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人物群雕

来源 :决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fish_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不是民意的流放地,只有网络上的民意能够推动制度的变革,并对现实中的政府治理施加影响的时候,才能获得体制内的尊重。
  
  2004年以来,“个性官员 威权政治”占据了中国地方治理舞台的中心,在一个克里斯马型领导大行其道的年代,地方治理改善更多有赖于明星官员的推动。“一个人改变了一个地方”,这也是最常见的媒体叙事逻辑。
  2008年,个性官员的个性化施政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在年度公共生活空间里,鲜有“政治明星”的身影,我们更多地看到群体的力量,在见证并推动着政府治理的改善。“个性官员 威权政治”的终结,必然对应着群益与群力的崛起。
  
  中國网民:
  以什么样的方式宣告成年
  
  对中国网民来说,2008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
  1998年7月8日,科技部公布第二批56个信息科技名词,其中“互联网用户”的中文名称正式被确定为“网民”。短短十年时间,中国网民就以2.53亿之众,跃居世界第一。
  2008年,中国网民带给人们的惊喜,首先就在于其强大的揭示真相的能力。上海一名普通的IT技术人员,偶然捡到了官员公款出游的资料后在网上予以曝光,不仅涉及此事的出国考察人员受到党纪处理,由此引发的对公款出国的网络挞伐更如山呼海啸。
  8月1日,山西省娄烦县发生了山体滑坡,这起被当地政府确定为自然灾害的事故。经由记者博客揭开弥天大谎,指出娄烦事故存在着瞒报谎报行为,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并最终促成国务院组成调查组对滑坡事故进行彻查。
  地方副职过多、搜索引擎信任危机,以及系列食品安全隐患,2008年的中国网民一次次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发力,而在“华南虎照”真伪辩论中,网民所起到的定纷止争作用成为标杆事件。
  在媒体、专家对着乱象丛生的“虎照”一筹莫展之际,一位来自攀枝花的网友称周正龙所拍照片上的那只华南虎,很像他家中年画上的虎。经照片对比,专家才得以确认“此虎”正是“彼虎”。随后,网友查出了生产年画的公司,该公司也证实周正龙所拍之虎,正是其5年前生产的产品。经过几个月的真伪之辩,华南虎真相才得以浮出水面。
  一张“虎照”引发的公共辩论,早已“离题”千里,在整个过程中似乎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陕西镇坪是否存在华南虎,人们关注的是重重权力包裹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真相大白的那一天,网民中的“打虎派”甚至喜极而泣。
  对中国人来说,一张照片的真伪真的那么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网民已经将对真相的追问,视为对知情权和参与权的有力捍卫。
  长期以来,中国神秘化的行政传统,让国人在重重权力屏障面前,失去了寻找真相的信心。这种无法逼近真相的无力感,充斥在公共生活的各个角落,网民对公共政策的质疑往往采用“愤青式”的批评,而鲜有寻求真相的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虎照事件不在于其所引发的地方政府公信危机,而在于网民挽救了自己的信心。2008年,经过“虎照”等一系列事件的淬火,中国网民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行动力步入“成年”。
  网络不是民意的流放地,只有网络上的民意能够推动制度的变革,并对现实中的政府治理施加影响的时候,才能够得到体制内的尊重。
  2008年6月20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作客人民网,网友“小火龙”也实现了“要与总书记在网上聊聊天”的愿望,观察家分析认为,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是肯定了网络民意的合法性。网络民意终于与体制内的驱动形成合力,因此,也有人将2008年称作“网络问政元年”。
  
