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知人论世”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原则

来源 :知音励志·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nyhi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们发现“知人论世”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却又呈现出另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知人论世”是语文课堂中一个必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一种不需选择,不需调整的教学常规。但真的沉下心来,究其根本,却发现“知人论世”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也有着其现实运用的各种要求和原则。
  【关键词】知人论世;适用;启发;精炼
  “知人论世”是一种语文文本阅读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被我们老师广泛运用,以帮助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知人论世”这一词语最早出自《孟子·万章下》:“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从意思上看,孟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交友,更谈到了如何与古人交友?首先去吟咏他们所写的诗,阅读他们所写的书。因为诗书表达了他们的心意,记录了历史。但光读诗书还不够,还要了解它们的时代,以及它们在当时环境下的所作所为。但如果我们仔细想一下,这段话却又告诉我们,文学作品“文以载道”的现实性,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知人”,就是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为人处事等来解读作品。刘熙载在《艺概·书概》说:“书也,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金圣叹也说:“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人是何心胸。”(《读第五才子书法》)。而“论世”,就是考察作品时应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包括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因素对作者的思想、心理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激发作者创作相关作品时的社会动因。这种批评方法是立足于“世”对“文”的影响来研究诗文的。刘總在《文心雕龙·时序》里也说:“歌瑶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表明文学受到社会现实制约的。所以,“知人论世”者一种阅读方法在语文课堂中,成为了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教学也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但我们却又发现“知人论世”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却又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课堂上或一开始介绍作者,参插写作背景;或在中间衔接过渡,推进阅读进程;也有的則在主旨研讨中作为升华,提炼之用。其运用的频率之大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笔者一度也觉得“知人论世”应该是语文课堂中一个必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一种不需选择,不需调整的教学常规。但真的沉下心来,究其根本,却发现“知人论世”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也应当因地制宜,有着其现实运用的各种要求和原则。
  1 我们应当紧扣 “知人论世”在阅读教学中的“适用”原则
  “知人论世”是一种解读文本的常规方法,但“常规”并不等同于“万能”,并非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它必然受到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的制约,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重在过程,重在对文本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单纯的模式化的“知人论世”往往会剥夺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分析与探究,从而导致语文教学的僵化。而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他所接触的阅读文本有很多的时候是并不提供相关背景知识的,那么,一味地强调“知人论世”也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不深究文本,紧靠资料的借鉴来“硬解”作品的荒唐后果。所以,“知人论世”的运用应根据文本的具体实际来慎重运用。如果不通过“知人论世”同样也能很好的解读文本,那么我们应当尽可能引导学生可能的从文本本身进行品读、分析,而不是脱离文本,依靠外在的资料借鉴来进行思索、理解。例如,笔者在一堂《捕蛇者说》的公开课中关注了最后一个环节:
  师:柳宗元为什么要写《捕蛇者说》这样的文章呢?
  教师将写作背景,展示了出来: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时期。公元755年安禄山之乱后,中央政权与藩镇不断巩固自己的势力,对人民加重赋税。史书记载:中唐赋多而重,除法定的夏、秋两税外,加征种种苛税。繁重的苛捐杂税,使劳动人民苦不堪言,如再遇天灾,无疑雪上加霜,他们纷纷逃亡、流浪,以至十室九空。柳宗元在唐顺宗时期,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因反对派的强烈反抗,革新运动一百四十多天后失败,顺宗退位,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在永州的十年期间,柳宗元大量地接触下层,目睹当地人民“非死则徙尔”的悲惨景象,感到有责任用自己的笔来反映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希望最高统治者能借此体察民情,推行善政。
  师生讨论,各抒己见。
  归纳:体现了柳宗元关心民生疾苦,希望能改革弊政,特有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从这个过程上来说,似乎这个环节理所当然,知人论世也显得恰到好处,课堂被推向了高潮,但如果抛开那些所谓的“知人论世”,我们同样能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筛选出来与其一致的信息:①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①表明柳宗元是个官,至少是与官说的上话,不是民)②“余悲之,余闻而愈悲”(表明柳宗元对蒋氏的遭遇很同情)③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这一惨剧自古有之,柳宗元看到的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并不是空表同情,他想有所作为,自己虽无奈,但仍努力践行,一种使命感就此而出。)这样,文章的主旨,写作目的自然而然就在分析、探究中发现,归纳而出。那么“知人论世”设计、提供与否,在该篇文章的理解中并不是必需的。她的存在反而替代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过程,语文教学变成了考据研究,课堂的语文本质也被变相的歪曲了。其结果必然是违反了阅读教学的规律,误导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认识,僵化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样的“知人论世”的环节设计显然是无效的。   然而,如果文本的“领悟”乃至“寻幽”,单靠学生主体的知识水平,语文素养难以完成,那么“知人论世”的适用性就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笔者一堂《蔚蓝的王国》的公开课中,就有幸见证了一段 “知人论世”的文本解读。
  师问:屠格涅夫的笔下充满了热爱、赞美。那么请同学们猜一下他是在怎样的人生境遇中写下感情如此丰富的文字?
