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一段时期,宁静的大学校园突然变得“血雨腥风”起来,原本令人心驰神往的象牙塔竟然变成了一个危险地带。接踵发生的大学校园自杀与暴力杀人事件,让众多大学生和家长忐忑不安,也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反思造成高校血案频发的深层次原因,许多教育界人士提到了大学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生命教育不够,心理危机干预不到位,这确是我们大学目前缺失的东西,尽快在大学教育中给大学生补上生命教育课和心理教育课,也一定会有效地减少校园流血事件的发生。但以笔者愚见,我们如今大学教育的“致命”问题并不仅仅如此,单纯补上这两门课,只是“头痛医头”的简单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去除高等教育“致命”的病根。
要想治标治本,我们高等教育最需要纠正的就是大学教育的方向性问题。
19世纪英国大教育家纽曼说,真正的大学教育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教育,而是博雅教育。大学教育的理想在于把每个学生的品行上升到博雅的高度。他认为,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灵魂,让学生健全地达到博雅的高度,即拥有完整的人格。一个心灵健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一个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胜任。
而目前我们的大学,在追求高就业率的过程中,恰恰是在单纯地进行着专业教育与技能教育。尽管我们一直高举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旗帜,事实上却只是在全力造就适合社会就业的“才”,而忽视甚至完全放弃了对“人”的培育。由此,教学与育人分离,传统教育意义中的传道、授业、解惑变成了简单的知识传播与技能培训。这样的大学教育,是培养不出既掌握精深的专业技能又具有高尚情操、通人情、懂世事的人才的,而只是流水线式地生产出一批批残缺的技能掌握者。这样的高等教育理念长期执行下去,不但能造成高校血案“频发”的恶果,更能生产出一批批“垮掉一代”的历史悲剧。
我们的高等教育还要改变其招生选材的价值标准。
大学生血案频频发生在大学校园里,需要负责的除了承担高等教育的大学,还应当有承担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因为在学生灵魂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上,作为打基础阶段的中小学承担的责任绝不比大学小,甚至远远大于大学。在大学暴露出的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我们学生从小到大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大学在育人上失位,中小学同样也没有做到位,孩子们在做人方面的教育一直都在“缺钙”。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教育局面,归根到底是大学入学选拔标准的问题。考试成绩是我们大学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所有的中小学教育也都是以能够考入大学为直接目标。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一直都在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而行动,都在以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多拿分为最高的教育目标,而无需花心思去教育学生如何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人。面对如此教育基础的大学生,高等教育即便再有心去做足育人功夫,开设再多的生命教育、心理、思想道德教育课,其结果也是收效甚微、无力回天的。因此,必须要改变这种长期以来一成不变的选材标准,只有大学在选材时融入了对人格、品德和心灵健康的要求,我们中小学教育才能不再一味进行填鸭式的考试培训。如此每一名进入大学的学生才是经历过系统教育的合格的人。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的最终输出者,也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引领者,必须把育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也是终极目标。如此,从眼前而言,大学校园里的自杀与他杀才不会频繁发生;从长远而言,走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才能是合格的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而不会成为弱不禁风的“草莓一族”,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使命。
生命教育不够,心理危机干预不到位,这确是我们大学目前缺失的东西,尽快在大学教育中给大学生补上生命教育课和心理教育课,也一定会有效地减少校园流血事件的发生。但以笔者愚见,我们如今大学教育的“致命”问题并不仅仅如此,单纯补上这两门课,只是“头痛医头”的简单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去除高等教育“致命”的病根。
要想治标治本,我们高等教育最需要纠正的就是大学教育的方向性问题。
19世纪英国大教育家纽曼说,真正的大学教育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教育,而是博雅教育。大学教育的理想在于把每个学生的品行上升到博雅的高度。他认为,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灵魂,让学生健全地达到博雅的高度,即拥有完整的人格。一个心灵健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一个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胜任。
而目前我们的大学,在追求高就业率的过程中,恰恰是在单纯地进行着专业教育与技能教育。尽管我们一直高举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旗帜,事实上却只是在全力造就适合社会就业的“才”,而忽视甚至完全放弃了对“人”的培育。由此,教学与育人分离,传统教育意义中的传道、授业、解惑变成了简单的知识传播与技能培训。这样的大学教育,是培养不出既掌握精深的专业技能又具有高尚情操、通人情、懂世事的人才的,而只是流水线式地生产出一批批残缺的技能掌握者。这样的高等教育理念长期执行下去,不但能造成高校血案“频发”的恶果,更能生产出一批批“垮掉一代”的历史悲剧。
我们的高等教育还要改变其招生选材的价值标准。
大学生血案频频发生在大学校园里,需要负责的除了承担高等教育的大学,还应当有承担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因为在学生灵魂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上,作为打基础阶段的中小学承担的责任绝不比大学小,甚至远远大于大学。在大学暴露出的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我们学生从小到大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大学在育人上失位,中小学同样也没有做到位,孩子们在做人方面的教育一直都在“缺钙”。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教育局面,归根到底是大学入学选拔标准的问题。考试成绩是我们大学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所有的中小学教育也都是以能够考入大学为直接目标。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一直都在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而行动,都在以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多拿分为最高的教育目标,而无需花心思去教育学生如何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人。面对如此教育基础的大学生,高等教育即便再有心去做足育人功夫,开设再多的生命教育、心理、思想道德教育课,其结果也是收效甚微、无力回天的。因此,必须要改变这种长期以来一成不变的选材标准,只有大学在选材时融入了对人格、品德和心灵健康的要求,我们中小学教育才能不再一味进行填鸭式的考试培训。如此每一名进入大学的学生才是经历过系统教育的合格的人。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的最终输出者,也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引领者,必须把育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也是终极目标。如此,从眼前而言,大学校园里的自杀与他杀才不会频繁发生;从长远而言,走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才能是合格的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而不会成为弱不禁风的“草莓一族”,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