  维权者:“散步”分化出新阵营
  
  网络上公民意识的觉醒也会投射到现实生活之中。2008年另一个群体也在以其特有的行动力改变着自己的际遇,同时改变别人的际遇。
  2008年1月12日,天寒地冻。沪杭磁悬浮上海段优化方案和环评报告低调公示。几天后,通过各种渠道获知此事的沿线居民,陆续走上街头“散步”或购物,温和地表达己见,以寻求与政府沟通的可能。
  “散步”不是上海人的首创。2007年的厦门PX事件,已为上海提供了一整套公民参与的样本。温和的上海人以理性和克制的态度,向政府表达他们对磁悬浮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的担忧。
  这是一场无组织、有纪律的行为艺术,和解之门再次打开。在人头攒动的上海人民广场,市民说,“散步”只是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官员说,公示的只是草案,不排除再作调整,呼吁市民合法、理性地反映意见。双方平心静气,官民沟通就如散步交谈一般从容。
  “我们和市民一起成长。”PX事件中厦门官员的话言犹在耳。在利益纷争面前,平等谈判、公平博弈,最终达成妥协的利益才是最大利益,厦门、上海概莫例外。
  有评论认为,上海人的散步是因为他们相信能够遇到一位可说服的市长。能够被说服,是公权具备自我矫正功能的基础,但是当博弈的陀螺转动起来,我们发现不可说服的固执却屡见不鲜。
  4月的昆明,有一丝躁动。因为得悉政府要将39条单位及小区道路转为城市公用道路,几百名自发组织的小区业主将城市主干道的4个路口堵断。这一场博弈按照既定的逻辑演进,公安民警“依法采取果断措施”,并表示要“依法查处组织者”。
  昆明人之所以没有采取“散步”方式,而是选择传统的上访和激进的堵塞交通来表达对“私改公”政策的不满,可能是他们确信市长是不可说服的。在忽略了征询意见、听证会等必要程序,就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新政策,私权的不被尊重必然招致激烈的民意反弹。
  当不可说服的“市长”遇到了不可说服的市民,沟通、和解的通道就被堵塞,剩下的就只会是私权的蛮力申诉和像石头一样强硬的公权。
  非理性的博弈方式在2008年的公共生活中隐隐发作,从瓮安事件到孟连事件,再到陇南上访事件,激烈的矛盾冲突轮番上演,冲淡了年初上海人“散步”透露出的一丝暖意。但是,上海人的选择说明,“散步”并非不可复制,厦门官员“和市民一起成长”的努力已经在2008年得到更多维权者的响应,如果说“散步”是告别传统维权方式的一个符号,那么,我们祈望看到更多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理性之光。
  