  生:他生活很幸福,爱情甜蜜……
  师问:真的吗?文章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其实暗示了他当时的处境,你们能看出来吗?
  生:在梦中,表明现实生活中可能不是如此。
  师:那么是怎样的呢?老师展示给大家看一下:“屠格涅夫生活在19世纪,整个俄罗斯大地呻吟在沙皇的残暴统治之下。黑暗、腐朽、罪恶,那死一般的沉寂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诗人的心灵,他为此而哭泣,呐喊!而散文诗则是屠格涅夫在接近生命终点时对艰难而痛苦一生的总结与反思。他曾经感慨道:“自己的疾病,亲人的痛楚,老年的凄凉与黯淡……你所珍爱,你为之献身的一切,正在一去不返地衰败与瓦解。”
  生:好惨啊。师:在了解作者的人生境遇后,我们再来想一下他描写这样神奇美丽的王国有没有深层次的用意呢?
  讨论后得出:屠格涅夫所处的时代是如此的黑暗,老境是如此凄凉,但诗人并没有灰心、沮丧,仍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哪怕是通过想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
  这样的写法表现出了他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是一种超越个人苦痛的博大胸怀。一个作家的伟大所在。
  很显然,在这一个“知人论世”的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并没有脱离文本,而是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深入理解。更可贵的是,“知人论世”,触发了学生对文本的迁移感悟,不仅意识到作者的用意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感受到了屠格涅夫的真实内心,一种伟大的人性光辉:超越个人苦痛的博大胸怀。所以,这样的“知人论世”显然是有效的,具备极大的适用性。如此看来,“知人论世”对于阅读教学不是必用,更不是无用。作为一种方法,它仅仅是一种途径,并不是真理。对于不同的阅读教学,我们不能盲目的去运用,更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教学的客观规律,去清醒的选择,去理智的运用。
  2 我們应当关注“知人论世”在阅读教学中的“启发”原则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不是“试图为学习者勾画一个外部现实的结构,而是帮助学生构建出他们自己的对外部世界的有意义的、概念的、功能的描述”,在学习中,学习者主动创造意义而不是获得意义。教学者给学习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解决问题。乔纳森认为,信息能使其在情境中的应用产生相关的意义,信息可以自行选择并以此建构知识,促进互相合作,分享交流不同的认识,以及合理坚持个人的独特看法。而文本的解读也客观上分为作者用意(主观意义)、社会意义(客观意义)和读者意义(个性感悟)。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的筛选信息,通过体验探究,从而分层次的解读文本就成为了语文课堂的首要任务。那么“知人论世”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的方法也就必然吻合这些规律,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这样“知人论世”才能从单纯的客观罗列,解读佐证的困境中摆脱出来,成为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一把钥匙。例如,笔者在公开课《醉翁题记》中就有这样的一个设计:
  师:太守欧阳修的“乐”贯穿全文。思考一下,这乐你该如何理解?
  生(讨论):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除了“醉”于山水之中,更“醉”于百姓和平安宁的生活。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这是一种思想的伟大。
  师:同学们读书很仔细,但大家知道欧阳修是在什么境况下写的吗?
  师生共同归纳(背景介入):《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庆历新政)。革新失败后,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在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但被贬后的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
  师:这背景中你能看出那些信息吗?
