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道德与伦理

来源 :青海师专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n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化的全面启动,工具理性主义在中国发展了起来。在推动社会变革的同时,又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有人求助于“道德理性”抑制工具理性的张扬,但收效甚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坚持以传统文化创新,寻求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这就要实现道德与伦理的分殊,以“求道之德”发挥人们的不懈追求精神,以“人伦之理”规范人们的行为,在现代化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
其他文献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的氛围仍然很浓,部分学校在教学改革中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有的教师甚至认为
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于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  指导学习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指导学生预习时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要求和重点,妥善安排预习的时间,注意预习的方法,如读、思、查、批、记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疑、解疑,养成良好的自学
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使代际伦理的建构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反映代与代之间伦理关系的伦理形态,代际伦理的理解可以从两个向度把握,即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其中代内公平是
学者们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历来褒贬不一,大家贬低该哲学史的核心,在于胡适对"义理"的忽视。就写作特点而言,胡适写作哲学史时,对方法论有充分的自觉,注重对孔子、庄子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保证高等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高校要紧紧围绕保证高等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发
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肩负着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支撑的重任,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只有从民族地区的社会实际出发,科学定位、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整合优
做好中学教育管理,既是教育领导者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这一点毋庸赘述,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人们对教育不满意的地方很多,比如各地政府投入的程度,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教育的公平问题,教育的方式、效果等等。其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尤其突出。孔子说:“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教育的权利是人的基本权利,在这方面出了问题老百姓肯定是不满意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招生制
本文对t重n阶同余数的性质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应用这些性质给出了任意数同余初阶的简易求法,并提出一类循环小数的循环节等长问题供讨论。
“以人为本”是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它对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确立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效果总是差强人意,普遍的情况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强化、巩固下来的学习方式,是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初中是学习英语重要的起步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英语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主动预习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