  “孟学农们”:黯然引退的积极意义
  
  妥协未必不会带来好的结局。2008年的中国官场,对民意的妥协还体现在那些去职的官员身上。
  2008年9月12日至22日,短短10天时间,襄汾溃坝、三聚氰胺奶粉、数起矿难、深圳特大火灾接连不断,行政问责风暴随之刮起,其力度已超越2003年首轮问责风暴,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孟学农、李长江的引咎辞职。
  除了重大责任事故中的问责高官,也有一些“小官”因为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丢了乌纱帽。同样是在9月,巴中市市政府将放假通知的“中秋节”误写成“端午节”,有关部门的3名干部被免职。四川剑阁县人事局长因为质疑茅台酒质量和价格,当众扇卖酒老人两个耳光,被免去党内外领导职务。
  “上拍老虎,下打苍蝇”,2008年的行政问责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细,广到工作生活中的言行和琐事,细到为官主政的心态和做派。这无疑给手握公权力的人一个警示:没有任何一种权力是可以怠慢的。
  对于孟学农又一次引咎辞职,弹赞之声兼而有之。有人说,引咎辞职是一种政治理性,是“官员问责阀门的开启”,使“集体负责”之上有了一个明确的责任代表,也使中国有了一种新鲜的政治风气;但也有人认为孟在2003年因非典去职,此番在山西的“带病上岗”本来就缺乏一个透明的复出程序。
  舆论对“孟学农们”的关注,将2008年的问责风暴推向制度化的前沿,而引咎辞职官员的复出机制更成为一大焦点。
  引咎辞职的根本特征是官员的主动性和自愿性,应该是一种制度化的责任运作空间,而不是一种惩罚性的制度,更不是用来平息一时民愤的工具。主动去职是需要政治勇气的,这样一种体面的隐退,是政治责任的承担者尊严地承担责任,并基于自己良心之上的权力自省。
  专家呼吁,对于敢于承担政治责任的官员,要给复出的机会,但是,在任用程序上要公开、透明。因为,只有通过制度化程序赋予权力的复出官员,才会让公众心服口服,而官员在重新履职中也才会更有底气。如果没有科学的制度支撑,官员复出缺乏严格的程序性,会令官员问责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受到损害。
  2008年8月28日,一篇题为《掌控当前经济形势的政策建议》的文章在网上引起公众的关注,文章署名为“原国家统计局局长、现中海油高级研究员”,这是邱晓华被“双开”后首次露面,邱晓华复出“云山雾罩”饱受舆论诟病,这也反证出一个结论:只有透明的制度才能经得起民意的审视。
其他文献
“杜富国同志,今天又有一封崇拜者的信哟,要我读给你听吗?”我询问面前的年轻人,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停留在他戴着的墨镜上。他点点头:“麻烦你了,李护士。”  三月的阳光洒在信封上,好像也想辨认清那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我忍不住笑了:“这是孩子写的呀。”他一向紧绷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我还没有收到过小孩子的信呢。”  “杜富国叔叔,您好:我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在电视上看到你们手拉手、唱着军歌在清理过的雷区
和着新时代的节拍,沿着自己选择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会走得越来越踏实,路也会越来越宽广。  ——题记  爷爷、爸爸和我,年龄跨度近六十年,身处不同的时代,却在各自的环境中努力绽放着自己的芳华,演绎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爷爷,典型的中国农民。他出生于1943年,在极其贫瘠的土地上,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支撑起并不富裕的家。爷爷育有三儿一女。在那个年代,让孩子吃饱饭就是爷爷奶奶辛苦劳作的唯一理由。当时爷爷分
童话在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同时也是学生的主要阅读对象之一。童话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精神内核,是其最具教学价值,也最易出现教学偏差的部分。利用童话与儿童天然的联系,展现童话的品格和魅力,发挥童话作为文化养料的作用,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应是童话教学致力追求的方向。本期刊登这一组文章,或能在漫长的教学探索之路上,給予广大教师一定的启发。
特级教师何捷的教学风格幽默、大气,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笔者观摩了他执教的《鹿角和鹿腿》(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深受启发。课上,何捷老师围绕寓言故事中隐藏的道理,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道理的位置,思辨道理的深意,探寻道理的源头,让学生对整个寓言故事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教学片段】  一、寓言的道理,往往最后告诉你  师:寓言故事总是把道理藏在故事里。所以,我们一边读故事,一边要把道理提炼出来。待
老努尔旦老了,却越老越像个小孩,而玛依拉正是把他当小孩子看待。“我的老婆子,今天能不能喝小麦粥,我不要再吃包尔萨克了,告诉你,我不是这么好打发的。”老努尔旦吃饭时,总会找出点事,引起玛依拉对他的关注。   “得啦,昨天才喝的小麦粥。为了给你换口味,太阳还在睡着呢,我就爬起来给你烤馕饼、熬奶茶。喂,努尔旦,就这么着伺候你,你还嚷嚷!”他的妻子玛依拉要么这样回答他,要么就是根本不理他。“如果你总是在
美国公立学校的小升初考试,不同地区肯定各具特色。比方说在我们原来居住的圣路易斯,我们所在学区的公立学校根本就没有小升初考试。五年级毕业生按照自己家庭所在地的学区分配,除了极少数的留级生,所有学生直接升入初中。这种升学方式,简单直接,学生和家长都没有什么压力。  自从我们搬家到美国东部的马里兰州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在这个州,无论是数学、语文,还是绘画、音乐,各种各样的尖子班在这里非常普遍。为了让
前面的几期,已经为大家介绍了记叙文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写法,这一期,就说说如何写好记叙文中的“事件”。  事件是记叙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说的记叙文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记人”的,另一种就是“叙事”的。也就是说,记叙文一是写人物,二是写事件。当然,这两种内容并不能像数学上的概念那样,可以截然分开,并且能分得那么一清二楚。并不是说,写人物记叙文就不能记事,记事件的记叙文就不能写人物
感动是什么?  感动就是本期《最后四根棒冰》里那个小男孩眼中盈满的泪水。那一年,小男孩八岁,在一个夏日代替妈妈卖棒冰,棒冰没卖完,却遭遇恶劣天气。小男孩在绝望中遇到一位好心的老大爷。那位老大爷的言行是否也让小朋友们感动?  感动就是本期《歪儿》中歪儿那双眯缝的小眼睛发出的亮光。由于歪儿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的游戏便十分吃力,“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
联词: 媲美 轻盈 硌 甩掉 恼火 递 踝骨 童话般美丽    西双版纳  ●河南省西平县柏城  北街小学五(1)班  崔 蕾  童话般美丽的西双版纳,没有什么地方能够与之媲美。去年,我和爸爸妈妈去那里旅游,有一天看到一个傣家少女穿着美丽的筒裙步履轻盈地走在石径上。石头铺成的路面很平整,即使光脚走在上面也不会硌脚。少女光滑的踝骨上挂着的银铃,随着步伐有节奏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却不会被甩掉。两个小
百时屯在巨野县城西南,离县城四十五里,是个大屯。百时屯四周有海子墙,听娘说,闹胡子的时候海子墙一丈多高。俺记事的时候,海子墙已经倒了,剩下两米半高的底座。墙下的壕沟叫海子壕,雨水多的年份,里面有鱼。出入百时屯有三个门,南门、北门、西门,是屯里三大姓庞、时、姜三家修的。  1946年夏天开始,八路军和中央军在百时屯拉锯。先来的是八路军。他们在屯里驻了很长时间,吃的是自己带的,也守规矩。俺家的堂屋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