  生1:政治上不得意,他是被贬官到地方的。
  生2:《醉翁亭记》中特意强调了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的生活。如: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的场景中就表现的很丰富。
  生问:庆历新政是怎么回事?师: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韩琦等名臣为相,执掌朝纲,决定对吏治进行整顿。史称“庆历新政”。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旗帜鲜明的提出整顿冗官,任用贤能。而裁减冗官,精简机构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生:原来他在地方上做的那一套和庆历新政差不多啊。
  师:同学们好像关注并选择了这些信息,你觉得它们能帮助你对文本中的“乐”产生新的理解吗?生(沉默思考),师:沉默代表的是思维的努力,我给大家时间。
  讨论后的归纳:在朝廷里无法推行的变革主张,他要在当政地方亲自实践。《醉翁亭记》所展示的“与民同乐”画卷恰恰表现了这一点。这正如范仲淹那样,不仅在《岳阳楼记》里表达了“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这样做了。欧阳修也把自己的这份政治理想变成了美好现实。也正因为此,他少了份个人失落的痛苦, 多了一份努力与奋进,多了一份快乐与满足。所以这里的“乐”不是强颜欢笑,苦中作乐,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乐,一种自得,一种欢爽。
  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知人论世”的意义首先在于给予学生信息选择的自由权利。让学生去关注并提炼有用的信息,去为解读文本而服务。其二,其意义在于通过“知人论世”,不断的启发学生,步步深入,把文本解读的三个层次:作者用意(醉翁之意、与民同乐)、社会意义(展现美好,引人向善)、读者解读(“践行”理想,自得快意)给有机的整合起来。 “知人论世”的启发性设计引发了学生充分的联想和感悟,拓展、丰富了文本背后所蕴含的内涵,使得阅读教学更加的深远而有效。这样看来,富有启发性的“知人论世”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入展开,升华探究打开了一扇具有深远意义的大门,为促进并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 我們应当关注“知人论世”在阅读教学中的“精炼”原则
  “精炼”本义是提取精华或去除杂质,使之纯净。又指文章简明扼要。这意味着需要一个分析、筛选、提炼的过程。我们众所周知有关文本作者的背景信息应该是庞大的。如果不加任何筛选、提炼,那么“知人论世”就会形同虚设,甚至会干扰学生的阅读分析。
  首先,背景资料的提供应当符合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能为课堂目标服务的应当加以选择,不能为课堂目标服务的应当省去,做好筛选的工作。在《捕蛇者说》中很多老师会把柳宗元的一段提纲挈领的介绍切入到课堂背景资料之中: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人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唐宋八大家的介绍,柳宗元文风的介绍与这一课堂的环节基本无用。事实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本文用衬托、对比衬托中心的写法。②把握文章“赋敛毒于蛇”的主题和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而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柳宗元的文风介绍显然与此毫无关联,那么这样的资料支撑其用意又何在?
  第二,背景资料的提供应当简明扼要,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布鲁纳在他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中强调:教学必须考虑三件事:学生的性质,知识的本质,知识获得过程的性质。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和形成学生智慧或认知的发展,要选择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学生的某种心智的形式。众所周知,学生对于信息的接受更倾向于对直观、简要、清晰的心理需求。长篇累牍的资料的堆砌无疑是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难度,抑制了他们阅读、分析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给知人论世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障碍,所以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心理接受的需要与规律对素材进行有效的归纳与概括。这样的修改表面上是进行了信息的概括,但实则是删去了原本素材中那些冗长的赘述,提炼了最关键的信息,排除了学生阅读中的障碍与盲区,降低了信息理解的难度。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就更好的投入到他们运用资料结合文本进行问题的思考与探究。这无疑使“知人论世”的教学实效得到了有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知人论世”这一教学方法的采用应当考虑多样的因素,做到因地制宜,才能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有关“是否要用”,“如何去用”这两个方面的策略与原则在丰富的语文课堂中客观上也有着多样的诠释,这需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与思考。笔者这些想法与见解也仅仅是浮于表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这些粗浅的思考与探索也就有了些许的价值。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