开心呀。现在终于有家日本旅行社可以帮我实现这个梦想,你说我能不付诸行动吗?’旅行回来,先生也曾调侃:‘一圈下来,那么一大摞钱没了。若不去环球游,这些钱会变成一辆相当不错的轿车,还会是一处住宅的首付。’我说:‘你俗不俗呀。’于是我俩哈哈一笑。”
  为了写作,毕淑敏半路改行并获取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她又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孟平合办的心理辅导硕士班。46岁那年,毕淑敏可谓功成名就,却非要坐4年冷板凳攻读心理学博士课程。
  毕业后,为验证所学知识,50岁的她与几个同学大胆地开起了心理诊所。诊所开了三年,来访者甚多。面对那么多求助者,毕淑敏心怀歉意,而她一天接待七个人已经是极限了。为此,毕淑敏意识到再当心理咨询师她会崩溃的。还是写书吧,销量大的话可印20多万册,能有几十万人看到。于是她闭门谢客,创作了长篇小说《女心理师》,一发就是50多万册。紧接着,她与儿子同游世界,历时100多天、耗资40万元。
  旅游前,毕淑敏听到不少微词,但人情练达的她自有个人的价值取向。多年来她一直住在比较偏僻的单位分给的公房里,私家车是一辆开了十多年的捷达。至于养老,毕淑敏以前听一位医疗专家说过,如果你得的病十万块钱还医不好,那么继续花更多的钱,也是没用,不过是稍微延长一点生存时间,生活质量也很糟糕。于是她决定不必为老年留下太多的医疗保障,患了重病治不了,就安然离世。至于孩子,供他上大学又读完研究生,扪心自问,为父母的责任业已完成,今后的道路靠他自己走,父母留给他的除了精神和品德的传承,不应再含有金钱。毕淑敏用自己辛勤劳动挣来的稿费去享受旅游的快乐,每分钱都花得干净坦然。身为作家的她舍得用这些钱去看世界。
  与丈夫挥别时,她笑呵呵地说:“如果我葬身大海,死时一定非常平静,你也不必难过,因为我死于自己喜欢的事情。”
  旅行中令她最感动的是,船上有位99岁的日本老人,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由70多岁的儿子陪着,让同船渡的他们为之震撼:“老人出来前肯定觉得死在路上也值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可能性。受老人鼓舞,我可以一直随心所欲,轻装上阵直奔幸福。”
  毕淑敏对人生有着自己的认定:“金钱、权力、美色,甚至不能企及的高位,都不能解决精神问题。唯有美好的追求、对生命的企及,才能让自己最大限度地丰富多彩。带给别人快乐,自己才会更快乐。”
  摘自《名人传记》
其他文献
侄女小雯职高毕业后,眼下正忙着四处找工作。  那天,我到大哥家玩,见小雯正在电脑上十指翻飞,噼里啪啦地打着什么。我正想问,大嫂“嘘”的一声,悄悄说:“小雯想应聘超市收银员,在练打价的速度呢!这可是就业的需要啊!”  隔几日我再去大哥家,大嫂在厨房里又煎又炒,忙得热火朝天。大哥悠闲地拿张单子,对系着围裙的小雯说:“先上一瓶酒,来几个开胃小碟,把点的菜上齐。”不知道他们在唱哪一出。大哥对我笑道:“你真
期刊
致命缺陷  新兵们准备跳伞,教官打开舱门,最后叮嘱:“一定要数到10以后再打开降落伞。”大家严格地执行命令,一个接一个地向地面飘落。突然,机上有个士兵惊呼道:“杰克一定会摔死的!”  教官问道:“为什么?”  “因为他有严重的口吃!”    汗水发源于头上  上地理课,小明正在开小差。老师问小明:“汉水发源于哪里?”  小明急得直冒汗,他从中得到了启示,答道:“汗水发源于头上。”    另类思考 
期刊
每年的春节晚会现场,有一个人一出场总是那句口头禅:“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来宾,Ladies and乡亲们,我想死你们了!”  知道他是谁了吗?  对!他就是冯巩,一个还没开口就能把你逗乐的笑星。  说起冯巩,他的身世那可不得了!他曾祖父曾经是中华民国的代总统——冯国璋。虎父无犬子,冯巩的爷爷早年留学海外,回国后实行实业救国,也是响当当的一个人物。  身世这么显赫,冯巩为何走上艺术道路呢?
