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之父”李振声:靠智慧养活中国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king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生中能做的事情有限,所以目标必须明确集中。”——李振声
  2007年2月27日,人民大会堂里灯火辉煌,万人瞩目。国家主席胡锦涛将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颁发给一位白发老人。从那一刻起,全世界传颂着一个充满智慧的名字:李振声。可是,有谁知道,这位中国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与小麦为伍竟是因为早年饥饿的经历,是饥饿逼出了崇高的志气,逼出了无穷的勇气,更逼出了改变历史的智慧。
  李振声出生在山东淄博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母斗大字不识几个,却看重孩子的教育,省吃俭用也要把李振声送进私塾。李振声11岁那年,山东遭遇罕见的大旱灾,一家人饱尝了颗粒无收的饥饿滋味。13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一个人带着李振声兄妹四个孩子,日子更加艰难,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李振声稍长大一些,靠着成家立业的哥哥的资助,李振声勉强读完初中,又考入高中,但读到高中二年级,哥哥再也无力支撑。
  饱尝饥饿之苦、被迫辍学的李振声,只身来到济南,期盼找到一份工作,维持生活。可寻觅多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大街上忽然发现山东农学院的招生启事,上面称读农学院可供吃住。那时,农业是一个非热门的学科,农学院在社会上也没有地位。可走投无路的李振声看到启事,却心中一亮:这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呀,与其找不着饭碗,流落街头饿肚子,不如进农学院。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李振声去报了名,不料一考即中。“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过去从不敢想的事情。”挨过饿的他,知道粮食的可贵,也知道农业的重要,特别珍惜这个读书机会。可他没有想到,饥饿感部竟让他与小麦终生结缘。
  就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年,他大学毕业了。那时,国家经济处于恢复时期,各方面都需要人才。他因此有幸被分到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工作5年,跟随导师、土壤学家冯兆林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不但积累了牧草研究基础,也从专家身上学到了深入实践的研究方法和潜心研究的学术品德。  26岁那年,他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转调西北,正赶上 西北小麦条锈病大流行,造成当地小麦大减产。挨过饿的李振声知道粮食减产意味着什么。他通过研究发现,引起当时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原因是病菌变异的速度快,育种的速度慢,一般要8年才能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而条锈病平均5.5年就能产生一个变种。他悄然产生一个想法——能不能通过小麦与天然牧草的杂交,为农民培育一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  他系统搜集鉴定了800多种牧草,发现野生的长穗偃麦草等对条锈病有很好的抗性。于是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通过远缘杂交,将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选育持久性抗病小麦品种的设想。让风马牛不相及的草和小麦杂交,当时国内没有人进行过尝试。被许多人视为畏途,李振声当时心里也没有底。但少年时的饥饿感驱动着他。他的设想,也有幸得到当时的权威植物学家闻洪汉和植物病理学家李振岐的支持。年轻的李振声,就这样开始了研究。这一干,就是50年。
  然而,最初的研究道路并不顺畅。杂交品种看着很好,而下一代常面目全非。李振声研究出来的第一代杂交品种,就不幸出现了这种问题,长得一点也不像小麦,却更像野草。遭遇难题,研究迟迟出不了成果,有人指责他,“研究工作脱离实际”,搞了8年,还没见成果。坚持,还是放弃?面对艰难选择,支撑他的还是刻骨铭心的饥饿感。李振声想,眼看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怎能放弃啊!
  直到1979年,李振声的研究终于取得突破,他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等品质于一身的“小偃6号”在大面积推广中获得成功。陕西农村流传的“要吃面,种小偃”,令他的“小偃6号”不推自广。而今,“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近50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李振声用自己的智慧向世界宣告:“中国的科学家是最聪明的,最卓有成效的。”
  20多年来,中国粮食大规模增产:从1978年到1998年,我国水稻总产增加627亿公斤,小麦总产增加694亿公斤,超过水稻。优良小麦品种使农民增收了,李振声感到特别幸福。他说:“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声名鹊起,各种奖励接踵而来。可李振声并不在意,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了,他热衷的依旧是跑田间地头.看他的“孩子”——小麦。即便是六月正午太阳照得人眼花,年轻人都往树阴下躲,可一身农民打扮的李振声却戴着草帽,在田里查看麦苗,蹲下、起来,换个地方再蹲下、再起来……这样重复地做蹲起运动。小麦已经融入他的血液,成为他一生离不开的事业。
  李振声先生数十年的心血和智慧,终于结出了硕果,他让广大农民受益,让全体中国人受益。美国一个名叫布朗的人曾提出一个问题——“谁来养活中国?”李振声院士用行动铿锵地回答:“只能靠科技养活,靠中国人的智慧养活中国!”
