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在不同教育环境学龄前的因素分析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w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进入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随务工父母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由于受到城乡二元体制差异的影响和限制,在医疗、教育等方面依旧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儿童相同水平的待遇,流动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在不协调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也表现得日益突出,成为当今社会中又一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流动儿童在不同教育环境学龄前的实际状况,分析了影响流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以其促进我国流动儿童群体健康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心理行为问题 教育环境 学龄前 因素分析
  一、引言
  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不断聚集起相当数量的资源,随着务工人员不断涌向城市,处于城市边缘和弱势群体中的流动儿童,其心理行为问题逐渐成为亟待关注和重视的社会现象。作为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时期,学龄前时期是研究流动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及其形成因素的重要节点,在这一时期,流动儿童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都反映着其所处不同教育环境的不同影响。对流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在不同教育环境学龄前的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制定出适宜于流动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二、流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在不同教育环境学龄前的影响因素
  (一)不同学前教育环境影响着流动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
  研究表明,相对于拥有本地户籍的儿童,城市流动儿童更容易出现异常甚至高危的心理行为,与此同时,民办幼儿园流动儿童表现出的异常心理行为(例如抑郁、不合群、攻击行为等)则要高于公立幼儿园的流动儿童。
  一般来说,公立幼儿园具有相对完善和优越的办学条件及环境,公立幼儿园在办学宗旨上更加注重儿童的身心协调发展,通过配置充分的教学资源引导幼儿正确成长,并在灵活多样的教学环境下激发儿童的潜力,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创新实践的能力等。然而,许多民办幼儿园在接收流动儿童时过于注重利益经营,用较低的收费吸引大量的务工父母将学龄前儿童送入民办幼儿园。与此同时,民办幼儿园过于忽视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许多民办幼儿园尚未完善教学资源,甚至不具备合法的办学资格,流动儿童的父母在迫切融于城市生活的过程中,也往往忽略掉对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众所周知,相对城市本地儿童,流动儿童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流动儿童在幼儿园建立自身的人际关系,进而影响着其心理行为特征的形成。而在现实中,流动儿童在公立幼儿园所受到的来自城市的排斥要少于民办幼儿园,在公立幼儿园受教育的流动儿童表现出更容易与社会融合的心理行为[2]。对于学龄前流动儿童来说,其受到的歧视和排斥及其容易让其产生孤独感,并与周围环境逐渐疏离,甚至导致严重危险的心理行为,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父母的表现影响着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心理行为
  一般来说,父母的关系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心理行为,父母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极其容易使孩子产生紧张和焦虑的心理状态,孩子缺乏必要的安全感,也容易出现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另外,父母等管教者对于孩子的管理和教育上存在意见差异,也会导致儿童出现行为问题,父母的过度保护会引起儿童表现出抑郁、退缩等现象,而管教过于严厉的父母对儿童的行为方式限制得过于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孩子产生排斥和抗拒的心理,进而出现厌学、厌食甚至反社会的倾向。此外,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学龄前流动儿童心理行为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城市本地户籍的儿童能够设施完善的幼儿园中获得充足的教育,而流动儿童的父母普遍为进城务工人员,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对学龄前流动儿童入学的选择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力不从心,甚至许多父母疏于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尚未意识到教育对于流动儿童的重要意义,许多流动儿童只好通过怪异的行为方式(例如打架、逃课违纪等)吸引其父母的注意[3]。
  【结 语】
  由此可见,不同教育环境对于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影响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相对于民办幼儿园,公立幼儿园由于具备更加完善和充足的教育资源和科学的教学方式,能够通过较为合理的方式教育学龄前流动儿童,使其在人生的关键时期获得健康的成长和发展经历,在公立幼儿园就读的学龄前流动儿童也表现出更少的心理行为问题,可以说,公立幼儿园的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的程度更高;另一方面,父母相处的关系、父母及其他管教者对儿童的管理教育的意见、父母的文化程度等,也是影响不同教育环境下学龄前流动儿童心理行为特点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保障学龄前流动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国家应当继续实施“以公立学校为主”的教育政策,鼓励父母为学龄前流动儿童选择公立幼儿园,并通过合理举措增加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的比例,确保流动儿童享受到与城市本地户籍儿童相同的福利待遇,为学龄前流动儿童创造出一个更加平等友善的成长环境,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沈芳. 不同教育环境学龄前流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1(03)
  【2】邓晓苑,谢友许,林伟成,王海,张恒铭.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教养行为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9)
  【3】夏维海.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其他文献
我们盛毓度小学是一所城市公办小学,无论从生源、师资还是从校园面积、设施设备上讲,都是一所极为普通的学校。但就是这样的一所普通小学校,我们的老师,立足自身,立足日常,坚持用技术推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从2012年起就成为了常州市首批数字化试点学校,走出了“小学校有大平台,小学校用大数据”的实践之路,走在了市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前列。  一、我们对用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认为作文难,要写出好作文更难。深入分析学生感到写作文难得根本原因是他们缺乏写作素材,导致在进行写作时好像无米之炊,没有内容可写。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需要创设创新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写作方法,并有意识的在阅读和生活中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为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打好基础。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作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问题,教育事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教学观念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小学作文教学也紧跟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新时期的小学作文教学强调童真童趣,写出学生眼中真实的生活,在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前提下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写作练习中,学生需要打好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提高自己观察生活、认知事物的能力,为自己的