期刊
麻醉科  打一针,便可手足麻木  吹口气,立刻人事不省  横批:不痛就行    中医科  问西欧诸国,谁懂散寒解表  怜东方神技,只剩补肾壮阳  横批:已非时珍  儿科  一哭二闹三发烧,小人难倒大人  七横八竖两层楼,加床超过正床  横批:就是太忙    内分泌科  尿里含糖,不是浪费是糖尿  眼中有神,不是漂亮是甲亢  横批:就这俩病    血液科  贫血便输,输一红二白三小板,原来全系降低 
期刊
二战期间,蒙哥马利指挥的盟军第八集团军和隆美尔指挥的军团在北非的埃及、利比亚一带展开了一系列的激战。  英国兵也好,德国兵也好,在北非他们都是外来户,对当地的地形本身就很不熟悉,在沙漠里转上两圈,连东南西北都不太容易分得清,再加上整个北非战役又是一场拉锯战,经常是你冲过来,我杀过去,眨眼之间就会攻防转换。因此,在北非战场上时不时地闹出了一些“国际玩笑”。    “偷油老鼠”送上门    一天,天刚
期刊
2011年3月2日,著名科学家(医学家)吴阶平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吴阶平这个名字可以说是闻名遐迩,作为一代名医,其20年的中南海行医岁月,让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他有过很多职务和称呼,比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但最著名的还是“红色御医”……    婉拒美国专家挽留    吴阶平出生在江苏常州城的一个殷实之家。父亲为他取名泰然,号阶平(后
期刊
很久以来,曾(国藩)左(宗棠)交恶就成了晚清的一段谁也说不清的“公案”。  按理说,他们就算成不了好朋友,也不至于弄到形同水火的地步。  曾左二人是湖南同乡,当年曾国藩在湖南办湘军时,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曾国藩后来在太平天国的场子中发达起来,督两江,领四省,旗下幕僚更是人才济济,一时出现了“天下提镇无不出于曾帅”的传言,人气那是相当地旺。左宗棠虽未进士及第,但凭着自己在骆秉章那儿几年“代省长”的出
期刊
有个非常善良的富翁在盖房子的时候,特别设计了很大的房檐,想让无家可归的穷人在他的房檐下暂时躲避风雨。  房子建好以后,很多穷人来到他的屋檐下。然而,他的家人和这些人有过多次口舌之争,彼此闹得很不愉快。  冬天,一个老人在房檐下被冻死了。那些和富翁家有过口角的人都骂他为富不仁。  一次刮台风,由于富翁的房子屋檐特别大,结果被掀了顶。那些与富翁心有芥蒂的人有点儿幸灾乐祸,纷纷说这是报应。  富翁吸取了
期刊
一  某日,粟裕将军访叶剑英元帅。临别,叶帅扶杖送。  粟裕急阻之曰:“老帅相送,不敢当。”  叶帅曰:“百战之老将,岂能不送!”  粟裕对曰:“沧海一粟,不足挂齿。”  叶帅赞曰:“战功高不居功,贡献大不自大。不简单啊!”    二  1946年10月15日,中央军委致电陈毅等:山东、华中野战军会师后,在陈毅领导下,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见电后,陈毅对粟裕曰:“军事上我出题目,主要由你来做文章。
期刊
“杨澜访谈录”10周年,入行20年。我觉得10年也好,20年也好,在人生中不长也不短吧。  回头一看,其实一直在匆匆忙忙地赶路,顾不上停下来。而现在我能够停下来,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再望望前面的天空。我觉得这20年有很多的感触,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渴望成功的时代,虽然对成功有各种不同的定义,但是每个人似乎都想证明自己能够做到。  我也想成功,我也想证明自己,我跑遍了世界各地去寻找那些成功的人,然后去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