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成——新课改必须正视的现实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ang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程以来,原先在教学中被忽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逐渐进入教学视野。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教学过程,因师生互动开始产生丰富的生成资源。然而,课堂生成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资源,具有不可预设性。只有恰当地、选择性地利用课堂生成,才能实施真正的有效教学,提升课堂效能、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利用好课堂生成,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对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挑战,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一、课堂生成的内涵
  
  课堂生成是对教育过程动态性、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过去强调课堂教学过程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静态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课堂生成理论来自国内独创,最早是叶澜教授提出来的,目的是突破传统教学“特殊认识活动论”的框架。她在一系列的有关新基础教育论文中,对课堂生成理论做了深入的阐述。早在1997年,她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要“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我们可以试着把课堂生成理解为:“在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三维教学目标得以达成;同时,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得以为教学的继续互动和目标的再生服务。”概念比较抽象,实际课堂生成是具体、形象的。课堂实验中的意外现象是课堂生成;学生的意外回答是课堂生成;学生的疑惑表情也是课堂生成……课堂生成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而且还是方法,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课堂生成的动因
  
  新课改的终极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真正的减负高效。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单一,只重视知识的落实和技能的形成,教学质量的评价一般也是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这一切导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学生没有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调查表明学生的不满意主要表现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自由表达(占76.4%);老师上课死板无趣,学生没有兴趣。传统课堂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决定了其缺乏课堂生成,即使偶尔有,也因为要顾及教学的系统性等因素而被忽略或扼杀。
  课堂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课堂生成不断产生;课堂生成不断地被教师有效利用,新的学习需求、方向又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这个课堂上,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多的是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兴趣不断地被激发,学生还会不满意吗?学生满意了,他们的思维、情感、观念等多方面得到了进步,课堂效能难道不会提高?这样两者就实现了良性循环。课堂生成的有效利用提升了课堂效能,反之,课堂效能的提升也为课堂生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预设强化课堂生成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它不是教师完全预设的,有部分教师认为课前准备可轻松一些。实际上,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作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由于课堂生成的不可预设性,教师要掌控课堂,需更加精心地准备,否则课堂就会出现“放羊现象”。
  叶澜教授主张,“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她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强调要有教学方案的预设。在教案中要有三维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设计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然后就是按预设开展教学,动态生成。不能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课堂教学,信马由缰式的教学,是“目标虚化,内容泛化,生成无效”的主要原因,应引起充分重视。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可以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活动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互动方式及产生的预想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在按照预设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遇到许多不同的课堂生成,适时评价是必须的。然而,课堂生成中,有的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的可能会防碍目标的实现,应根据具体情况或放大或搁置或缩小处理。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放大处理;不利教学目标的,要搁置或缩小处理。而且,类似的课堂生成在不同的课上,处理方式也不能完全一样。如化学实验时,学生的滴管用错了,如果是实验操作课,教师就可以将此课堂生成放大处理,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如果是新课《元素化合物》学习,就应缩小处理,以简单纠正为妙,以防喧宾夺主。
  只有课前的充分准备,较强的预设,我们才能掌控课堂,有选择地利用课堂生成,有效提升课堂效能。
  
  四、启发性原则引领课堂生成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如此之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教师要善用启发策略,对教学内容加以精心设疑,在教学中灵活调控课时计划,以打通学生的思维“脉络”,开启学生“沉默”的智慧,诱发课堂生成。教师只要从日常教学生活中提炼出有效的教学启发策略,就能不断在动态教学过程中“收获”丰富的教学实践智慧。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生成而生成,而应该把握一些教书育人的原则。课堂生成是为了有效教学,既要让学生充分感觉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既要让学生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
  “课堂生成”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有活力、有发展的潜能。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课堂生成,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使课堂上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效能提升。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信息的最重要途径,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丰富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和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及文化等。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是英语教学的核心课程。而传统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方法不仅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谈不上对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  这一句话是:珍惜时间,不要抛弃学问。  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竭的时候,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是为了使学生认识美和评价美,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长江三峡水库已初步形成,随着蓄水位上升,库容及水域面积加大,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也将加大。根据最大历史地震震级并适当加权,确定库区最大可信地震为6级左右,对坝址所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