  
  编辑 张金余
  E-mail:beiyuan98@126.com
其他文献
各位同学:  你们今天将披上毕业袍,向大学生活道别。有同学对我说,老师,为我们写点什么吧,留个纪念。我明白你们的心意。此刻目送你们学成下山,真是既安慰又不舍。  让我从中大的树说起吧。中大多马尾松,它们并不起眼。有时在校园散步,见到掉下来的松子,我会拾起几颗,带回家中。后来,我读到台湾作家周志文的一篇关于回忆少年同学的文章,他说这些一生默默无闻的人,就如“空山松子落。不只是一颗,而是数也数不清的松
1995年8月21日下午,大约3点多钟,我站在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一家商店的柜台前,想买两瓶香水。我刚刚站住,身旁突然伸出了另一只手:“那瓶儿!那瓶儿!我看看那瓶儿!……”  那只手,不断地在我眼前晃着,充满了要求与渴望。我注意到手的方向,正顽强地示意着俄罗斯的女售货员。那只手伸得已经越过了柜台将近半米!身穿黑衣的俄罗斯售货员,没有动。没有回答,甚至没有发出一点儿表情。手的旁边站着一对中年的俄罗
美国牧师威尔·鲍温曾发起“不抱怨”运动。他说:“我们都明白,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接受现实并存有良好的期望。”  时下,我们走到许多地方,常常会遇到各种抱怨的现象:在上下级之间,当领导的埋怨下属不积极行动。当下属的指责上级犯官僚主义;当教师的总抱怨自己学校怎么怎么不好,而学生又总是抱怨
亲爱的同学们: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美好的春天里,你们即将离开母校,开始人生的另一段旅程。作为交通大学的第39任校长,我非常高兴和你们一起分享这收获的喜悦,更要为你们即将开启的征程而深深祝福。在大家临行之前,我想跟同学们分享两个让我感动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永远心怀感恩。”  一所著名大学的优秀研究生到一家著名的大公司应聘管理工作。他顺利地通过了笔试和面试,接下来人力资源部安排了公司的总经理
“为了上大学,我想找份暑期工作。但我不找工厂工作。干工厂工作我能学到什么?”我听见一个中学生对他的朋友说。  除了想纠正他的语法错误外,我还想告诉他,多年前,在我中学毕业前的那个暑假,我从一份工厂的工作中学到了什么。  那是在密执安州大瀑布城的一家油漆厂,第一天上班,厂主的儿子热情地接待了我,还把一些用大铁链吊在头顶上的巨大油漆桶指给我看。然后车间总管说:“康农,我还需要一对悬空挂钩,你到隔壁工段
提升你的能力  乔恩在一家公司工作了25年,他每天用同样的方法做着同样的工作,每个月领着同样的薪水。一天,乔恩决定要求老板给他加薪及晋升。他对老板说道:“毕竟。我已经有了1/4世纪的经验。”老板叹气说道:“乔恩,你没有1/4世纪的经验,你是一个经验用了1/4世纪。”  不知这种说法是否也在指我们当中的某些人?他们总是满足于某种经验,动不动就拿过去的成绩来夸耀自己。他们总是满足于一次成功,而不是不断
2006年底,老牌导演张艺谋的商业“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和新锐导演贾樟柯的艺术“小片”《三峡好人》,在同一天上映。  上映伊始,《满城尽带黄金甲》遭到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票房却一路高歌猛进。《三峡好人》虽然好评如潮,但票房收入与《黄金甲》相比,可谓惨淡。贾樟柯的影片都是以关注现实、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为主题,因此他对“大片”中那些“飞来飞去打打杀杀”的内容很不欣赏,认为“一味娱乐化会让国民精神脆弱
案例一:名校高才生也应有高情商  许晴,清华大学毕业,应聘于杭州某电子公司技术部  大学毕业后,许晴即应聘杭州某电子公司技术部。照理说,全公司的人都应该欣赏他才对,因为许晴是公司人事经理相中的。他的清华文凭,对一家小公司来说,显然是高攀了。许晴的相貌与谈吐不算出众,但照公司员工想来,修缮自己对一个清华出来的人才来说不算太难,何况,许晴开出的待遇比其他学生也要合理得多。人事经理那天给老板打电话还不无
周五的下午,我接到一封来信,是一个小朋友寄来的。她字体隽秀工整,标准的小楷,看上去很干净漂亮。她说她在课本书上读到了我的一篇写母亲的文章,感动得哭了。她渴望我能给她回一封信,手写的。她说:“由您的字体,可以看到您的面容。”  她的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我以前是最喜欢看朋友的来信的,我由他们的字体上可以猜测到对方的心情,甚至知道他在写这封信时,脸上是带着微笑的。可是,很久了,我没接到朋友的来信了,没看
1970年9月,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刚刚开学。学生们发现成堆的垃圾堆放在校园周围,苍蝇满天飞。一个暑假的疏于管理便造成了这样的现状,校长看后十分苦恼。  学校除了雇用清洁工外,还发动了所有的学生外出劳动。他们干了一个月,才清除了将近一个暑假的垃圾。可由于组织不当,许多垃圾遗失在了城市的街道上,这引起了城市管理部门的极度不满。他们甚至对汉城大学下了通牒,要求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发生。  但没过多久,周围的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